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盧郁佳/早在我全心恨你時,你已顧念我說不出的痛──導讀《海邊》(202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諾貝爾獎小說家古納的《海邊》,寫非洲港口的九歲男孩,看著美艷活潑的母親每天下午盛裝出門社交,既為母親的美貌自豪,又埋下恐懼。母親輕蔑矮小沉默的父親,父親是公務員,經常爛醉被扛回家,滿臉是淚。他想父親是因為羞恥心作祟。

父親交上了像阿瓦里德王子一樣的富三代,高大風趣。逐日傾談之下,父親也變得開朗自信、走路有風,遂把貴客安置在自宅樓下客房長住,順便替十五歲的長子補英文。富三代疼愛長子,總送他手錶、鋼筆、筆記簿、高價品,令兩兄弟對這位叔叔崇拜不已。

樓上父母睡一間,兄弟倆一間。一天,弟弟在學校拉肚子,請假奔回家,上樓,浴廁卻有人。衝下樓,樓下浴廁也有人。他崩潰拍門哀嚎。

哥哥赤身裸體走了出來,一頭一身掛著水珠。平日歡快聒噪,從沒這樣低頭沉著臉不講話。平日沒穿好衣褲不出臥房,現在卻光著身子走掉。

海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刻劃難民流離心境重要代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寫作〉)

海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刻劃難民流離心境重要代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寫作〉)



弟弟進廁所先解放再說。接著腸胃炎躺了兩天,父親怕傳染,叫哥哥改睡樓下客廳。叔叔要讓出客房給哥哥,自己睡客廳。父親就叫哥哥去跟叔叔睡客房。

到了晚上,哥哥忽然跑回弟弟房間睡,不理人。隔天,母親叫哥哥回叔叔房間睡,哥哥不肯。母親大罵:「我管你喜不喜歡,給我滾回叔叔房間,你這個孽子。」弟弟沒看過母親這麼氣。

後來哥哥每次苦等叔叔叫他進房上英文,坐立難安,不停踱步,迫不及待。下課回弟弟房間,顯得興奮又苦悶。

每當父親大談叔叔,母親不吭聲,兩眼無神,無動於衷。聽見有人拿鑰匙開正門,她坐成木頭人,雙目圓睜,斜眼全神聆聽。接著乾嚥一口,眨眨眼。

小兒子聽見母親和叔叔站在樓下房門外,貼身私語。她說:「要不要我進去?」從叔叔身邊進門。叔叔進房,關門。



父親把住家抵押,投資叔叔出國貿易。叔叔一走,哥哥被拋棄,整天寫航空信。以前母親輕蔑哥哥,哥哥會迴避母親的目光;現在哥哥帶著怨氣向母親咆哮。哥哥原本調皮,現在沉默像服喪。同學笑弟弟:你哥被你們家的客人吃了。大人們竊笑。

日後叔叔託人轉航空信給哥哥,父親攔截興師問罪,哥哥卻只相對無言。

爸媽吵架。母親混到晚上九點才回來,然後父親渾身酒臭回家。

叔叔帶了許多禮物回來,報告投資賠光。房子沒了,全家搬進租屋棲身。哥哥隨著叔叔失蹤。



日後弟弟考上公費去東德讀大學。母親嫌他讀牙醫沒前途,隔天教育部就更正,是錄取醫學系。原來,母親是部長的情婦。

父親臨別,叫弟弟雪恥,房子被騙子搶走,有朝一日要搶回來。

弟弟覺得好笑,當我三歲小孩這麼好騙,我才不幹。



三十二年後,弟弟輾轉到英國當了文學教授。遇上個六十幾歲老難民,他一看,是搶走房子的債主,終於對質:債主又不缺錢,為什麼泯滅人性,要搶窮人的房子?

