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騎改車、唱台語歌、參加迎王爺,你所不知道的移工樣貌──讀《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原本只是為了搜集工作的資料,讀了《移工怎麼都在直播》裡幾個篇章之後便一直擱著。某日醒來無事,隨手翻了一個篇章,是講移工阿娣照顧腦麻病人小傑的故事。讀到一半,內心一陣翻騰,冷不防差點掉淚。會有這樣的感受,並不是因為裡頭有什麼賺人熱淚的情節,而是書裡的移工、被照顧者說的話誠懇,而寫作者的視角溫柔,成就這樣一則日常而動人的報導。

這本書很容易被兩件事誤導,其一是書名,會誤以為這是一本關於「移工如何使用新媒體」的寫作。其二是,關於移工的報導永遠只有兩種類型:控訴式地描繪移工遭到非人對待,以及勵志向上的感人「勞動楷模」,而很多人(例如我)會因為這類書寫的「可預期」與「不意外」而跳過此書。

這本書的確談到移工使用新媒體直播,也觸碰到台灣社會的歧視,也有感人的段落,但都不只於此。此書更大企圖心是描繪,這群時常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人,遠離他鄉來到異地,到底是過著怎樣的日常?相較於多年前社會學者藍佩嘉《跨國灰姑娘》較為嚴肅工整的學術寫作,出身人類學訓練的江婉琦以日常的生活細節為題材,帶著散文質地的筆法,堆疊出這個族群裡多元的樣貌。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工作上我也寫過數個移工題材的故事,念茲在茲的卻是要如何呈現故事的戲劇張力,要在開頭置入怎樣的場景?要在中段來個怎樣的轉折?我也落入書中談及的,把移工故事刻板模組化。

我來自「移工之城」桃園,我見過許多感到困惑的移工行為,而這些困惑在書裡得到了部分解答。好比,老家臨近桃園南崁溪,常見有人在河畔釣魚。即便這幾年河川治理有成,但成長於河畔社區,深知此河極髒,究竟何人敢在此釣魚?

江婉琦的書裡提到在台灣的男性移工,假日除了宅在家跟遠方家人視訊之外,便是出外釣魚與「改車」。我問了父親,平日那些河邊釣魚的人是誰?他見怪不怪說,就那些外勞啊。父親平日到河邊運動,還會順便和鄰居圍觀外勞們釣魚,他向我轉述那些外勞們如何神乎奇技地把魚撈上岸。我有些無法想像一個七旬老人黃昏在河邊練氣功,一邊還和鄰里的三姑六婆一同觀察移工怎麼釣魚,這是什麼景況?

最後,我在YouTube上查到數支影片,南崁溪是移工們的釣魚盛地,甚至有東南亞的網紅在此釣到「巨魚」。風聲傳了開了,不少台灣人也開始到這裡釣「怪魚」。

我也常在桃園的公車站牌遇到向我詢問如何搭車的移工。只是我離家太久,唯一熟悉的路線是如何搭車回台北。我總是很抱歉地跟對方說不知道,無奈扮演多次「冷淡台灣人」這樣的角色。有次我又遇到問路的移工,我聽不懂他要去哪,但那不重要,就算知道他要去哪,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搭車。最後,來了一班公車,他用不標準的中文向司機詢問,結果一整車都是看似要收假的移工,迷路的移工開心找到同伴一起回家。

書中有一整個章節談移工們在島內移動的交通方式,讀到這些內容,我總是想到在站牌遇到的那些人。書中提到最特別交通方式是:電動車

我在南部鄉間見過一種改裝過的電動車,非常花俏,有的騎上去會呈半趴的姿態,我一直以為這是不良少年的「座騎」。不是,這是移工的交通工具。根據書裡的描寫,很多移工在母國就有改車的習慣,而來台之後,不僅是為了移動方便,同時還是一種生活消遣。

這些改裝過的二手電動車,造價高於新車許多,移工們還會組成車隊。結束打工生涯後,有人甚至會將車大費周章運回母國。

東港算是最奇異的一角了,我在這裡見過最浮誇的改車,也在港邊一處工寮見過聖母瑪莉亞和觀音像並置。書中則提到一個更特別的移工生活:東港三年一次的燒王船,不識王爺的外籍漁工也組了鼓隊參與,在辛苦的遊行裡,移工們見到台灣人滿街提供免費食物,因而感嘆:「原來台灣人也有感謝的心。」

