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正能談生死之事的人不多,也許達賴喇嘛就是一個。現在的他是轉世第十四世,是世上所知少數,有意識的有十四次死亡經驗的人,由他來和科學家做一個相關研討會是再合適也不過了,《睡眠、夢和死亡過程:科學家與達賴喇嘛探討意識問題的對話》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只是這書大部分是西方科學家在講對睡眠和夢的科學研究,死亡過程僅佔全書的一小部分,不過守住了(或失望了)最後一道防線,並沒有談到「死後」,而以瀕死經驗作結。達賴喇嘛出乎意料地對瀕死經驗提出很多問題和不同見解,好幾次我屏息期待他說出「上次我瀕死的時候不是這樣」,他就是沒說。
這可以說是見到他性格裡謙遜的一面,也可以說是瀕死經驗跟真正的死亡仍然不一樣,真正經歷過死亡和轉世,也許就會覺得瀕死經驗的看到光明、看到死去親友、或一生在眼前流過,不過是個輕巧的前奏,瀕死經驗和死亡仍然存在巨大落差,只是沒人能證實死亡是怎麼一回事,要怎麼轉世回來更是一個複雜的謎題,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
一旦想到「沒人能證實死亡是怎麼一回事」,就覺得生死學的討論頓時有點失去意義,達賴喇嘛是我們的文化中最接近死亡的人,是死亡經歷最豐富的人,連他都對死亡話題如此保守,其實掀起的一部分是更大的好奇,一部分則是「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
從前看的書多半有個基準、出發點,而那個出發點大多是可以捉摸,有跡可循的,但生死裡面講到死的這一塊,它的基準點不能捉摸,甚至不能言傳,這次這本書甚至找到了達賴喇嘛,但他說得很少,幾乎只是靜靜地聽,偶爾提出一些藏傳佛教裡經典的看法,這當然不減損本書的深度與趣緻,但是我不禁要想,關於生死的閱讀讀到盡頭是什麼?我天性裡愛懷疑的部分又發作了。
如果死亡就是像本書最後瀕死經驗講的面對到光與快樂(而且瀕死經驗看到的東西,與人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相關性連結),那麼無數宗教裡的天堂與地獄是不是都將沒有意義,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中元普渡又是為了什麼?行善積德避免作惡,如果不為了往生與來生,那又是為了什麼?再這樣懷疑下去,靈魂的存有、運勢的高低,是否都沒有意義?我們是不是能爽快地像《紅樓夢》裡的王熙鳳一樣「不信陰司地獄報應」?
我不知道,我對這一切就像所有凡俗的人一樣,我沒有答案,我還是相信靈魂,在某些狀況下願意相信來生、相信果報,但是這些相信基於的,不是我對死後的世界存有充足的信心,而是我選擇這樣活著,因為這樣比較有趣。
生死最後兜回來,仍然不是關於死的力量,而是我們選擇怎樣的生,在大限來臨的那一天,我們應該要滿足於曾經活出過最好的自我過。生死與雞湯在最後奇妙的合一了,我們掌握自己能掌握的事,所以真的就是,愛自己喔。
※本篇文章由作者個人創作授權刊登※
生與死,和這兩者之間的事。個人意見全新主題專欄每週更新!
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須登入),更新通知不漏讀!
00.在生與死之間,我們只能想辦法過得好一點
01.湯裡已有真雞,為何還要加雞湯粉?──讀黃山料《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
02.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心靈維他命──讀Peter Su《你的不快樂,是花了太多時間在乎,不在乎你的人和事》
03.青春期的成長之痛──讀不朽《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
04.與其高喊「愛自己」,不如定期定額投資ETF──讀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
05.雞湯書的力量來自於讀者,需要自己活過讀來方有滋味。──讀肆一《即使孤獨前行,你也要燦爛自己》
06.劉墉的《我們靠自己》像包著糖衣的健素糖
07.一本掙扎站起來的童話故事集──大坦誠《去你的正常世界》
08.我們為什麼喜歡雞湯書?
09.就像生一樣,死也有無限可能──讀《死後四十種生活》
10.一般跟你說動脈會隨著年紀硬化後往往會接著說吃什麼防止,《死亡的臉》這本書沒有
11.我們太願意相信靈魂的存在,是因為不想面對生命的虛無
作者簡介
「年輕時失戀,可以徹夜飲酒或奔入雨中,中年失戀不能做這些,因為會頭風發作。」
───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以藝術投資為興趣,時尚評論部落格「個人意見」格主。著有《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個人意見之愛情寶鑑》以及《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