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繪本作家安.艾珀。(照片提供 / aNNe herbauts 2018 © T.BELLAHCENE)
《奶奶什麼時候回來?》(Quand Hadda reviendra-t-elle?)是「小塊 Pezzettino」書系於 2025 年 4 月推出的繪本。比利時作家安・艾珀(Anne Herbauts)憑藉此書榮獲大獎及各界好評。
這本書探討「缺席與哀悼」的主題,試圖捕捉人們生命中的印記——無論是具象的痕跡,還是隱藏在物品中、喚起對摯愛之人回憶的無形記憶。書中充滿謎團,不僅從未直接描繪哈達奶奶的身影,也未明言對話者之間的關係。但透過畫面中的細節,細膩地構建出濃厚的生活感,每個房間的角落似乎都留下了哈達奶奶的痕跡,靜止的物品與空間,彷彿仍在回蕩她的存在。這些詩意的對話和日常描寫交織出祖孫之間深厚的思念,與家人間不曾中斷的愛。
書中的「哈達奶奶」究竟是誰?為什麼作者會想要創作這本書?她如何透過圖像的設計讓讀者產生共鳴?本次跨海筆訪中,我們透過 10 個問題,深入探索安・艾珀的藝術之路、她對創作的看法、繪本的製作過程與她希望傳遞給讀者的訊息。
作者簡介
迄今已出版約五十本書,涵蓋童書、繪本、漫畫和圖畫小說,偶爾也涉足短片或動畫等不同的敘事媒介,代表作包括《風是什麼顏色?》與《微乎其微的小事》等繪本。她的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屢獲國際獎項肯定,其中包括義大利波隆那書展(Bologna)童書大獎、法國女巫獎(Le Prix Sorcières)等。2021 至 2023 年間,她曾榮獲比利時政府頒發的「兒童文學三年獎」(Prix triennal de littérature de jeunesse),兩度獲得比利時法語兒童文學評論協會(FIBBC)頒發的「比利時 Libbylit 最佳繪本獎」(Prix Libbylit – Album belge),並於 2024 年第十次入圍瑞典「林格倫文學紀念獎」(Astrid Lindgren Memorial Award)。
Q1. 童年成長經驗
您的母親是研究「印歐語系比較語法」的語言學家,父親是教授地質學與植物學,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您的童年是否圍繞在書堆中呢?這些經驗如何影響您日後的創作?
A:我的童年確實是被書籍所包圍。平裝書、字典⋯⋯它們被鵝卵石和化石固定在書架上,每一本都有獨特的氣味。我還喜歡整理垃圾桶裡的紙張。家裡的書架上也擺滿了兒童繪本,插圖風格多是經典的作品。
每天晚上,我的父母都會與我們共度一段閱讀時光。我至今仍能聽見當年大聲朗讀時的節奏。有時,我們會一遍又一遍地重讀自己最喜愛的故事。與孩子們分享閱讀,並讓孩子沉浸在書籍的世界裡,能帶來許多收穫。首先是分享,其次是開啟想像力和探索的樂趣。除了學習語言和詞彙,我們還能感受到文字的音樂性,並直覺地理解其中的詩意。觸覺與嗅覺的感官也會被喚起。
書本不僅是一個物件,它還能開啟一個新的世界。紙張與墨水各自擁有獨特的氣味。書中有邊界的留白、色彩、地圖、欄目、圖表⋯⋯沒錯,這種沉浸於書籍的環境塑造了我,為我的創造力奠定了基礎,並持續滋養著它。
Q2. 啟蒙與影響
您曾提到深受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與湯米・溫格爾(Tomi Ungerer)啟發。能否與我們分享幾本對您影響深遠、至今仍深深喜愛的童書?這些作品帶給您什麼?而您希望創作出怎樣的書,帶給讀者什麼樣的閱讀體驗?
