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蘇益賢/後悔比我們想得還有用處──導讀《後悔的力量》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心理學家看情緒:從負面、正面,到一起看見

心理學家研究情緒,聽起來再自然不過了。不過,心理學家「如何」研究情緒,背後其實因著歷史脈絡,經歷了正、反、合三個階段。

最早,大眾對心理學賦予重望,期待心理學家能發現或找出協助人類應對情緒的方法。各式各樣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技術,不知不覺慢慢地將矛頭逐一指向負面情緒,畢竟這是讓人們痛苦的重要來源。

針對這個課題,心理學家確實也交了張不錯的成績單。目前已經有不少研究在探究憂鬱、焦慮、憤怒,這些負面情緒背後的機制,許多實務工作者也將這些發現轉化為治療理念,讓更多民眾有機會從負面情緒的苦海中解脫。

關於情緒研究的第二階段,可用物極必反來形容。如果民眾上網搜尋心理、臨床、諮商、情緒這些關鍵字,所能找到的相關文獻與研究,大概有超過一半以上都聚焦在負面情緒。

這種現象也讓許多心理學領域的學者開始提出呼籲,我們是否太過聚焦在討論負面情緒了,人類也有正向情緒啊!為什麼我們花這麼少力氣去探討人類天生的優勢呢?而後,「正向心理學」運動開始了。心理學家開始研究正向情緒,關注樂觀、韌性、個人優勢等人類生而有之的潛能。

從正到反,最後來到了「合」。情緒心理研究的第三個階段,跳脫了純粹的正與負,而融合了像是東方傳統智慧「太極」的概念。心理學家採取一個更完整的角度來看待情緒的本質,試著鬆綁人們硬貼在情緒上的標籤,看見黑中的白、白中的黑。好比,正面情緒是否有其負面影響,樂觀一定都是好的嗎?快樂、喜悅、興奮,背後有無隱憂?同時,難過一定不好嗎?憂鬱、焦慮、憤怒這些情緒,是否有其重要的實用性?

完整的觀點,提供了我們看待情緒另一層次的視野,有些學者形容這是「正向心理學的第二波運動」,我們不只關注人類潛能,更同時關注那些一開始看似不正向、看似負面的人類感受,是否能透過觀點轉變,找到它們正向、實用的那一面。

這正是暢銷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新書《後悔的力量: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的定位:後悔,這看似帶來不適的情緒,能如何被我們所用?

後悔的力量: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後悔的力量: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從不舒服中,看見後悔情緒在提醒我們的事

「後悔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都有希望自己採取不同作法的事,或希望自己採取或不曾採取的行動。請花點時間回顧你的人生,並用二、三句話描述你深感後悔的一件事。」(節錄自作者丹尼.品克構思與主導之「世界遺憾調查」題目)

閱讀到此,我想邀請讀者真的暫停片刻,給自己幾分鐘時間思考一下,你會如何回答這個題目。想起遺憾,你想到的是關於關係、職涯、學習、健康,還是其他領域?當時,你做了什麼,所以此刻留有遺憾;又或者,你現在的後悔,其實是源自於過去某刻的不作為所導致?

在思考、回憶的同時,也不妨去感受一下此刻你身上發生的情緒。可能是懊悔、遺憾、殘念、「早知道」的怨嘆⋯⋯不管如何形容這些情緒,我們可能同意,這樣的感受多半讓人不太舒服,也不太正向。

很久以前的心理治療師可能會提供你一些方法,讓你可以「擺脫」這些情緒。但近代的心理治療則想邀請個案戴上好奇的眼鏡去思考:雖然讓人有些不舒服,但你覺得這些情緒是否在告訴你一些重要的事?它想提醒你什麼?

