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吳易叡/安靜而深入,深處即遠處──讀魏明毅《受苦的倒影》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這是一本打開後,難以闔上的備忘錄。

記得將近二十年前,我還是住院醫師的身分,穿梭在淡水和林森北路兩處的精神科急性病房和急診室之間。常常覺得自己正努力學習的臨床技巧,實際上並不足化解那些「病患」一併扛到診間的社會問題。失望如我因此決定半路離開,成為精神醫學史的學徒。

在醫學史的汪洋之中,學習探究不同時代疾病或健康問題的社會文化,乃至於政治經濟根源。但以一介學者的身分,卻再也無法親自應對那些在候診室所遭逢的一張張焦急的臉,和一對對驚恐無助的眼神。於此同時,卻也深知就算不離開臨床工作,現今高壓而過勞的醫療環境,也讓許多專業工作者心餘力絀。直到讀到這本由將近四十篇筆記組成的便箋合集,才讓人眼睛一亮:原來,還是有如此勞頓繁忙的臨床工作者,能如此不忘初心。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

離開人類學研究生的身分,重返職場的魏明毅,再度投入心理師的工作崗位雖然已經好幾個寒暑,但儼然,諮商心理師這個專業早就無法框架她面對求助者的角度、思考受苦本質的方式,甚至限制她回應的策略。在疫情中展開書寫的她和往常一樣,必須日夜出入精神醫療院所和其他機構。藉由這本備忘錄,作者想要放大的,並非她自己或是服務個案的容顏——雖然在每一則筆記當中都細細刻劃——而是那些她在上班途中、學校、政府機關、火車上、市場裡所遭逢的大小事件。有時候書寫的對象如此地尋常,以至於不構成「事件」,但這卻凸顯了從尋常性中提煉出一連串的撫躬自問,有多麼艱鉅。

在序中,作者亟欲撕去身分標籤的詔告:「我已無法再純然以過往助人者或醫事人員的角色位置,去觀看與理解所接觸的人群、生活,以及其身後的『個別故事』……」這些故事組成了書中的三部曲。這三部曲並無簡短有力的標題,似乎暗示了要能夠精準形容書中關照的主題,是不可能的。透過這些故事,穿戴兩種身分的說書人,雖然提著心理工作者的公事包,卻深具人類學家的火眼金睛,幫讀者們探照、聚焦那些在臨床情境裡,遭到刻意或無心漠視的角落。而那些看似枝微末節,不靜下心來就無從感知的各種脈絡,才正是真正造成傷害的源頭,或是尋求解套的開端。

穿梭在心理諮商專業和廣袤的田野之間,明毅培養出一套對於精神疾病獨特的見解。對精神醫學而言再重要不過的診斷,對她而言卻不再關鍵,原因是「以指標症狀為判準,形成去脈絡的診斷」無法回應生命在生活世界裡真實的苦境。執著於臨床圖像的剖面,不如從旁洞悉那些「候診與診間的經驗記憶、診斷後的標記與其每日密集吞食的藥物」、那些「以快速而充滿不可預測的形式,積極參與著一個年幼生命的生長,滲進其世界的現在和未來」的生命片段。她精準地指出精神疾患,實際上是在特定脈絡中,地方人觀和政治經濟市場相互纏繞的具現後果,「全然病理化抑或浪漫化、美學觀點,也許充滿善意,卻同時也肯認了它所給定的邏輯與明喻,再次地,將受苦界定為瘋狂與失序。

我想起《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的對談筆記裡,小說給心理分析師產生的靈感。一則則故事的開展沒有診斷,也毋須處方,但它們有清楚的人事時地物,構成元素遠比診療室裡窺見的時間橫斷面還要複雜多元。河合隼雄深深著迷小說的魔力,一開始甚至狐疑,為什麼故事有時沒頭沒尾的,卻如此具有強大的療癒力?說穿了,是小說家對每一宗個案生命安靜而深入的參與。而這本書裡的故事並非虛構,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命。也正是人類學賦予明毅的觀察力,每一則故事讓人讀了便知道問題所在,便瞭然於心。

