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臉》這本書寫的非常貼近,幾乎是鼻子貼鼻子了,對寫作這本書的努蘭醫師而言,死亡可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死亡後可能有許多奇思妙想,但是死亡前則十分沉重,尤其是大多數人走完一生,到了面對死亡的前夕,會遇到的種種不愉快事項。
「不愉快」是輕描淡寫了,書中栩栩如生詳細描寫,動脈如何隨著老化而硬化,讀起來是有點不習慣,不過我想那是被偽科學或雞湯書養壞了胃口,為什麼會讀起來不習慣?因為一般人跟你說動脈會隨著年紀硬化以後,往往就會接著說吃什麼可以防止甚至逆轉動脈硬化,只是這書沒有,這是沒有解答的恐怖家庭醫學,我們人活到世上,就是一定會隨著時間腐敗而衰亡。
《死亡的臉》不是一個有趣的閱讀體驗,因為死亡並不有趣,但它卻很重要,只有知道死亡的真相,才能知道要怎麼生、怎麼死。書中列舉幾項重大致死的疾病,從逐漸喪失人性和記憶的阿茲海默症,到似乎不可逆轉的癌症,其實都是非常精彩,非常擲地有聲的寫作。只是我生性比較脆弱,讀到這些疾病跟其不可逆轉的傷害,總是需要中間暫停休息,無法一氣呵成的讀完。
但你知道還有什麼無法一氣呵成嗎?那就是符合願望的死亡。死亡儘管看似一刀兩斷,但很多時候,前面先需要經歷痛苦及不適的過程,所以身為醫師的作者,便開始思考這些痛苦與不適的過程是否可以避免或有其必要。
當然,很多痛苦是無法避免的,比如疾病或單純的老化,就是很難避免的人生衰亡,人活幾十年,到了生命的尾端,人體就像機器一樣,總有零件故障或鬆脫的時候,我們追求的逆齡、老年的健康,其實只是想讓自己活得好一點,死的也體面一點,但死得體面則需要人的自覺,和現代醫療的幫助。
現代醫學往往認為人的身體是可以修補的,在可以急救的方式下要盡力急救,一次又一次的把人從死亡面前拉回來,但我不禁要懷疑了,把因為年老或重病而垂死的病人從死亡面前拉回來,真的是盡力或必要嗎?有沒有可能提供一個更好的死法,更有尊嚴的死法?作者也提供了他的看法,在書的末尾處,他舉例曾經說服一個長者開刀,雖然開刀最後是成功的,但那位長者還是在幾天後離世,所以他開了一個不必要的刀,那位長者也多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
所以本書在其成書年代,前進的提出安寧照護,避免無效醫療等等課題,即使在今天依然發人深省,甚至碰觸了很具爭議性的意外、自殺與安樂死等等議題,活著有其無法否定的欣悅快樂,死亡我們則一向是有些害怕,有些避談的,但唯有直接面對《死亡的臉》,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臨終,怎樣的讓生命畫下休止符,我們鼓起勇氣面對《死亡的臉》,意外的發現,那是一面鏡子。
生與死的議題一向艱難,我們在沒有選擇的狀況下,哭著出生,希望能在有選擇的時候,含笑而死。
※本篇文章由作者個人創作授權刊登※
生與死,和這兩者之間的事。個人意見全新主題專欄每週更新!
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須登入),更新通知不漏讀!
00.在生與死之間,我們只能想辦法過得好一點
01.湯裡已有真雞,為何還要加雞湯粉?──讀黃山料《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
02.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心靈維他命──讀Peter Su《你的不快樂,是花了太多時間在乎,不在乎你的人和事》
03.青春期的成長之痛──讀不朽《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
04.與其高喊「愛自己」,不如定期定額投資ETF──讀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
05.雞湯書的力量來自於讀者,需要自己活過讀來方有滋味。──讀肆一《即使孤獨前行,你也要燦爛自己》
06.劉墉的《我們靠自己》像包著糖衣的健素糖
07.一本掙扎站起來的童話故事集──大坦誠《去你的正常世界》
08.我們為什麼喜歡雞湯書?
09.個人意見:就像生一樣,死也有無限可能──讀《死後四十種生活》
作者簡介
「年輕時失戀,可以徹夜飲酒或奔入雨中,中年失戀不能做這些,因為會頭風發作。」
───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以藝術投資為興趣,時尚評論部落格「個人意見」格主。著有《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個人意見之愛情寶鑑》以及《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