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書中,
我看到關於各種時空背景下,
那些可能被一時輕忽但不可或缺的女性身影。──個人意見
我始終沒有勇氣做松鼠黃魚,松鼠黃魚是把黃魚先雕花沾過麵衣,再下鍋油炸,炸好以後澆上醬料的一道菜,寫起來很簡單,但其實是全方位的一道菜,松鼠黃魚考究刀工、做麵衣的準確度,下鍋油炸的直覺和勇氣,以及調味和油炸黃魚間的調和,醬汁太濕沒了下鍋油炸的脆度,太淡又無味,會做這道菜表示要有刀工、要有味蕾,跟身為一個廚師的大膽直覺。
傅培梅第一次上電視教觀眾做的就是這道松鼠黃魚,事實上,在整個台灣的電視史裡,第一道在電視上真人示範教你做的菜,就是松鼠黃魚。我時常想,如果我是她,第一道菜大概不會選一個這麼複雜的整自己,但我是我,而傅培梅是傅培梅。
她自己不滿意第一次上電視的效果,所以第二次做了紅燒海參,紅燒海參還又比松鼠黃魚更難,而據她自己的說法,這次「示範完整」。
我突然明白了傅培梅,大家覺得她就是這樣一個傳統廚藝的代表、那個打扮端莊亮麗在電視上做菜的好太太,她不只是這樣的,她人生的主題若是要挑兩個字,那就是超越。
傅培梅的成就除了當時環境所需(勞動力流動、許多人開始自己做菜)也包含她本人堅韌如乾海參、鋒利如菜刀的意志,如果只把她當成電視上的名廚,便太可惜了,她還參與了滿漢大餐泡麵調理包的研發、華航第一代飛機餐的設計,她喜歡精準,她的食譜寫作絕少模稜兩可,照著做幾乎百發百中的成功,是食譜寫作中的精品。
而她本來是個不會做菜的女打字員,也就是一個平凡的OL,因為據她深情描寫「多愁善感,無病呻吟」的老公,嫌她菜做得不好,所以開始學做菜,一般的太太可能只圖堵上老公的嘴,但傅培梅不是這樣的人,她學做菜學到超會做,最後做到出食譜上電視飛國外,在這裡她人生的主題又出現了一次,那就是超越,人如果超越,便有數不盡的機會,而每一個機會她都努力地抓住,都努力的發光,同時還努力地愛著有點愛撒嬌的老公。
我很喜歡她的自傳《五味八珍的歲月》,那是一個人努力實踐自我的過程,而在背後也可以看到我國的外交處境、社會現實,和各種變遷,她在許多與飲食有關的條目上,大概都是台灣第一,她想的卻從來不是爭第一,而是超越自我,我很喜歡她寫研發加工食品,與包裝以後食物會變質奮戰的那個部分。
她以她自己的力量推廣了一種口味的飲食,我們在台灣吃的所有中國菜家常菜,幾乎都受她的影響,我用她的食譜做的菜往往口味十分逼近外面老牌餐廳賣的,第一當然有可能是她重金跟那些餐廳學的,第二,可能是她教導飲食的遺澤太廣,從軍中的伙房兵到家庭主婦,都是她的學生。
傅培梅培養了一整世代台灣人的舌頭,即使你不做菜,統一滿漢大餐泡麵總是吃過的。
《五味八珍的歲月》舊版封面是溫暖的橙紅色,非常恰當,可惜新版封面是在電視上演她的安心亞,我猶豫要不要對那封面說些什麼,直到我想起一個傅培梅的小故事。
我有個朋友曾任美食記者,他有次寫了一家牛肉麵店,說傅培梅也愛來,報導刊登出來以後,有人打到雜誌社找他,一接,是傅培梅本人(!),她說「希望你能更正內容,那家牛肉麵店我以前很喜歡去,可是後來不好吃了。」我朋友說那通電話是他美食記者生涯的高峰,因為傅培梅最後跟他聊起食物、聊起做菜。
我不喜歡安心亞做傅培梅自傳的封面,不管怎樣,那書內容超棒,就是封面不行。
傅培梅是把事情做到超越滿分的典範,人都會這樣那樣的,遇到自己的天命,但要把天命做到六十分還是一百二十分,則是你的選擇。
今晚,我想來點滿漢大餐的珍味牛肉麵。
傅培梅時間
專欄每週更新!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須登入),更新通知不漏讀!
書單1:《行走的樹》最觸動我的不是前夫多糟糕、時代多嚴峻,而是它告訴我們「原諒自己」
書單2:《小婦人》四部改編電影,如何重現原著作者露薏莎的女性自主意志?
書單3:《五味八珍的歲月》從中式家常菜到統一滿漢大餐,什麼是傅培梅的成功關鍵?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