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林運鴻/房屋是我們的棲身處還是聚寶盆?──無殼蝸牛請讀《無住之島》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分配的萬千變化僅僅意味著:一個人現在擁有的財產,就是別人(自願或不自願)被瓜分掉的東西。

──齊美爾(Georg Simmel)《貨幣哲學》

闔上《無住之島:給台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想到我這樣一個無殼蝸牛的台北租屋史,往事不堪回首。學生時代與朋友合租便宜的頂樓鐵皮屋,冬冷夏熱,狹窄閉塞,雨天屋頂巨響有如砲擊,夜半更是從不錯過隔壁房客的噪音。此外,多次遇到惡劣房東,比如都更簽約,期末考前臨時趕人;或者電費帳單遲繳一週,衝進門來拳打腳踢。

畢業後,在城市輾轉多年,堪稱閱房無數。有時屋況優良,但樓下家庭代工擾人清夢;有時地點宜居,但房東每年漲租,收入不勝負擔。獨立書店的朋友說,每月最多賣出兩百本書,店租動輒十萬,無法平衡;賣咖啡的朋友講,為了收支平衡,只能以店為家,在櫃台後面擺一張晚上睡覺的行軍床。有一次高中同學會,我說起「無住」困境,在外商當高階經理的同學好心建議:「租房買房都得每月繳錢,買房子吧,付租金不如還貸款。」咦?我買不起房的癥結,是板橋區房價不輸給信義區?還是寫作維生收入微薄?

《無住之島: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作者是任職 OURs都市改革組織的研究員廖庭輝,他以「洛書」為筆名寫過許多迴響廣大的倡議文章 ,本書對居住議題提出銳利分析,更完整勾勒居住倡議運動的顛簸歷程。當空屋率與房價一同飆升,有太多問題讓台灣人迷惑:拚命賺錢為何距離頭期款還是遙遙無期?明明房屋供給過剩,為何還是如此昂貴?當金權資本操縱國家住房政策,受薪者又該怎麼辦?

無住之島: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

無住之島: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


1960年代經濟起飛,城市湧入大量人口。數量有限的國宅無法滿足需求,政府乾脆解除建商融資禁令,棄守國宅供應──「市場放任」、「國家退場」成了房價房租飆升的最大原因。加上1990年代後,台灣人薪資成長停滯,房屋遂成為天價必需品。以今日台北為例,平均每一家戶必須不吃不喝16年才能買一間差強人意的狹小住屋。

然而,房屋不只是供需問題,更牽扯經濟、政治的制度性因素。《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說,中央銀行長年實施利率匯率雙低,誘使大量熱錢進入台灣房市,土地變成炒作商品。《社會事:權勢者的勝利手冊》說,地方派系透過地目變更,不擇手段綁標、徵收、關說,牢牢把持地產利益。《無住之島》認為,低廉的持有成本、不透明的租屋市場、缺乏購屋以外的替代性居住方案,保證了地產金權階級囤積居奇,房價在買空賣空中節節推高。

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

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

社會事-權勢者的勝利手冊:台灣地方政治史的50個關鍵字

社會事-權勢者的勝利手冊:台灣地方政治史的50個關鍵字


某種程度上,「住屋」本身就有內在矛盾:房子「價格高昂」又「不可或缺」,於是做為投資目標的「商品價值」,無情壓倒了做為生存所需的「使用價值」。由於台灣有六成家庭持有一戶房屋(用以自住,實際上無法拋售),所以如果政府決心壓抑房價,民眾又擔心自己手上的這棟老房會在「改革」中跌價,削減了「想像中的財富」──於是,主流民意也抗拒地權改革。

除了政治經濟論述,《無住之島》還回顧當代記憶,台灣的住房運動曾經多次捲動社會,卻每每功敗垂成:

  • 1989年,五萬名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隨後「第二次土地改革」遭朝野兩黨聯手封殺。
  • 1999年,結盟工運、婦運、社福的「非萬人夜宿忠孝東路」再起,此時改革藍圖已然超越「所有權」而揭櫫「居住權」,政府卻在壓力下決定擱置《住宅法》審查。
  • 2014年,「巢運」來勢洶洶,包括房產稅改、健全租屋、廣設社宅等訴求多管齊下,當局的回應卻虛與委蛇,看似承諾改革,實則後門洞開,建商財團在背後遠端搖控,「成家」的願景只能是鏡花水月。
1989年,五萬名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


如果拉開距離,居住正義其實是普世難題──應該說,如果住房只是「財產」而非「人權」,那麼「做為商品的房屋」必然讓人類失所流離。《大逆轉: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就提到,當年美國金融業者為了兜售貸款業務,製造出虛假的「購屋需求」,放款機構勸誘窮困家庭借錢買屋,宣稱買房子是絕佳投資,房市熱絡保證房屋快速升值──然而央行利率、市場波動和嚴苛的還款政策,很快摧毀底層家庭的財務狀況,這些成為呆帳、毒帳的「次級房貸」最後在2008年壓垮美國,並捲起全球金融海嘯。

