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諶淑婷/面對恐懼的反應,決定了你是受害者還是倖存者──讀《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我非常熱愛恐怖片、驚悚片,就連血肉橫飛的虐殺片也會列入我的「放鬆片單」。朋友常覺得奇怪,讓自己恐懼驚嚇怎麼能放鬆?我告訴他們,我看的不是傷害與死亡的過程,而是主角怎麼在短短兩個小時內,靠各種直覺反應救了自己一命,或是反過來,忽視突如其來的恐懼感,然後直接「領便當」。

這些直覺反應包括:順手鎖門(包括車門);如果有陌生人跟著你走進住家電梯,可以假裝有事走出電梯;當家裡半夜出現奇怪聲響,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做夢,務必起床仔細查看。這些行為救了電影裡主角的命,也是美國總統安全顧問、《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作者蓋文.德.貝克 ( Gavin de Becker ) 提到的真實故事。

在各種讓人緊張到冒汗的故事開始前,蓋文先為「恐懼」下定義,不是突然嚇一跳,或是看恐怖電影時不敢張開眼睛,也不是突然要上台演講的緊張感,他要談的恐懼,是一個人身處危險時最有力的盟友,會指揮身體暫時停止呼吸、全力奔跑、尖叫或奮力反擊,也就是說,這種恐懼會「引發行動」。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求生之書經典重現版)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求生之書經典重現版)

安全專家蓋文.德.貝克

 
恐懼不是庸人自擾,也不必過度焦慮

有些人以為,恐懼只是庸人自擾,自己生活在安全的社區、有可信賴的親密關係、不會半夜出門,與暴力事件絕緣;也有些人過度焦慮,覺得暴力是出乎意料、無法預測,沒辦法採取什麼積極措施。無論你是哪一種想法,作者整理的實例與分析會給你當頭棒喝!因為每一件暴力的行為都有其目的與意義,至少對加害人來說絕對如此,既然他們也是人,那麼人的行為必然或有蛛絲馬跡可尋。

確立了以上重要觀念後,就可以進入作者書寫的脈絡了。首先,相信直覺,雖然我們生活在「直覺等於不理性」的社會氛圍,但依照作者的經驗,人們平日生活倚賴按部就班的思考方式,危險發生時,直覺就會突然建立捷徑,讓你無須多做停留(思考),直接行動,那是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奇妙狀態。

偏偏,我們很擅長自作聰明地否定直覺!例如,當我們在旅遊時偶遇投緣的陌生人、搬重物回家時有人主動幫忙,儘管心裡浮起一絲懷疑「他為什麼這麼熱情/好心」,但基於禮貌,我們會說服自己:他看起來不像壞人、他手機裡有貓的照片感覺真的很友善、懷疑別人是不是帶有歧視意味?尤其父權社會總是要求女性要溫暖友善回應男性的交流,因而硬生生忽略直覺傳送的「求生訊號」。

以上這些自我懷疑我都曾發生過,但作者的提醒很重要,直覺不是一天到晚冒出來的,是周遭人事物有異常時才會突然湧現。而我們平常在新聞裡看到的犯罪者,很少長得一臉窮凶惡極,他們大多看起來和善平凡,被鄰居形容靦腆內向。沒錯,第二個重點就是停止貼標籤,壞人不會長得像壞人,讓你害怕的人其實與自己沒什麼不同。

這本書也釐清各種暴力的迷思與謬誤,例如:

  • 親密關係受暴者要記住「離開也是一種選擇」,就算再無奈也不該留在施暴者身旁,因為施暴者也覺得自己是身不由己才動手;
  • 死纏爛打的追求者,只能說他是努力不懈的麻煩人物,不代表那是愛情;
  • 明確拒絕比模糊婉拒更適當,這與禮貌無關,而是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利,就算對象是你自己選擇的配偶或學校老師,就算你的拒絕被忽視,也是對方的問題,不是你的錯。


