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像貓或植物一樣默默陪伴孩子,而非事事干涉。(Photo by Josh Couch on Unsplash)
從開始讀教養書到現在,我覺得我似乎對教養書逐漸產生一種偏見,許多教養書寫得並不好,這些不夠好的教養書,把「教養」視作一種技巧,把孩子視為一種可操縱捏塑的物體,而不是一個活人,所以我像個煩人的青少年,以懷疑的角度打開這本《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
但這本書寫得很好,文字平易簡單,內容誠懇,不只沒有父母對小孩的上對下語氣,也沒有(某些)教養書作者對讀者的上對下語氣,作者先在前面的篇章列舉一些事實,青少年的腦部發育未臻成熟,所以他們的某些行為是可以這樣被理解的,他們會衝動自我中心,都是因為他們還在發展的過程內,我覺得這對本書設定的父母讀者,是先拉開一個客觀面對小孩行為的距離。
青少年的愛回嘴或許多大人看來匪夷所思的行為,其實都有生理發展上的原因,如果能認知到這一點,許多青少年與父母相處的問題就解決一半了,他不是針對你嘛,他只是在成長成為自己的路上。
接下來有些溝通技巧,這些當然視你的情況可以用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上,他說到青少年有時候就像奧客,他不是針對你個人,而是對所有人都難纏,一但跳脫「不是針對我」這個情境,其實要處理不管是青少年或奧客,都會容易許多。
作者多次提到「佛系」「植物」,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父母應該只保留佛心但收起觀音的千隻手,像植物或像貓一樣陪伴在孩子身邊,不要過度介入他們的決定,不要把孩子願意跟你說話的時間轉變成說教大會,因為順勢轉型成說教大會一次兩次以後,信任感就不再了,孩子(或任何願意與你分享心事的人),可能會因為喪失信任感,而變成雙面人,然後你才會驚覺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可是這個奠基在信賴上的溝通管道,其實往往是被溝通的人自己截斷的,當人與你說起心事,而你卻把這個情境轉成宣達自己目的的時刻,這實在不管是面對自己的青少年子女,或面對任何人,都是大忌。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種充斥很多方法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種「對,我也是這樣」的陪伴,作者提到自己曾經因為情緒無法平復,半夜離開家裡騎腳踏車騎了大老遠,之後在家裡為自己留下一個冷靜的自我角落,我認為十分觸動人心,因為他是一個出教養書的作者,可是他在書裡寫的不是自己的豐功偉業,不是自己的孩子如何整潔有禮自動自發考試一百分,而是自己在面對所有父母都會面對的情況下,他做過什麼,又認為自己該怎麼做,可以怎麼做。
同時他對當代青少年閱讀輕小說和動漫,以及使用電子產品的開放態度,都很令人佩服,他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不以自己已經有的標準去評斷別人,真正試著去理解,而不是那種「翻兩頁並批評」的常見態度,我沒有預期到會很推薦這本書,但這位太太真的徹底地說服了我,教養書都該是這樣,平等、自在,而且提供的不是指導,而是陪伴。
【看更多個人意見育兒書書評】
個人意見:奏不完〈春神來了〉的鄰居與育兒寶典
個人意見:從《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找尋和反同婚人士溝通的方法
個人意見:在浩如煙海的育兒書裡,我突然明白了什麼
我不認為《男孩情緒教養》這本書只能被當成一本教養書來讀,這根本是一本兩性書!
個人意見:家長的愛怎麼變成怪獸吃人?──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得不外向的時候,想想甘地與碧昂絲──個人意見讀《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個人意見:看完《戒吼媽:挑戰二十一天不生氣》,忍不住要問「老公人呢?」
作者簡介
彭菊仙作品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