A:我比較晚才認識到桑達克的作品。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雅諾許(Janosch)、安野光雅(Mitsumasa Anno)、羅德.達爾(Roald Dahl),莉絲白.茨威格(Lisbeth Zwerger)等人的經典作品,在童年時期陪伴了我。雖然我不記得所有的書名,但與這些書籍的相遇無疑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十歲時收到的古波斯書籍、《鳥類學》書籍,還有從奶奶閣樓裡找到的《丁丁歷險記》與舊版《斯皮魯》(Spirou)漫畫,阿諾.羅北兒的《青蛙和蟾蜍》、《野兔弗魯克》(Froux le Lièvre)以及舊版的弗拉瑪里昂自然叢書(Flammarion naturalistes),還有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那些非常真實的動物插圖⋯⋯等。這些各式各樣的風格、種類和敘事方式的多樣性,為我構建了一片沃土,為後來的成長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擁有多種書籍的典範是一種強大的力量。閱讀越是多元,創造力就越強大。
在我的書中,正是利用圖畫書這一媒介的自由,也就是文字與圖像的結合,來分享思想的形式、經歷、故事和想像的遊戲,並將我在書中體驗到的自由傳遞給讀者,讓讀者也能擁有一部分創造性,讓他們與書籍互動、思考、甚至創作,讓它成為他們的旅行。
我的繪本經常包含多層次的閱讀方式,並帶有深度,形式上更不拘泥於敘事,幾乎像是詩歌。我不只想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希望分享自己對文字、圖像與書籍的遊戲樂趣與喜悅,期待能觸動讀者,讓他們內心有所動容。
安.艾珀創作的圖像。(圖片提供 / aNNe herbauts)
左: Je t'aime tellement , Editions Casterman
中: Les moindres petites choses , Editions Casterman
右: Où il est question de main et de météore, Edition esperluète
您在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ARBA)求學時,受到安娜・奎維(Anne Quévy)和布魯諾・古斯(Bruno Goosse)的指導。他們如何引導學生探索圖像與文字的關係?這段學習經歷對您發展個人創作風格有何影響?
A:我當時參加的這個工作坊的理念是,書籍不僅僅是圖像,而是由一連串的圖像和敘事構成,無論是否有文字。這就是這段訓練的魅力所在。
文字在其中扮演著角色,但書本的空間、進程、結構也同樣重要。這讓我們在思考書籍的過程中走得更遠。這段訓練讓我們在穩定且深入的學習中成長,所有跟書籍和敘事相關的藝術形式與方向,都變得充滿可能性。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收穫良多,更加確信自己對書籍的直覺感受。我很高興能夠「活在」書本之中,這使我能夠前進,而不是模仿,並且透過實驗,表現出內心深處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它也帶給我一種更高的自我要求。這種要求讓我能夠進入書本的精確性,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或是空洞的閒聊。對我而言,重點不在於擁有一個風格,而是持續探索與創作,將文字與圖像在書中結合,並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嘗試,享受創作自由的同時,保持對高品質的追求。
Q4. 創作空間與日常
據說您的工作室宛如一座充滿魔法的花園,擺放著各種素材與筆記,是您專屬的創作天地。能否多和我們描述一下您的工作環境,像是您如何布置空間、規劃創作流程,以及如何展開一天的工作?
A:我的工作室是個寂靜的空間,彷彿一個思想的避難所。其實,我的家也是一個與親人共享的私人避難所,而工作室更是如此。
我在那裡留下了思緒與筆記(無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但不一定每天都會過去,而是根據工作進度和不同階段,長時間或短時間待在那裡。不過,工作室對我來說不可或缺,它就像是我腦海中的一部分。即使我不在場,思緒依然在那裡延續,我對此深信不疑!