讓童年受創的孩子不會變成令人恐懼的成人

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本書提出許多明確、有用的指引,而我最在意的是,作者花了許多篇幅討論童年陰影,貧窮、受虐(直接受害或目睹暴力發生)、被忽視、父母吸毒成癮或酗酒、被性侵等。雖然不能拿「受創的童年」來合理化犯罪,但確實可能就此種下犯罪因子。

我們能做的不是標籤化這些家庭與孩子,而是當有機會進入(或路過)他們的生命時,讓他們感到溫暖與肯定,無論你當下的身分是老師、教練、同學父母、警察、鄰居,你的和善心意不會白費,即便是最微小的付出,也會對沒有被關愛過的孩子產生深遠的幫助,讓他們感覺到活著的意義,不再覺得自己是社會的殘渣、家庭的累贅,這個世界之大,值得他努力長大,然後找到一個愛他、重視他的人。

相信我,人在短短童年可能遭受的暴力與傷害,讓他們很有理由害怕與討厭大人,如果這個社會總把「厭孩」視為合理,權威管教打罵都是正常教養手段,對於身邊受虐的兒童視而不見,那麼兒童所受的傷害,總有一天會以剝奪安全與平靜的形式,報復這個社會。但我們無須等到那一天才開始反省,問自己為什麼沒有關注孩子,沒有注意過鄰居家庭狀況,沒有把學校裡那個總是沉默的孩子叫來聊聊。

我必須強調,「童年陰影」不只是受虐或弱勢家庭的狀況,也包括當孩子向父母求援時卻被教導:「被打就打回去、打輸的人有什麼好哭!」家長以為在教孩子保護自己,殊不知傳達的是「力氣至上」的錯誤觀念。如同作者分析,人在行使暴力前會經過一段心理歷程:為自己的行為建立正當性→相信自己沒有別的選擇→認為使用暴力的後果是有利的→對自己使用暴力的能力更有信心。你會發現,這段歷程完全符合家長所傳達的「以暴制暴」。


能感到恐懼,代表危險尚未發生

在這個網路社群時代,發生於全球各地的暴力事件,讓我們不用親身經歷,卻可以「親眼」經歷,我們更容易感覺恐懼,可能是害怕夜歸或網路上的訊息威脅,也可能害怕交通事故或天災橫禍,但還能感到恐懼,代表危險尚未發生,只要做好預防,並建立一旦發生可積極處理的能力,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宗旨。

最不必要的,就是無端因恐懼而製造憂慮,當我們對恐懼有足夠的認識,就會發現憂慮只是「出於自願的選擇」,例如書中的案例:每晚加班的女性總是憂慮在空無一人的停車場會遇到壞人,但她不願停止憂慮的原因是擔心「不加班會被認為工作不賣力」,以至於她不願積極改變處境——停止加班或要求停車場改善環境。

但人會恐懼,也會憂慮,我們有直覺也有想像力,生活在這個看似危機四伏的世界,我們每天承受無數風險,走在馬路上、搭公車捷運、搭電梯手扶梯、騎摩托車或開車、使用瓦斯爐與電力,多數人都安然無恙活過一天又一天。想要繼續享受這個奇蹟,我們能有三個行動:

  1. 正視自己的焦慮,找出原因予以改變;
  2. 在真正的恐懼出現之前,學習預測與防範暴力,給自己辨識警訊的能力,
  3. 最後,成為對孩子和善的溫暖成人,你會大大減少生活變成驚悚片的機率。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 (電子書)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 (電子書)



作者簡介

曾任報社記者,
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育有一狗二孩三貓,
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繪本《一百萬個親親》
合著《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遜媽咪交換日記》


OKAPI專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同婚收養法案三讀通過!家庭的樣貌可以更加多元

傳統的家庭組成是父母加上孩子,同婚專法通過後,加上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婚可收養子女,家庭的組成不再僅限血緣,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124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