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許菁芳/愛是明亮的光──閱讀《請待在有光的地方》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閱讀《請待在有光的地方》,像是追蹤一部令人欲罷不能的日劇。兩位女主角無以名狀的深厚感情,很難不令人想起自己生命中也有過的心動時刻。隨著時間流逝,深深刻畫在心上的畫面卻從未褪色。命運註定的再次重逢,好像是意外,但是又再自然不過。累積的情感終究如流水突破堤防,又像是光線從縫隙照進暗室,推動生命翻轉與突破。這一切發生又是以寬闊海洋與群山交界的小城為背景。讀來充滿畫面感,又跟隨流暢的節奏,實在是令人難以抗拒。明知每一集都將以吊人胃口的情節為結尾,必須要在中間鋪陳之處先行煞車,才能放下書本——但每一集都還是忍不住看到最後,然後再心甘情願地打開下一集。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親筆簽名版】:本屋大賞TOP3.直木賞入圍作(附首刷限定番外篇)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親筆簽名版】




本書觸動人心的原因,或許是精準地喚起人人都有過的迷惘時刻——愛上一個人,深深受對方吸引,但他/她卻是溢出「標準」的對象。或許是不應該愛上的人,或許是難以命名的牽絆,明明被混亂情緒充滿,卻又能在對方身邊感受到踏實的溫暖與安全感。那種矛盾當中卻有篤定的心情,一定是經驗過就無法忘懷的感受。這正是兩位女主角,果遠與結珠,所享有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雖然發生在兩位女性之間,卻不適合用女同志之戀的架構來理解。與其說她們是女同志,不如說,她們的愛,是跨越各種標準,在無好無壞的人生之中,驚喜獲得的奇蹟。這是穿越了三個層次的奇妙體驗:第一個層次,是在平凡無奇的生活之中,遇見了心動的那個人。第二個層次,是與牽掛的他或她,共度一段如珠寶般閃閃發光的日子,卻再次從不凡回歸平凡。第三個層次,是在兩人都已經步上人生軌道,各自在穩定關係裡平淡度日之際,竟然又相遇——平凡之中又再現不凡。這層層穿越,其中有一個限制是性別,但性別並不是最強勢的馴化架構,僅僅是構成反差的一個因素。我欣賞這樣的設計,讓所有既定成俗的傳統都鋪陳堆疊為背景,目的在於凸顯主角的能動性,而非機械式地歌頌禁忌之愛。


果遠與結珠是身世相異的青梅竹馬,也是彼此的初戀,更是成年之後不斷回首的真愛。這關於愛的身份,才是奠定她們在彼此生命中地位的主因。她們的愛,並不是超越性別;在愛的眼裡,本來就不一定有性別。愛只是愛,是在平凡與不凡當中恆定的光芒,未必驚天動地,高潮迭起,但愛確實會見證奇蹟。

如果本書是關於愛的本質,那麼,就可以推導出第二個本書觸動人心的原因:真正的愛是光,真愛會照亮生命課題,人必須面對自己,必須真實地面對生命中其他虛假麻木的部分。


其實,在果遠與結珠的關係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她們在成年之後的伴侶。兩位伴侶都是善良的支持系男子——他們對女主角的愛,也都是真愛,都有能照亮生命的光明。在果遠與結珠探索感情,認識自己的時候,兩位伴侶充分接納,展現無比的氣度。結珠的先生其實也在兩位女主角高中時進入她們的人生,與果遠有過幾面之緣,約略感覺到兩人關係匪淺;但他卻在她們相遇之後,誠懇地邀請地果遠再次親近結珠。「現在的結珠有自己的問題,但我總覺得有你在,她一定能夠好轉的。在不造成你負擔的範圍內,能不能請你支持、陪伴著結珠?」雖然身為法定伴侶,但他承認自己的限制:「我想,光我一個人有時候可能並不足夠。」而果遠的伴侶也展現相似的態度。雖然一直都認為果遠終究會離開,但是仍然用心付出,一直到關係的盡頭,同理依舊:「你和我在一起的時候,也還是一直封閉著最深處的自己吧。」分手,其實是為了雙方都要誠實面對自己,果遠心知肚明:「他不僅僅是為了他自己的人生,也是同等地為我人生著想才說出這番話。他用最後的溫柔,為我放開雙手。」

真實的愛,既然是一種光明,經驗真愛的人,從此不能敷衍自己、不能帶著面具,過虛假的生活。

於是,「請待在有光的地方」,不只是兩位女主角的心願,同時也是一份祝福,與深刻的承諾。相愛的人們,用光照見彼此,渴望將彼此美好的樣貌永遠留存在心中——而且,你是我愛的人,我祝福你的一生永遠有愛相隨,有光陪伴。

被光照射的生命,不能再得過且過。愛應許真實而有力量的人生。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本屋大賞TOP3.直木賞入圍作 (電子書)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本屋大賞TOP3.直木賞入圍作 (電子書)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本屋大賞TOP3.直木賞入圍作【首刷限定版】(附首刷限定番外篇)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本屋大賞TOP3.直木賞入圍作【首刷限定版】(附首刷限定番外篇)



作者簡介

高雄人,作家,學術工作者。現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博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法律碩士。中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臺北女生》《甘願綻放》《疫之生》。評論散見報導者、端傳媒、獨立評論@天下、關鍵評論網、OKAPI、Openbook。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二二八專題│因為不想忘記,我們用不同的方式訴說

距今76年前的二二八事件,與隨之而來的恐怖時期,許多當年被掩蓋的故事一一被出版傳播,成為人人可見的著作。有從歷史角度探討、用攝影方式記錄,或用漫畫娓娓道來,不同的媒介帶我們重回深入那個年代。

123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