在工作室裡,秩序與混亂交織,留白與飽滿共存。有空的盒子,也有滿的盒子。盒子裡放的是圖畫——但牆上卻沒有。我在那裡準備了兩條繩子和夾子,用來掛上正在進行中的畫作,這樣一來,我可以隨時看到書籍的樣貌逐漸成形。這讓我想起在花園晾曬衣物——這是一種最適合思考的時刻,讓思緒隨風與陽光飄散。因為製作一本書需要時間的沉澱、成長、過濾與修剪。
還有——時間。時間在我的創作中非常重要。我天性難以靜下來,卻仍然需要時間來沉澱。例如,我幾乎從來不打開工作室的燈光。因此,我的光線全由自然與天氣掌控。我通常會在早上處理圖像,下午則很少工作。
安.艾珀工作室一角。(照片提供 / aNNe herbauts © T.BELLAHCENE)
Q5. 書本作為實驗與遊戲
對您而言,書本不只是傳遞訊息的載體,更是一個充滿遊戲、實驗與自由的空間。創作《奶奶什麼時候回來?》的過程中,您做了哪些有別以往嘗試?這些實驗是否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A:《奶奶什麼時候回來?》是一場空間之旅,引領讀者進入一座描繪並承載著缺席之人的住所。這個場所成為書裡的主角,隨之展開的是一整段人生,一個橫跨時光的故事。
書中沒有一幅真正描繪哈達(Hadda)奶奶的畫面,沒有一個具體的「哈達」,而是她的生命軌跡在其中流動。我們彷彿能窺見、甚至幾乎觸摸到它們,但轉瞬即逝——它們鮮活、生動,在繪本之中閃現又消失,這正是書籍的力量。場景與物件的細節始終清晰可見,但那遙遠的人影卻逐漸在記憶中淡去,變得模糊、不完整,難以捉摸。我希望我的書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擁有普遍性,因此,我嘗試讓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
對我來說,語言的精確度與圖像的細節同樣重要。正是這些細膩而真實的描寫——無論是詞彙的選擇、敘述的方式,還是畫面的呈現——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情感的真實,讓書籍充滿生命力。我喜歡將這些關鍵細節稱為「刺點」,它不僅存在於圖像中,也存在於文字裡。這些細節讓我的創作(文字與圖像的結合)更加貼近真實。透過無法言說的情感與普遍經驗的對比,讀者能夠在這些細微的線索中找到共鳴,喚起某段記憶,或感受到當下的情緒。而這些抽象的思緒與感受,也因此變得具象、生動,彷彿觸摸得到。
奶奶住過的房子成了本書主角,她的生命軌跡在其中流動。(圖 / 《奶奶什麼時候回來?》)
註:「刺點」(Punctum)出自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於《明室:攝影札記》提出的概念,指一張照片中特別打動人心、產生強烈個人情感共鳴的元素。
Q6:《奶奶什麼時候回來?》的創作契機
這本書談論親密家人的離去,雖然是沉重哀傷的主題,您卻賦予它希望與明亮的氛圍,這種反差,替讀者帶來溫柔的寬慰。當初為什麼想創作這本書呢?
A:憑記憶描繪這間公寓,是我讓哈達(Hadda)重現於紙上、同時向她告別的方式。這是對她的緬懷——她曾是,也將永遠是她自己。這也是我想傳達的信息:將你珍視的人銘刻在心,他們將與你同在,給予你力量。這是一種傳承,一種將他們曾給予親人的一切延續下去的方式。
這既是個人的哀悼方式,也是一種普世的情感。將自身的經歷轉化為力量,並以真摯而不矯情的方式書寫,使其超越個人故事的層次。因為,離別是一道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傷痕。
Q7: 哈達(Hadda)這個名字的意義
書中透過孫子的提問,反覆出現奶奶的名字哈達(Hadda),對台灣讀者來說較為陌生,這個名字對您來說是否有特別的意義?
A:哈達(Hadda)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有特殊的意義,它是一種致敬。同時,透過這個確切的名字,它讓這個人物變得真實,使人能夠相信書中角色的存在。然而,對讀者來說,知道她的來歷或她與我的關係並不重要。我希望在這之中,留有一絲祕密,而這種保留,對故事的厚度至關重要。不將一切解釋清楚,不將一切簡化扁平,也不將故事封閉完結。
我會守住這個真實的祕密,讓我的書能夠保持最大的普世性,也讓我的文字,即便帶著某種笨拙,仍然保持最真摯的表達。
註:為了符合中文使用習慣,在獲得原出版社同意後,中文版書名及內文省略了「哈達」一詞,並將其調整為「奶奶什麼時候回來?」
Q8. 透過物件呈現「缺席的存在」
雖然書中沒有直接描繪哈達奶奶的身影,但您透過充滿生活感的一景一物,像是地面上的花磚、牆上的壁紙、相框裡的家族照、茶几上的眼鏡、玄關的絲巾與包包、正在陽台晾曬的衣物⋯⋯從餐廳到廚房,從浴室到陽台,都讓人感受到哈達的存在。這些細節是如何構思的?有沒有參考自己或親友的家,或者其他特定的記憶呢?
