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吳曉樂/愛的本身,有時包含了與愛看似截然相反的質地——讀《永遠的院子》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小川糸的文字時常讓我想到透明。她用字清雅,透過情節的交織帶領讀者徐徐下潛,但若被問起,我們依然會答覆,即使抵達多麼深的海域,四周看起來多麼深沉──水,以及我們所流出來的眼淚,還是透明的。這不是日常穿衣,過馬路或與朋友餐敘會興起的心情,但每每讀完小川糸的小說,腦中總是浮現這樣的想法。流淚的理由有無數種,眼淚卻始終是透明的。

《永遠的院子》敘事者「永遠」跟母親相依為命,每逢禮拜三,「歐德先生」送來日常用品。永遠眼睛看不見,她對世界的了解,由母親所說的故事劃出了疆界。隨著小女孩一句句陳述,讀者也意識到母女倆處於十分困蹇的環境。永遠的衣服,是母親的舊衣縫改而成;母親給永遠帶回了朋友,蘿絲瑪莉,實際上是一只玩偶;後來母親表示自己必須外出工作,賺取金錢來維持生活。母親外出期間,為了避免永遠發生危險,母親讓永遠服用「睡美人藥」,而當永遠睜開眼睛時,母親也已經回到家中。

永遠的院子

永遠的院子

「永遠」只是個孩子,卻固定服用安眠藥,至此,寧靜和諧的二人生活,滲入了疑霧──社福機構是跑哪裡去了呢?難道沒有人意識到這對母女需要援助嗎?

十歲生日那年,母親提議要帶永遠去照相館拍照,出門時,沒有鞋子的永遠由母親背在身上,行至大街,永遠被繁華的聲響嚇得嚎啕大哭,難得的出門最終狼狽收場。母親似乎也因筋疲力竭,出現虐待永遠的舉止,即使母親會表達懺悔,情況卻沒有好轉。一日,母親再也沒有返家,唯獨歐德先生持續送來日常用品。永遠孤立於偌大的家屋裡,只能藉由烏鶇的鳴叫,以及院內植物的氣息來感應日子的流逝與四季的變換。永遠以嗅覺和觸覺認識人生,從她的陳述,讀者也彷彿被遮住了眼睛似地,感受到昏暗與侷限,以及生命要如何發展自身之艱難。

永遠曾經聽見鋼琴聲與鄰近孩童的嬉鬧,但沒人察覺她獨自受難。好不容易,終有一天,永遠被發現了,故事進入下半部,永遠的身世之謎隨之揭曉。

母親究竟對自己是懷抱著怎樣的感情呢?這個問題,也許一輩子都沒有答案,但日子得先過下去。永遠取得學歷,並以「田中十和子」的簇新姓名走下去。為她還申請了導盲犬的服務,生活從此納入了一隻名為喬伊的黃金獵犬。即使旁人認為不祥,十和子仍決意回到她成長的家屋,在舊地展開了新生活。經年累月,十和子並與他人建立了有趣的連結。

十和子不只一次想起母親,而透過歐德先生、鄰居、甚至照相館老闆的說詞,她一點一滴拼湊出母親的樣貌,進而體認到「母親愛過自己」,只是愛本身,有時包含了與愛看似截然相反的質地。母親留下傷害,但母親也栽培了永遠,讓永遠成為可以憑著自身能量走下去的人類。

小川糸曾在《針與糸》一書描述自身與母親的相處情形。在她幼年時,母親時常會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而對她動粗,甚至追打試圖逃跑的小川糸。小川糸為了隱瞞母親會施暴的家庭秘辛,開啟了編寫故事,遠離不堪現實的天賦。小川糸最終提出一個複雜的問題,「假如我在平穩的家庭出生長大的話、母親不是個會使用暴力的人的話,現在的我還能像這樣一邊寫作一邊活下去嗎?」小川糸的疑難,與十和子的迷惘,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扶養永遠,說故事給永遠聽,帶回蘿絲瑪莉給永遠作伴的,是母親;痛毆永遠、遺棄永遠的,也是母親。我們要剪裁哪個時代的心情,來認定一個人對自己的影響?我們要如何從失去之中,考掘出自己原來深切擁有過?

針與糸:小川糸出道十年,直視自我的素顏之作

針與糸:小川糸出道十年,直視自我的素顏之作


最終,故事仍得回歸故事。為什麼以「永遠的院子」為書名呢?闔上書頁,我酌思良久。也許小川糸試著暗示我們,我們內心也存在一座小院子。終其一生,將有許多人走進我們心內,有些人待了一會兒旋即離開,有些人卻駐足了很長一段時光,我們往往不能決定他們的旅程,以及停留過程所附隨的餽贈或難堪,只能悉心看照這座院子,如同「永遠」。她悉心灑掃,呵護其他生命,只要節氣循環依舊,院中景物依舊、植物香氣依舊,她就能安然自在地走下去。



作者簡介

居於台中。
喜歡鸚鵡,喜歡觀察那些別人習以為常的事。
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改編成電視劇)、《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小說《上流兒童》《我們沒有祕密》《致命登入》

✎作家金句:「山窮水盡時,故事會帶領你活下去。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747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74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