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許菁芳/老派是一種寬宏大量,傳統是一股浩浩湯湯的力量──再讀《千江有水千江月》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一部經典。

連載於1980年《聯合報》,次年出版,獲《聯合報》長篇小說首獎,被譽為鄉土文學經典作品,銷量達32萬冊。故事以嘉義布袋的蕭姓大家族為中心,描繪傳統家庭的習俗和人情世故,女主角貞觀與表哥大信相遇,開啟一場若有似無的戀愛。書裡對農村大家族的諸多生活細節更是細心鋪排,精巧描繪,讓讀者印證人際觀念,倫理傳統,四時習俗——原來土地與人的共同生活是這般景緻。

數十載已過,《千江有水千江月》出版四十週年,作者蕭麗紅寫了新的序言,在我臉書河道上流傳慎廣。

小說寫好時,已經三十歲了。前後三年,白天上班,晚上和假日才得空。大概年輕才有那種體力,接近尾聲時,更是寫好已經天亮,又要準備上班。然後結婚去,開始婚姻和家庭的生活。直到今天,四十年忽忽過去,中間多少採訪、邀約、演講或上電視,幾乎都沒能答應。

這幾年才有因緣陸續看到讀者的一些反應,有人居然花很長時間寫了手抄本。有人是每年都要讀一遍。還有人在國外旅遊看到,直接訂機票到臺北,從機場搭高鐵準備到嘉義再轉客運,結果颱風天,乾脆計程車直達布袋,車費兩千五百元。還有人直上關仔嶺、大仙寺,要找貞觀的大妗。我親身聽聞的,一個是醫學院兼醫院的老教授,有人應徵,經初試,複選後,到面談時,他問:你讀過《千江》嗎?

這部小說成了上一輩人的世代記憶。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只是因為作者深刻投入,用她的生命成就一部作品;也因為讀者們的投入,讀者與小說交織的生命體驗,成就了時代的經典。

經典都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讀,因而一本經典,總有千百種讀法。

千江有水千江月(出版40周年紀念版,首度收入作者前言及後記)

千江有水千江月(出版40周年紀念版,首度收入作者前言及後記)

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1981年版

我第一次讀《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在母親書架上,也曾經在國中圖書館積塵的架上看見過。是原來的版本,毛筆字直行標題,輕舟流水的封面,泛黃書頁。一看就知道這本書的年紀比我還大。讀了覺得這人事物都很老派,是上一代的故事。讀了諸多不明。

不明白的,例如那時人的生活細節。女主角貞觀準備大學聯考,住在「伸手仔」裡。但什麼是「伸手仔」?想來是邊間,不大,也才會有一干表姊妹擠在房裡吃點心的畫面。又如嘉義布袋的夜景。十二、十三日的月光已是明亮非常,到了十五月圓,更是亮得抬眼都不敢看。到了網魚日,近百甲的魚塭,夜撈魚燈火通明,魚塘月色,一月一水,千水則有千月。我隨著貞觀半夜摸黑起,到草寮看人手雜鬧,再到清晨破曉,「天蒼茫,野遼闊」,想像那霧氣在平野間擴散開來,如天地初開之氣象。

這都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文地景。我是都市小孩,生活裡放眼望去沒有曠野,沒有海景,沒有皎明的月光以及多子多孫的大家族。

我另外不明白的還有男女之情。尤其不明白為何大信與貞觀分手。貞觀是說了不屬於她的祕密,但那是出自於愛,並非惡意。兩人從青梅竹馬到成人,彼此知根知柢。全書前大半細說兩人如何心心相印,近尾聲卻突然髮夾轉彎。如此深厚情意,為何不能好好說開?該道歉的也可以道歉,可以原諒的為何不能原諒?因為一枚誤會而放棄了十數年的關係,不要說是親密伴侶,連朋友都可惜。兩人如此堅持走上分別的岔路,是堅持一種幽仄的觀點,實在不像是她兩人的作風——貞觀是海港的女兒,大信是有氣度的男子——如此天生地養的一對!

//

成人後再讀《千江》。這時候我的年紀遠超過貞觀了,甚至,我的學生,年紀也都比貞觀大。人長得比童年書中人物還老,是奇怪的經驗。以前覺得這本書老派,現在我卻比老派更老。

老了讀老書,讀出新一層韻味——傳統原來不是壓迫,也不是限制,可以是一種安定的秩序。如四季輪轉,天道運行,人在這恆變不變的秩序當中安身立命。

《千江》紀錄故鄉之親美,在於人人息息相關。不相識不相干的鄰里,依舊記得誰家子女生長何樣。夜裡行路遇人也不擔心,總之都知道眼前是何方來歷。貞觀十幾歲就體會到家鄉之綿密,行走坐臥都在一張無形的保護網裡,溫暖得令人不想離家:「貞觀忽然希望自己在聯招考試裡落敗,她不要讀省女了。」從布袋到嘉義,對少女而言是漫長的離家路。我也想起求學時多次離家,去到遠方了還有更遠。在異鄉時忙著生存,沒有空想家;但是返鄉時一踏上自己的土地,甚至光是踏進長榮航空的客艙,聽見熟悉的溫軟國語,眼淚就會自然湧上。那是家鄉的力量,一條牽連甚廣的血脈,永遠在身體裡流動。

