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和誰一起生活、吃飯,
我們終究是獨自生活也獨自吃飯。
把吃的那些飯做成料理,一邊生活或旅行,
一點點文化觀察,再加上一點點懷舊。
無論是不是一個人,都好吃也好玩。
在阿嬤家,只要有人生日,就會炒麵。以前每週都回去的時候,一年可以吃上好幾次炒麵。阿嬤家的炒麵,加了肉絲、胡蘿蔔等基本食材,重點是把油麵用醬油(還是蠔油?)炒得咖啡色,且因吸滿湯汁而變粗,然後悶在鍋子裡,等大家都上餐桌要夾麵的時候,麵都柔軟成一夾就斷的樣子了。
可即使這樣,我還是喜歡吃阿嬤家的炒麵,可以一直吃,不用管餐桌上其他菜餚,三四碗炒麵可以把肚子填得飽飽的。最重要的是,阿嬤家炒麵的味道,我在外面從來沒吃過。
我雖然愛吃飯,但其實外食也常吃炒麵。只要看到木須炒麵、沙茶牛肉炒麵、咖哩炒麵,菜單隔壁欄裡的肉絲蛋炒飯就會比起平常少了一些魅力。
炒麵好吃,在於味道總是濃重,而且軟軟的,對於咬合無力的我而言,可以輕鬆、不出力地吃完一整盤。吃到中間還能加辣椒,透過味覺變換產生吃到兩道料理的心情。去台中拜訪朋友的時候,朋友也帶我去吃炒麵,加東泉辣椒醬。這樣說也許失禮,但我第一次吃的時候,因為吃不慣而沒有特別欣賞台中的炒麵(和辣椒醬),也就沒有第二次了。不過,如果有人出於對台中炒麵的愛,而意圖說服我、翻轉這樣的印象,我想我也可能會跟著去吃。台中炒麵,是我還只知道遠觀的料理。台中人,請教教我。
基隆的咖哩炒麵則是夢幻逸品。哇,我已經至少五年沒有吃,但寫文章的現在,想到濃厚咖喱醬汁纏著的不只是香軟的油麵,還有切得小小的好好吃的白色魚丸、竹輪、與海產,一點點小白菜,就恨自己還不會開車,不能就地丟下筆電奔往基隆。吃咖哩炒麵還有一點,那便是絕不敢穿白色衣服,也就是從吃麵之前就開始了一整套吃麵的儀式:選衣服——避開最常穿的白色踢恤——排隊、點餐、吃麵。台式咖哩微辣的辛香,途中再加入沙茶的刺激,真是炒麵界的極品了。
代替基隆的炒麵,我們家常常去大直美麗華對面吃金春發的牛肉炒麵。也是穿著白色衣服就不能吃的炒麵,我常忘記要加沙茶,因為太好吃,會咻咻咻地把整盤吸空。只是金春發的炒牛肉料理也因其鑊氣而火爆好吃,我們於是常將炒麵分食,一人可以分到四口左右。珍貴的、漂亮的、油光閃閃的、一點點辣的咖哩炒麵。
阿嬤家生日吃炒麵的傳統,在意義上於我而言是一個謎:一夾就斷的炒麵,有延年益壽的寓意嗎?
不過,即便在寓意上讓人踟躕,生日吃炒麵,成了被習慣訓練出身體反射一年一度的渴望。
四月是我的生日月,所以決定要做自己喜歡的炒麵。比平常在麵館吃的炒麵精緻一點,就有生日特餐的感覺了。
炒麵的必要元素,豬肉絲、蔥、胡蘿蔔、高麗菜、香菇、油麵,缺一不可,但每一件都想分開好好處理,但又不想太花時間。這道炒麵從備料到完成只花了半小時,簡便到以後也能當作便當菜了。
首先泡發乾香菇。在等待的期間用醬油醃豬肉絲,真的只是把醬油倒進豬肉、用手或筷子確認醬油分布均勻、就可以放在一旁了。蔥白切絲泡冰水,蔥綠切段,胡蘿蔔切絲,蒜切薄片,高麗菜切成適口的大小。
肉絲只要有調味就好了,倒進大量太白粉,攪拌均勻,下油鍋炸得酥脆。生日用的精緻炒麵,想要有脆脆的口感!平常的肉絲抓粉炸過之後,變得像在吃鹽酥雞一樣,等等拌進炒麵,讓他吸一點汁,又保留炸物的酥脆。
肉絲炸好之後放在一旁瀝油,此時把泡發的香菇切小,然後另起油鍋,以小火爆香蒜片,在蒜片出味後變色前,放入香菇和蔥綠一起煸香,接著是胡蘿蔔、高麗菜,就可以開成中大火。最後放入油麵和肉絲,用香菇水提香和增加一些醬汁。這次的炒麵,因為想要保留食材們各自的顏色,尤其是油麵的鮮黃,我用鹽麴取代醬油,也留下爽口的鹹味。全部都拌勻炒熟之後,油麵還保有彈性,台式的al dante。
盛盤後放上漂亮的蔥白絲裝飾而已。
偶爾出現的醬油味炸豬肉,因為沒有久醃,所以醬油味也只是淡淡的,一點點突出,卻毫不突兀。
平常吃醬油炒的炒麵,途中除了辣椒之外也喜歡加一些烏醋提味,變得清爽也能讓人食慾重開。而這款鹽麴炒麵的酸香,用檸檬汁代替也很不錯噢。除了酸味之外也帶來檸檬皮的香氣,是很有春天氣息的味覺換季。
大家,春天快樂。
【李巧于專欄|一個人,認真吃飯】
作者簡介
1999年生的台北女生,是永遠在學習吃與煮的飲食研究生。吃飯和煮飯的靈感來自旅行、讀書、電影、看畫、追劇,不買衣服的時候用買食材滿足購物欲,想偷懶的時候讀食譜耍廢,偶爾也會只吃水煮蛋、燙青菜和醬油拌麵。
粉絲專頁研究生(嘗試)正經的料理筆記的主人 ,工作請聯絡cryingmilla@gmail.com。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