相反的事實逐步曝現。弟弟一輩子相信債主是罪魁禍首,其實是父親不承認被騙,到處罵債主騙子。最後債主只能逃來英國保命。

小時候看母親出門前香水濃烈、笑容亮麗,弟弟就恐懼。再大幾歲後他懂了,因為同學嘲笑他母親每天跟不同男人幽會。他回憶說:

「但在那之前我已經知道了,只是我仍無法確定我知道的是什麼。」



像國片《返校》的質問:「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全書寫的是,當真相會致命時,人只能關閉原本的思考認知,活在模稜兩可的失憶空白、太虛幻境中。弟弟童年看著事件發生,心智卻阻止他組織資訊、連貫產生意義。就像古納《來世》主角孤兒感嘆:「我只是依稀記得類似的事,但不確定。我的記憶好混亂啊!」

「你希望我談談自己,好像我的人生真有什麼完整而連貫的故事,無奈我擁有的只是支離破碎的片段,而片段之間只有令人懊惱的空乏,唯有結束得太快或是不見結局的時刻。要是我辦得到,我也想問問,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海邊》後半在英國對質時,弟弟指責債主捏造事實毀謗父親,專講對自己有利的,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

債主則深知弟弟內心深沉的苦楚,小心翼翼保留,保護弟弟免於崩潰。



債主告訴弟弟,當初他母親起疑心,於是對叔叔獻身,盼叔叔放過長子一馬。

後來債主回憶,被囚禁在監獄島時,夜半聽見歌聲,水沫從海面竄來,岸邊一道巨影,是巨人精靈睡在樹下。精靈偷來的女人,關在旁邊大箱子裡,摸著頭髮,唱歌給自己聽,一根接一根舔戴珠寶的手指。她趁精靈睡著,見男人就色誘,摘下男人戒指留念。每當她一根根舔手指,就是在一個個重溫被她佔有過的男人味。

慈母捨身救子,是債主的場面話。女囚獵色,才是債主沒說出口的真心話。暗示母親輕蔑父親,無法離婚。像《親愛的夏吉.班恩》,只要有人追,母親就覺得世界蒙上一層朦朧溫柔光暈的濾鏡,感覺被愛慕、關注、憐惜。清點戰利品喚回權力感,生命由此發光發熱。而剎那點亮的火光,又曇花一現消失。父親則是通過喝酒達到同樣的麻醉效果。富三代靠吹捧、誘惑,同時PUA了兩夫妻。

在債主眼中,男孩的父親像梅爾維爾小說《抄寫員巴托比》主角巴托比。律師雇用巴托比抄寫檔案,但要他核對抄本、跑腿,巴托比總答:「我寧願不要。」不戰,不逃,不降。抄瞎了眼,罷工,被開除卻不走,仍日夜住在公司裡。律師被迫把公司搬走,房東說巴托比還是釘子戶不走。我覺得巴托比宛如一隻離群的孤鶴,斂袍抱袖,單腳立在寒潭冰瀑下,等著腳被冰面凍住,無法拔足而亡。《海邊》父親不挽回母親、不休妻、亦不試圖阻止外遇,不理睬債主收屋、拒絕債主提議互惠讓他保住房子、也不抗拒搬遷。打擊已徹底剝奪他應變的膽量,生活壓垮他,就像回收廠把廢車壓成鋼塊那樣扁。

親愛的夏吉‧班恩

親愛的夏吉‧班恩

抄寫員巴托比 / 水手比利.巴德

抄寫員巴托比 / 水手比利.巴德

父母、哥哥是行星對撞的核心,弟弟雖外圍,爆炸的震波也迴盪終生。古納不直抒當事人胸臆,反而聚焦於邊緣的餘震。弟弟繼承父志,債主則成了替富三代受過的替身。父親得知受騙,原該和富三代大吵,要求真相、道歉、索賠。而兩人沒吵的這場架,並不會消失,而延遲到三十二年後,由弟弟和債主代理,在白內障般混濁的心靈視界中,將未竟事項纏訟到底。

雙方有多少後代,就能將衝突延續重燃幾代戰火。暗喻轉型正義缺席的後果。



真相如日蝕使人目盲,弟弟無法直視。弟弟留學前,父親要他討回房子報仇,弟弟明明還嗤之以鼻。但三十二年後和債主重逢,弟弟卻一心替父親出氣。這三十二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哥哥是直接的被害人,應該最清楚真相。但多年後哥哥衣錦榮歸,竟高壓手段向債主討房。這當中又發生了什麼事?

