最為世人所討論、最受歡迎,人人都不吝惜發表意見的國際刊物,應該是《米其林指南》吧。當然因為食衣住行就屬食最有普及性,人人天天都得吃,也各自有各自的看法,我們最與國際接軌的一刻,往往就是《米其林指南》公布名單的那一刻。
米其林是個輪胎公司,為什麼會出飲食指南,其實是為了汽車發明之初(突然講到古早時代的故事),為了推廣輪胎而出的旅遊指南,跑得越遠輪胎就消耗得越快,所以出旅遊指南能幫助賣出更多輪胎,算是一種深謀遠慮的行銷創意。一星兩星三星分別是「值得順道前往」「值得繞道前往」「值得專程前往」,但本來只是推銷輪胎的旅行指南做出了專業度,現在還成為美食界的標竿,算是一種無心插柳結果柳樹成蔭成林的例子。
飲食這件事情既私人又國際,我們從各種食物的傳播歷史就可以看出來,往往食物傳進一個新地區在考古學上就是件大事,也被當成古代文明交流的證據,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口味如何改變,如何發展出喜好,當然也可以說喜好就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是構成那個私人的成分,其實包含你在哪裡長大、被誰養大,生長的環境為何,才會養成每個人不同的口味。
《米其林指南》自有它的偏好,每個這種評鑑主觀事務的評論都是一種個人意見,只不過《米其林指南》多了一圈神秘面紗,跟一個國際肯定的感覺,因此大家對《米其林指南》永遠有話要說,同意或不同意,喜歡的店家有沒有上榜,永遠都是不停歇的話題。
但給獎或評鑑這種事情不只是評論優劣這麼簡單,給獎就是一種權力的展示,給獎給出權威性代表可以對那一個領域產生實質的影響,因此一個被簡單認為「哪裡有好吃的」的指南,其實真正象徵的是一種文化上的影響力,因為好不好吃在那個指南裡是它說了算,為了去摘星去登上那個指南,很多餐廳便會試著找出評審的喜好,而去做出改變,這就是國際權力影響在地文化最淺顯的例子。
《米其林指南》其實說穿了就是一本旅遊指南,它的餐廳評鑑真正的目的並不是告訴你哪裡最好吃,而是為了它的特定讀者不踩雷或吃到不符合自身品味標準的食物,才來出版的,它更可以被當成是一個給觀光客的安全指南,而不是讓你吃到改變人生的美味而存在的。
「最好吃」其實是一個迷思,《米其林指南》挑的不是「好吃」,而是「最符合它的標準」,你可以跟隨指南去嘗試看看,畢竟能做這麼多年一定有它的道理在,至於接不接受這個標準,或有沒有必要因為這個標準去改變自己,則是每個人的自由。
對我來說,這世上最好吃的東西永遠是與記憶和情感連結的那一些,嚐到這個味道便會想起某個美好的回憶,對我來說那才是最好吃的東西。
※本篇文章由作者個人創作授權刊登※
專欄每週更新!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須登入),更新通知不漏讀!
00. 13週後能夠成為擁有豐富知識並能分析國際情勢的大人嗎?
01.你眼中的真相是否套了主觀濾鏡?──個人意見讀《真相製造》
02.寫歷史或戰爭,就像剁一隻雞──讀《雞冠天下》《加薩戰火》
03.西藏公主跌宕的一生像童話,但《吃佛》卻沒有童話故事的美好結局
04.個人意見:讀著《甜與權力》,突然領略了點餐與閱讀的關聯性
05.何謂語言的「正確」與「高級」?看《英語如何成為世界通用語言》配《窈窕淑女》
06.這世上有各式各樣的專家,我就是放過自己界的大師
07.《美國眾神》能不能教你買美金美股會漲還是會跌?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