而在國家保障居住權的新加坡,沒有隔間、僅一廳一衛的「租賃組屋」是勞工階級惡夢,《不平等的樣貌說明了貧窮者的普遍居住狀況,組屋社區擁擠狹小、通風不良、缺乏隱私,被人們視為髒亂落後的化外之地。由於體力勞動者無法負擔交通便捷的居住地點,只好在通勤上花費更多時間成本,這又嚴重損害了他們本來就稀缺的工作機會與休閒機會。

在地狹人稠的亞洲,居住直接綁定階級壓迫。環視全球居住問題,韓國或許和台灣最像,不久前發生的「半地下屋」溺亡災難,引起輿論譁然,而這一不幸的本質,還是韓國社會越來越嚴重的經濟不平等,《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指出,這裡是建商夢寐以求的「都更天堂」,在地產商人的搬弄下,時尚大街快速吞吃平價住宅,於是中下階層遁入「板子村」、「塑膠布陋屋」、「地下房」。最具代表的是韓劇中常見之「考試院」,本來是補習班的短期宿舍,如今成為低收入房市難民的庇護所。人們在兩坪大、通風、隔音、防火不佳的房舍中吃喝拉撒,每次事故都要賠上多條寶貴人命。

大逆轉: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

大逆轉: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話說回頭,地產經濟恐怕是最糟糕的資本主義。沒有實業生產卻能榨取帳面暴利,土地貴族輕易從無恆產者那邊搜刮大把金錢。台灣的情形更複雜,飛漲的房市幕後,有對岸中資流入,祕密推升地產價格。就算不談居住正義,房地產的快速獲利其實對整體經濟發展造成了長遠惡果──假如土地買賣有最畸形的獲利效率,那麼,精打細算的金融資本將沒有動機去投入技術研發或產業創新。最後,生產性活動得不到資金支持,寄生性的投機部門卻可以贏家全拿。

身為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平凡上班族,我們或許更熟悉的是居住問題的微觀層面:面對沉重的房貸、房租,我們在現實的鋼索上努力維持平衡,可能延遲婚姻、逃避生育、辭職創業、自我投資,甚至沒勇氣買一張昂貴舒適的真皮沙發,只怕租約到期時搬家麻煩。無殼蝸牛看似「身無長物」,但真相是,地權不均衍生的無形枷鎖,早就把蝸牛們碾壓成苟延殘喘的都會蠕蟲。

在此意義上,《無住之島》探問的事物遠超過「買一間房」。如果,現行代議政治不足以克服市場壟斷?如果,改革者進入官僚體制後,總被同化妥協?如果,本土政黨為了勝選,一再推遲他們心知肚明的土地改革?本書談論社會運動要如何避開被「執政優先」綁架,如何在居住議題上創造出弱者之間的最大聯盟,促成擁有一屋者(六成人口)與無屋者(三成人口)攜手爭取權益,可說極有啟發。

除了社運與政策面的嚴謹分析,本書最精彩之處是把居住問題從「個體」拉回「公共」。過去素樸的「住者有其屋」想像,很可能仍舊通向政府對建商過度補貼、通向青年世代咬牙承受高房價。其實我們還有許多制度性選擇,包括具有共享精神且寄託於緊密在地社區的「居住合作社」、包括資訊公開透明同時保護供需雙方的租屋市場……

閱讀本書,拓展關於「居住」的思考,可對照《勞動雇用資本》。習慣孤身打拚的台灣人應該理解,無論居住或勞動,滿足生存基本需求是神聖的「公共善」:先有富裕安全的國民,才有生機勃勃的總體經濟。然而,居住議題一如勞動、教育、環境、食安,由於牽扯到巨大市場利益,特權階級千方百計鼓吹投機致富的「地產想像」、壓制雨露均霑的「居住政策」──換句話說,「無住」本是集體困境,唯有深化民主參與,才能夠打造居住的實質正義。

勞動僱用資本:以經濟民主翻轉資本主義之路

勞動僱用資本:以經濟民主翻轉資本主義之路


面對「無住」,我們怎麼應對?說來慚愧,新年連假我買了好幾張刮刮樂,許願財富自由。在寒冷租屋處,我失望盯著接連槓龜的廢紙,疑惑瞬間湧上:假如飛來橫財,我會不會去投資地產,成為包租公?

《無住之島》從一個更具縱深的角度來重構「居住」事業:當某些人竊喜於房產增值,其他無枝可棲的人只能繼續苦哈哈。而薪水只有北歐三成的台灣,房價卻比人家高出一半,難道買不起房,真的是我們還不夠努力?!若問這個小島怎樣才能安居樂業,本書提出,我們需要反思市場導向的地產壟斷經濟,也該試驗「青銀共居」或「參與式合作住宅」方案。「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絕非慈善福利,而是對美好世界所進行的最有遠見的投資。

 

無住之島: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 (電子書)

無住之島: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 (電子書)


作者簡介

當代文學、大眾文化的重度愛好者。
人家告訴我:「要有自己的想法。」然後我拚命點頭,覺得自己從來都沒聽過這麼有道理的話!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待過飲食產業的人,是不是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

從法國、美國、英國到義大利,他們輾轉在不同的廚房裡求生,不管受過多少傷害與挫折,食物仍然是他們一生摯愛,邀請你看5位廚師的故事。

276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