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於是,我這樣觀看

【於是,我這樣觀看|010 】汪正翔:「我拍下電腦裡僅存的家族照片,那是我身邊唯一跟老家有關的東西。」

  • 字級

出於一種想讓數位照片衰老的衝動,我拍攝這些螢幕裡面的照片。當畫面中出現了指紋、皮屑以及其它污點,然後與後面的影像疊合在一起,那個恍如昨日的衝擊似乎就減少了,然後變成一個奇異的東西,不知道存在於哪裡,也不知道跟我有什麼關係。」
——攝影師 汪正翔


 

請自由說明這個攝影系列。

汪正翔:這個作品是關於數位照片與我的老家。

 

這個系列怎麼開始的?

汪正翔:2016年我在紐約駐村的時候,有一天我想起以前我媽都叫我幫她拍照,可是我都很不情願,等到我成為攝影師了,沒想到她就過世了。出於一種補償的心態,我在布魯克林的咖啡廳裡面,對著我們家以前出遊的照片,拿起了相機,好像我正在拍攝一樣。


拍攝多久了,過程中有什麼轉變嗎?

汪正翔:有一天我面對一張照片,我忽然覺得快要窒息,因為眼前的照片畫質是如此的新,就像是昨天拍下來的ㄧ樣。這其實並非我個人的經驗,而是螢幕裡面的照片本來就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存在,它不會泛黃也不會畫質衰退。過去我們也許還可以根據數位相機畫素的變化,去推測數位照片的年代,但是當螢幕與人眼的解析度跟不上相機畫素的時候,一切的技術進步所暗示的時間線索在數位照片上將無從呈現。

出於一種想讓數位照片衰老的衝動,我拍攝這些螢幕裡面的照片,我發現當畫面中出現了指紋、皮屑以及其它污點,然後與後面的影像疊合在一起,那個恍如昨日的衝擊似乎就減少了,然後變成一個奇異的東西,不知道存在於哪裡,也不知道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個計畫在2016年十一月結束。但是2018年,我把這些照片拓印下來,只留下表面的雜點。


你如何決定被拍攝的對象?

汪正翔:我拍的對象,就是我電腦裡面僅存的家族照片,因為那是我身邊唯一跟我老家有關的東西。

創作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什麼?

汪正翔:我發現我對於家族消失件事逐漸失去了感覺,因為照片看久了就痲痹了。除此之外這套作品沒有任何難度。


這系列作品的拍攝你使用了什麼特別的技法?

汪正翔:沒有什麼特別的技法,如果對著螢幕拍算是的話。


請簡介你自己,最初是怎麼開始攝影的?

汪正翔:我是一個負面的人。本來我是讀歷史的,但是後來發現自己不適合走學術,可是想要親近藝術又沒有技術,所以異想天開覺得攝影可以讓我比較容易進入創作。2011年我申請SMFA的MFA,回國之後開始接案跟創作。

攝影工作和以攝影創作的差別在哪裡?

汪正翔:工作必須要考慮到好看這件事,但是創作很少時候是直接處理好看。


你最受吸引、並影響你創作的作品為何?

汪正翔:台灣攝影創作者李承翰的作品影響我很大。因為他的作品關心創作本身是什麼,而不是創作可以連結到什麼更有意義的地方。


「這是一本由文字所構成攝影集,關於各種新的攝影方法、規則與指示。裡面絕對沒有照片,看了也不會感動,更沒有收藏的價值。」
2018汪正翔、李承翰攝影創作展|Newester攝影集點此購買 (圖片出自李承翰網站



請描述一個你沒有拍攝下來但卻印象深刻的畫面。

汪正翔:在我記憶裡面有一個畫面,是一個人想要伸起手,可能要拍拍我,或是要跟我告別,我不記得這是真的事情還是只是夢境,我也不確定這個人到底是誰,但是我覺得那是一個細微的善意將要發動的瞬間,可是我永遠也拍不到,因為這件事即使真的存在,那也並沒有任何的畫面。



透過攝影師的視線目光,我們才有機會用全新的角度觀看這個世界。
OKAPI【於是,我這樣觀看】單元,每月介紹一位攝影師、以及他正在拍攝中的作品,讓我們一窺這些吉光片羽被捕捉的瞬間,以及從觀看到攝影之間,攝影師腦海中累積、流動的思考路徑。

//

本月介紹攝影師

作者簡介

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後至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SMFA)攻讀藝術創作(但不想念完)。目前往返碧潭與台北之間,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 評論與創作。最喜歡的作家是桑多.馬芮(Sandor Marai),最喜歡的歌手是尾崎豐。不喜歡現實的人,也不喜歡假正面。著有攝影文集《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seanwang.format.com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第43屆金鼎獎得主專訪精選

    第43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公布了!請看OKAPI精選專文深入認識得獎人:特別貢獻獎:幸佳慧女士,文學圖書獎: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張貴興《野豬渡河》,非文學圖書獎:柯金源《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2813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第43屆金鼎獎得主專訪精選

第43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公布了!請看OKAPI精選專文深入認識得獎人:特別貢獻獎:幸佳慧女士,文學圖書獎: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張貴興《野豬渡河》,非文學圖書獎:柯金源《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28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