因為念茲在茲記掛失去房子,只是父親自欺欺人的障眼法。哥哥被至親賣了,才是傷痛所在。

但真相沒人能承受,只能靠著「否認」活下去。父親臨別囑咐,是把他治療自己的這帖麻沸散傳給兄弟倆。只要盯著房子,相信債主罪在設局騙走房子、兄弟倆的使命是搶回房子復仇,就能忘記父母當年做了什麼。

所以兄弟倆既知道真相,卻又不知道。只知道對父親的憐憫,對母親的自豪、依戀,對債主的恨怒。

記起真相時,告訴自己,父母也不願意,也很痛苦,為養大兄弟倆也盡了力,應該感恩,知足常樂。

這樣醒來就能忘記。只記得,罪魁禍首是債主,要恨就恨債主。



去年《台北大轟炸》音樂劇中,日治時轟炸台北的,是日本神風特攻隊。

反戰教授們宣布,美帝才是侵略臺灣的敵人。

臺灣黨國教育用滿清割地賠款、共匪竊據大陸,教學童復國雪恥。《海邊》的父親記得是債主騙走了房子,要兒子報仇。

《海邊》寫屏蔽真相的各種版本草蛇灰線自相矛盾,道盡了兒子受困於對父母忠誠的兩難:真相會殺死他們,謊言讓他們活在無名的煩躁、記憶破碎不全、疑真似幻中,與自己的生命隔絕開來,到老都被封印在九歲的懵懂無知裡。

傷痛無盡,復原遙迢。而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受傷了,更不知內心傷得有多重。

殖民地獨立以後,即使政黨輪替,也無法擺脫貪腐、革命周而復始輪迴的魔咒。古納透過《海邊》的兄弟倆,剖析了保皇派翻盤復辟背後的心理,並提出解咒的代價。



《海邊》是債主對弟弟的無私關懷。債主像武鬥派曼德拉在黑牢裡飽嘗冤屈憤怒,出獄更獨自承受家破人亡的孤寂與二次迫害後,不再像我總抱怨轉型正義為何遲遲不來,將萬般挫敗歸咎於真相缺席。債主竟為對方陣營信徒的幸福祈禱,在陪伴他們、使他們得到勇氣探索敏感回憶、信念的同時,盡力不妨礙他們自己發現真相

即使看著他們原地空轉,進一步退三步,債主也不會失望、絕望。相信外力援助雖不可或缺,但不能壓倒他們主動探索痛處的意願。所以信賴他們的判斷力,比誰都清楚自己什麼階段能接受真相揭露到哪裡、超過就會反彈。

這裡沒有便宜速成的和解,只有自己受過苦的債主,用非凡的膽量,去同理弟弟憤怒攻擊他,背後祕密的受苦。小說在債主和弟弟短短相遇中,摺疊了雙方三十二年漫長的療癒,允諾真相不會殺了他們,它是安全的,只有等他們準備好了的時候,才會來。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 作品

海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刻劃難民流離心境重要代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寫作〉)

海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刻劃難民流離心境重要代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寫作〉)

來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最新史詩級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黑卡扉頁燙銀印製作家簽名.限量典藏版】 (電子書)

來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最新史詩級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黑卡扉頁燙銀印製作家簽名.限量典藏版】 (電子書)

天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入圍布克獎經典代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寫作〉)

天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入圍布克獎經典代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寫作〉)



作者簡介

基隆人。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人、《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輯、《明日報》主編、《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全職寫作。曾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有長篇小說《愛比死更冷》;圖文書《帽田雪人》;散文《吃喝玩樂最善良》,亦參與《字母會 I 無人稱》小說創作。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情色產業的背後,原來是這樣的?

    從AV到情色商品、提供性服務的場所,以性為商品的產業因著人們的需求有著鮮活的生命力,但也衍生出各種值得探討的議題。透過五篇文章一同看見性產業的幕後故事

    916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情色產業的背後,原來是這樣的?

從AV到情色商品、提供性服務的場所,以性為商品的產業因著人們的需求有著鮮活的生命力,但也衍生出各種值得探討的議題。透過五篇文章一同看見性產業的幕後故事

9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