近年來,批判精神醫學的書籍比比皆是。如果沒有完整讀過整本備忘錄,讀者可能很容易落入同樣的迷思,認為這樣一本書又是拒斥專業的牢騷。雖然有時作者的筆觸顯得著急,但批判專業卻非作者提筆的唯一目的。畢竟作者參與的諸多個案,都必須和不同的專業工作者分工合作,從醫師、教師、社工到法官、家長。她所提出的觀察,旨在對「實驗科學與生命世界之間,存在著巨大鴻溝」提出自省:「自然科學依然難以回應苦難工作與其形貌的複雜瞬變,但卻已然在心理相關領域駐地成神聖地位。

在整部書中,作者所提問的比解答多。同樣的,給出答案也不是她的主要目的,反而是藉由一再遭逢的「倫理困境」,鋪陳出真正的病理,存在於那些不願面對危機,怠於尋求改變的專業語境之中。這些不作為,與尋求綏靖的文化呼應,鞏固了看似「沒有惡人」的社會結構,也同時放大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到認可、吹捧、放大的價值。當危機產生時,人們依循著惰性選擇避之而不及。因為追求安適,害怕改變,而選擇不去揭發隱藏在這些安全網孔隙中的當然之惡。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失能的家庭、停擺的專業服務,和無動於衷的社會。

由於是備忘錄,這本書不需要一氣呵成讀完。讓人驚豔的是每篇簡短的文章,幾乎都有一段可視為通篇注解的段落。段落裡字字金句,不知要花多少工夫始能冶煉出來。這些段落並不會出現在文章的結尾,有時候只會在看似零碎的筆記中輕輕帶過。而每一句低聲細語,其實都是沉重的吶喊和參悟。

行文至後半部,作者更明確指出了造成層疊壓迫機制的源頭,其實是那些想要避免系統崩潰的各種力道。這些力道當然可以用更生硬的「結構之惡」、「制度性歧視」來解釋,但作者卻選擇道出在不同臨床、非臨床的「處遇」之中的軼事。它們發生的地點不在單一制度之中,而是由許多制度重疊所構成的聯集,或是並存卻互斥的晦暗地帶。用作者的話說,這些一旦面對危機就變得遲滯、被動的科學、醫療、法律、教育制度,便是所謂「不當系統」的成分。當它們失能,便衍生出各種問題與代價,「以各類病理隱喻與個別化敘說作為橋接,粗魯或細膩地,滑入脆弱無語那一方的身體與心靈。

既然並非診斷,作者當然不會給出處方。從書的一開頭,作者就試圖摸索應答受苦的方式,沒有顯而易見的方法學,也沒有清楚的結論。在專業困境之中,她選擇了溫暖陪伴。除了懷疑自己是否專業與知識技藝上有所不足,甚至自我貶抑「無法作為」,卻又不願落入她在書中一貫批判的專業傲慢之中。陪伴之外,她認為「只有凝視還不夠,必須動身」,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看得見、感受到,甚至下定決心解開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結構、人與時代碰撞磨擦產生的癥結,也便是那些非醫源性的病痛起因。

自嘲為「碎語」,這些零碎的故事卻是作者領悟受苦本質的透鏡;而我們的生命正是由這些呢喃組成的風景畫。在翻越一座座山嶺的同時,這本備忘錄提醒了我們如何沉住氣、如何安靜而深入而能夠行至遠處,看見山的全貌,也看見自己心的倒影。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 (電子書)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 (電子書)


作者簡介

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副教授。牛津大學衛康醫療史研究中心博士。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下,社會底層的人有何種生活樣貌?

資本主義發展下,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某個人一餐的花費,可能就是另一人一週的生活費。而貧窮衍生出哪些問題,該如何解?看幾位作家透過閱讀找尋可能的解答。

365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