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閱讀打開世界,產生自己的觀點,開啟國際觀。(圖/pixta圖庫)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決定要成為一個有國際觀的人,所以我會選讀一些地緣政治戰爭主題的書籍,至於動機為何現在我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眼前一陣模糊,家裡就多了好多這種書。嚴肅的書,認真的書,書若是有臉孔和姿態的話,這種書就是顯然忙得沒空和你打交道的那種,板著一張臉的,你試圖從它身上能夠得到某種知識的。
國際觀、國際觀我們天天說,天天看到,但到底什麼是國際觀?我想應該是對於世界的某種全面性理解,其實每個人都有國際觀,只有簡單跟複雜,粗淺跟深入的分別,更嚴肅一點,是偏頗與全面的區別,但在當代,我們是否真的能夠擁有「全面」甚至「正確」的國際觀?一季的閱讀是否能做到?我也很想知道,尤其是在這個被演算法宰制的時代,我們往往被推送更多我們已經在消費使用的資訊,我們只會往自己喜歡的地方前進,卻可能忽略了更多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
我是一個知道很多莫名消息但缺乏常識的人,我可以條條列舉香奈兒的歷任代言人,或柏金包的發展歷史,但無法回答我們所在地區的國際情勢(不過,這算不算常識也有爭議),所以這次的閱讀計畫很可能是希望成為有常識的大人,不過「有常識」跟「大人」不是因果關係,就算是連帶關係都很薄弱,而且誰規定只有國際情勢或戰爭才是「大人的知識」?
大人的知識也可以是品酒或抽雪茄(兩者都不太適合我),比起來知道羅興亞人的現況或敘利亞難民的人數,真的就比較高級嗎?如果我們對國際觀還是停留在回答問題的這種程度,那應該也不算是具有國際觀,只是可以去參加某個非常嚴肅的益智問答節目而已(而且收視率應該很低,益智問答節目一部分的樂趣在於「我比他懂得多!我也可以去上!」)。
多方閱讀,然後產生自己的觀點,才是開啟國際觀的方式,不是被消化過的,不只是有人講給你聽的,我一樣也喜歡那些管道,但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從紙上讀來,最後產生出某種結果,還是我最喜歡的方法,用這樣細微的方法來打開世界,才會發現世界精彩的多方細節。
因此我試圖藉由閱讀來獲得比較全面性的了解,接下來的十三週,讓我們一起閱讀關於戰爭、世界這些以前比較少碰的主題,「成為有國際觀的人」打開一本書或一系列的書,就像買下一件全新風格的服裝,如果我可以藉著獨斷改變服裝風格來重新自我塑造,那沒理由不能靠閱讀來做一樣的事,那不是整個閱讀存在的基本目的嗎?對人生的某種改造,想到我們可以輕易地用閱讀改變自己的姿態,那實在是十分划算的一件事情(或沒那麼輕易,這些都是整個實驗的一部分)。
十三週之後我是否會成為擁有豐富知識並能分析國際情勢的大人,我很想知道,又或者只是像《六人行》裡,撿到別人手機的菲比「讓我們打電話去中國,來看看他們都在那裡幹嘛!」
※本篇文章由作者個人創作授權刊登※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