我曾經採訪過一位印尼看護,她熱愛使用抖音,遇到什麼新鮮事總是不斷地拍。某日,雇主帶她到一間昂貴的山中民宿度假,看護一進門,沒拿手機出來,也無絲毫興奮之情,只是淡然地說:「這跟我印尼山上的家好像。」我們以為不凡的,他們習以為常;我們以為的日常,他們卻視為奇觀。這種視線之間的落差,不見得必然是惡意的。

我很喜歡書中幾個小段落是描寫移工們外圍的台灣人,比如,提到在台北車站大廳甜點櫃台的工讀生對移工的看法,她回答:常要「多花一點力氣」。移工們坐在大廳,工讀生要上廁所,要「多花一點力氣」繞路。移工們語言有限,和他們交易要「多花一點力氣」比手畫腳、靠照片溝通。作者並沒有因此斷定工讀生是「歧視」,反而進一步說道:「歧視有時是一種好專斷的字眼,它沒有溝通的空間,包含這種『需要多花點力氣』而讓人不耐煩的事,其實換一個角度想就可以理解。

每逢假日移工們會與好友相聚台北車站大廳,台鐵一度宣布「禁坐」,引發各界討論。(圖/ ©CEphoto, Uwe Aranas , wiki


相類似的例子,書中也提到一位阿伯看見移工們在廣場跳舞時,說了一句:「他們怎麼會在這裡跳舞?」乍聽刺耳,但細究,阿伯是好奇移工們身上華美的衣服。

這種好奇也是基於我們對移工們千人一面的低度想像,於是書中就展現了不同的移工樣貌。例如,在台到不行的高雄蓮池潭邊的卡拉OK唱台語歌的吳咪、因為迷戀《流星花園》而來台工作的伊達,她落腳的馬祖是一個跟「英德學院」相去十萬八千里的地方,但夢想並沒有因此破滅,伊達最終還是在馬祖海邊遠遠見到來拍戲的「道明寺」,成為日後她不斷向人津津樂道的「台灣故事」。

移工們自己的「台灣故事」少不了「愛情」這件事。異鄉寂寞,愛情成為溫暖彼此的浮木,不少移工把母國的「元配」暫擱一邊,在台灣這頭發展新的關係。這是跨國勞動者面對的真實處境,同樣狀況也存在台商身上。愛情背後同時也隱含複雜的家庭、家人關係,作者提了一個觀點:移工來台不僅是為了經濟,同時還為了擺脫在母國時被困住的人生。

愛情、工作、新人生,移工們來到台灣這個島上期待一個夢想的可能。

來台灣是新人生,那回到母國呢?書中提到一位返鄉後的移工,面對看似幸福的生活,卻又有些空洞的失落(作者訪談時的視訊鏡頭裡是守著大宅、獨自一人的移工,背景是呱噪的寵物鸚鵡叫聲)。現實與夢想,現在與過去,我們總是活在這樣的拉扯中。相較於當地仲介總把海外工作包裝成「短暫的打工度假」,書裡移工們的台灣經驗都或深或淺留下了印記,影響他們日後的人生。

整本書讀來,作者像是一個「阿妹仔」跟著看護姐姐、移工大哥四處吃喝聊天,然後把所見所聞紀錄下來。報導沒有刻意的戲劇張力,只有善意與理解,讓這本書呈現另一種溫度。

讀完此書之後,當朋友告訴我,在中正紀念堂見到移工穿浮誇的華服拍照,是結婚照嗎?我總熱切分享書中提到,移工間流行拍這種沙龍照,還會請專業妝髮和攝影師。接著想到,我在101大樓外見到拍抖音的移工,他們熱愛拍台灣都會的生活,一如我們到東京拍雷門紅燈籠一樣……興沖沖和朋友分享書中內容後,突然又覺得自己和練氣功的父親在河邊圍觀外勞釣魚,並向人介紹外勞釣魚奇技的行為並沒有太大不同。身而為人,我們對天天比鄰而居卻又如此陌生的同類,怎會沒有一絲好奇心呢?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電子書)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電子書)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入圍當季排行榜TOP 10的4本暢銷書籍,你讀過了嗎?

2021年中入圍當季暢銷排行榜TOP 10的4本書籍

16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