A:在這本繪本中,我特別需要在畫面中呈現一種真實感,讓讀者能夠在公寓內自由穿梭。它不該是一個夢幻或過於簡化的空間,而是必須讓人相信,每個房間的當下都是現實的——哈達奶奶,或是那個孩子,似乎才剛剛經過這裡。這間公寓是有人居住過的。
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畫風並非真正的寫實,而是一種來自記憶裡的細節寫實——這使畫面不會顯得如冷冰冰的照片。透視略顯失真,帶著某種孩童的視角和高度。正因為有了這種真實感,使得哈達奶奶能透過她的動作、習慣與過往,存活在畫面之中。
這間公寓是她的生命之衣,她的記憶外殼。每樣物品都有其位置,都講述著故事,都擁有自身的存在意義,與某個動作或過去相連。這些細節的層層堆疊,拼湊出情感的真實,以及存在的觸感,它們就像繪畫中的筆觸,共同勾勒出哈達的身影。在這裡,磁磚的拼接線讓人以為可以在房子裡自由走動,但最終卻無法如願。
當我們在記憶中喚回一個逝去的人,我們會記得極為細微的事物——皮膚的紋理、一個動作、一種聲音、一抹氣味。但當我們試圖將這些片段拼湊起來,整個人卻又難以復原,這才是最令人痛苦的地方——我們無法完整地找回那個人。然而在記憶中,那些我們曾忽略的細節,卻會變得異常清晰。繪本正是能夠承載這種經驗的載體。它讓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強烈地回歸,呈現既是空缺(évidements),又是顯現(évidences)的存在。
(圖 / 《奶奶什麼時候回來?》)
Q9:奶奶的愛語
故事中,奶奶每次回應孫子時,都使用了不同的暱稱,如「我的星星」、「我的天使」、「我的小男孩」。這些親密的稱呼是如何收集或發想的?為什麼刻意在每一頁使用不同的稱呼呢?
A:奶奶與孫子的聲音在幾乎留白的頁面上相互呼應。相對地,另一頁則填滿豐富的畫面,帶領我們走進哈達奶奶的家。每個被探訪的房間都喚起她的存在,以及那個正在遊戲的孩子。我們可以看到仍然亮著的電視螢幕、餐桌上的小紅車、隨意擱在地上的雜誌,還有準備烹調的新鮮沙丁魚。陽台上的衣物正沐浴著陽光晾曬著。
每一句話都喚起感官:聽覺、溫度的感受、視覺、動作、力量,以及信任、回憶與學習的過程。那些暱稱既溫柔,又蘊含讓人成長的力量:孩子、小男孩、大男孩。而有些則帶來飛翔的意象:小雀兒、星星、天使,以及最後飛離的燕子。
這些簡短的對話交織出詩意的力量,串聯起祖母與孩子之間的記憶與情感行囊,一種信任的契約。這是兩個不同世代之間的傳承。一方即將離去,另一方即將展翅邁向成年,但他們曾共同走過一段旅程。
哈達奶奶細數著一切能讓孩子變得強大的事物,從「她」傳承到「他」。
Q10:燕子的隱喻
書中的燕子似乎是一個象徵,牠是否代表著永恆、自由、愛的流動,或是生生不息的家人連結?還是有其他更私密的寓意?
A:燕子首次出現在我的作品 Theferless 中,這本書由 Casterman 公司出版。故事裡同樣有一位年邁的祖母。在那本書中,燕子是一隻必須離去的鳥。牠每年都要啟程,再次飛越海洋與天際,遠行遷徙。牠是展翅如弦月的鳥,是擁有赤紅之心、身形輕盈,卻勇敢無畏地飛越世界、海洋與天空的鳥。
書中不僅訴說思念,也訴說愛如何延續。(圖 / 《奶奶什麼時候回來?》)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