再有讀人情世故,傳統二字竟然沒有情緒勒索的意涵,禮俗都是敦厚體貼。新生兒滿月家家戶戶送油飯報喜,人人都知道要倒扣一碗公的米回禮。剛過門的新娘子,第一個端午節,吃粽子前一天會備好滿漆盒的馨香香包,分送給來敲門討禮物的鄰居小孩。

笑嘻嘻的把一隻隻縫成猴仔、老虎、茄子、金瓜、閹雞等形狀的馨香,按人等分...貞觀還留著一隻紫茄仔,紫貢緞縫的,光說這選布料的心思,就好斷定做的人有多靈巧。

所謂送禮之美意,我是這兩年才逐漸有體會。以前只知道收禮,例如中秋節偶爾收到一盒月餅很歡喜,或者朋友生小孩了,收到彌月蛋糕很甜蜜。後來知道送禮也是一份責任,不僅慎重,甚至有點緊張,要端坐在書桌前仔細想過一遍去年受誰幫助,情分身分如何,適合送什麼禮。現在逐漸安分自在,感受到收禮送禮都是開心事。左手收一盒水果進來,右手送一盒點心出去,分享時有人群聚集歡宴,送禮時有一份尊重流動。

《千江》裡新婚女子用心繡裝百來個小香包,那分手作心意,何嘗沒有現時意義?我身邊女性朋友都愛香氛精油,不少人手巧,用精油做手工皂,我偶爾雨露均霑分得一兩塊。說來奇怪,市售香皂百百款,都很香很好,但朋友們手作的香皂就是特別柔滑細緻,香氣特別熨人。我想是因為有愛。

這次讀《千江》還體會到這是一本關於女人的書,傳統由女人傳承。從上一代流淌至下一代,傳承的不只是血脈,還有規矩,生命就靠著這女性的慈悲與戒律,生生不息。最好的描寫是貞觀側看她母親。貞觀說,家中她所見得的這些婦人,母親、大妗、阿嬤,「她們對事情都有一種好意,是連剪一張紙,摺一領衣服,都要端正舒坦。」母親處事有條不紊,連貼春聯這樣的小事都上一份心,依循一派道理。

小店春聯不齊全,母親特意要她三舅親自寫一副。門、窗、家具等項,都可以將就一些,大門口的那副,可是不能大意;對著大街路,人來人去的,春聯是代表那戶人家的精神啊!

凡事規矩,方圓有致。我突然意識到,這有規有矩也是一種紀律。以前覺得紀律是限制,不是好事;現在知道紀律是自由,支撐人成長發展,去成為真正的自己一日生活,在該起床的時候起床,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一生發展,在該奮鬥時全力以赴,在該涵養時韜光養晦。這不是外部能夠強壓的道理,而是內裡自然而然的運作邏輯。

順應四時變化,順應天道,人也是萬物,終會生發繁榮不息。方圓有致,於是是一種深刻的善意。珍重自己的存在,是天之驕子,因此自然地抬起頭來,背脊挺直,臉上有端正的光彩。

//

《千江》的經典,於此屹立不搖。小說裡的人文、地景都會改變,時代氛圍也早已遠去。半個多世紀後的臺灣,大家族不是主流,伴侶關係不限於男女,我們也不再直稱自己是中國人,不再宣稱實踐中國傳統。但是,有些道理沒有改變。

老派是一種寬宏大量,傳統是一股浩浩湯湯的力量。老店會翻陳出新,經典會再續前緣。而新一輩的讀者,仍然可以在這部小說裡,映照出自己的生命故事。


千江有水千江月(出版40周年數位簽名紀念版)【電子書加值版 + 獨家收錄〈蕭麗紅年表〉、〈千江小劇場〉】 (電子書)

千江有水千江月(出版40周年數位簽名紀念版)【電子書加值版 + 獨家收錄〈蕭麗紅年表〉、〈千江小劇場〉】 (電子書)


作者簡介

1986年生,高雄人,作家,學術工作者。加州柏克萊大學法律碩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博士。
中文創作以散文為主,以平實的生活紀錄探討政治性別議題,近有政治、文學評論散見報導者、端傳媒、故事、女人迷、OKAPI。著有《台北女生》《甘願綻放》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我想寫的,可能是那些離歷史主舞台很近、卻沒被看到的人。」感謝陳柔縉帶給我們的美好著作

【悼】作家陳柔縉於10/18因意外逝世,享年57歲。曾任記者,從採訪文學到呈現台日歷史切片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廣告表示:______》等,再到小說《大港的女兒》,文字帶著豐沛能量,讓我們徜徉於不同時代之中。感謝陳柔縉帶給我們的美好著作。

397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