後悔感受可能類似,但背後的故事則五花八門

讀研究所時,指導教授曾提醒我們,做研究不宜貪心求多,反而要「小題大作」。把一個看似小的議題瞭解得透澈,幫助我們能更精細地瞭解人類,這樣就很有貢獻了。閱讀《後悔的力量》時,我回想起這段老師的提醒(同時,也心想「念研究所」這件事,雖然當時讓我覺得好辛苦,現在卻是件沒有後悔的決定)。

作者丹尼爾.品克為了深入瞭解遺憾與後悔這個主題,透過數位工具進行了「世界遺憾調查」,從世界各地民眾的不同遺憾中抽絲剝繭,整理出四種核心遺憾(讀者可在本書〈第二部分〉看見不少讓人心有戚戚的案例與故事):

  • 第一種稱為「根基遺憾」,起手式是「要是我曾付出努力就好了」,不管是當時不夠努力、不夠謹慎、沒有承擔,日積月累後帶來的此刻之後悔。
  • 第二種則是「勇氣遺憾」,我們懊悔自己沒有把握、善用當時的機會,去創造(也許會更)多采多姿的人生。有這種遺憾的人會說:「要是當初冒個險就好了」。
  • 其次,則是「道德遺憾」,過去做過的某個行為,自己深知跨過了良善的道德信念,讓你至今仍想著,「要是我沒做錯就好了」。
  • 第四種更常見的遺憾則為「人際遺憾」,也許是因為雙方衝突,又或者純粹就只是彼此關係淡了,我們失去了某些過去很珍惜的緣分,心想著「要是我主動出擊就好了」。

讀著不同類型的遺憾,我們自己心中夾雜著遺憾的往事,也許會不自覺被勾引出來。這讓我想起團體心理治療當中有種療效因子稱為「普同感」(universality)。也就是,原來不只有我深受這種情緒的影響。原來這世上,不管是哪個國家、哪種職業、處在哪類年齡層的每個人,原來都有著遺憾這樣的情緒。這種「我們都一樣」的感受,鼓勵著我們靜心下來,細心去重新認識並正視後悔這樣的情緒。

遺憾未必總能預防,但可以讓它變成「最棒的遺憾」

除了瞭解後悔情緒的根源與類型之外,作者也在書中提供了應對後悔情緒的不同工具。許多提到的概念,也與近代心理諮商常用的觀念吻合。我自己十分喜歡的像是:「至少心態 vs. 要是心態」、「自我揭露、自我慈悲、自我抽離三步驟」等,都是閱讀本書時不容錯過的亮點。有機會,更要試著將這些方法應用在生活中。在聽見「後悔」對你喊話的每個時刻,聽見它說的話,並不忘還有這些工具可以陪你「轉化」這樣的情緒。

除了概念理解之外,本書另一大亮點則是許許多多的案例。這些案例是如何鼓起勇氣「再面對」,以及「改寫」後悔的故事,有人長大之後忍耐著皮肉痛,只為了把年輕時候紋在身上的「不要後悔」這幾個字移除;也有人鼓起勇氣,主動重拾友誼,發現這個跨出去的過程,其實沒自己所想的這麼尷尬⋯⋯。在見證這些勇敢面對與改寫後悔的故事時,讀者一定也能從中得到下一步的靈感與力量。

研究顯示,「不去做而後悔」時常會比「做了之後後悔」持續更久。人生有許多事做了會後悔,但我相信,花點時間「瞭解後悔」,應該是個不會讓你後悔的決定。打開本書,讀了它。別讓未來的你心想:「哎,要是我當時有讀《後悔的力量》的話就好了⋯⋯」

後悔的力量 (電子書)

後悔的力量 (電子書)

藏在人們心中的「四種後悔」

 


作者簡介

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專長為情緒調節、接納與承諾治療、企業心理講座服務。
著有《轉動內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從此不再壓力山大》等書。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二二八專題│因為不想忘記,我們用不同的方式訴說

距今76年前的二二八事件,與隨之而來的恐怖時期,許多當年被掩蓋的故事一一被出版傳播,成為人人可見的著作。有從歷史角度探討、用攝影方式記錄,或用漫畫娓娓道來,不同的媒介帶我們重回深入那個年代。

129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