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論你與普魯斯特有多熟,除了《追憶似水年華》的書名與瑪德蓮外還能多談些什麼。翻開這本由黑金雙色,充滿了各種方式呈現圖表,以及眼花撩亂的數字構成的《圖解普魯斯特》時,先不要驚慌這份陌生,任意挑選幾頁,看看標題,你很難不被吸引。
譬如,安排在第一部分的,關於普魯斯特其人:
- 「天才可以從星座中看出來嗎?」展示了普魯斯特的星盤。
- 「靠投資收益過活的馬塞爾.普魯斯特」展現了這位不用工作的紈絝子弟,不只是一位依賴家產之人,還相當善用財富製造被動收入。
- 「普魯斯特的八字鬍式樣」模擬畫出了他留過的不同鬍子形貌對比。
藉由圖表,某些既有印象,包括他是敏感的巨蟹座、是個不需要工作的中產階級、或招牌的八字鬍,這些已知的事雖然沒有推翻,卻因此有更深的認識。若要精確一點,像是看到以另外一種風格的語言來描述我們已知的事物時,並不是單純的重複,而是重新認識,獲得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普魯斯特的八字鬍式樣。 (圖/《圖解普魯斯特》內頁)
當你偶然翻閱起這本書,或買下來卻遲遲不敢打開,大可不必擔憂。不論是圖表或是統計數字,其實可以視為另一種詮釋。意思是,一個詮釋總不能真正傷害另一種,任何誠懇的詮釋,總會展現文本的生產性與多義性。
如果還有疑慮,可以翻開第二部分,關於《追憶似水年華》。儘管不能免俗地有些概述性的基本介紹,不過作者倒是蒐整了許多(對,許多的分析是前人做過的)資料。這些資料不會剝奪閱讀本身的樂趣,反倒會讓人更加驚嘆普魯斯特在文字上的開創性。
畢竟,與上述所說的一樣,他的做法,是讓我們的資料更加具體。譬如普魯斯特的句子有多長,我們也許可以說「很長」之外,可以進一步說,普魯斯特從最早的《歡樂時光》到《追憶似水年華》,一個句子從平均33個字,變成了43個字,而最長的句子(記得,是「句子」不是段落)有931個字。
或是關於用字遣詞的細節:普魯斯特高頻率使用「觀看」的字眼(看到、凝視、再看見、觀察、察覺....)、經常使用「如同(comme)」將不同的意象連結,雙雙增加對應。
書中統計了普魯斯特句子長度的演變。 (圖/《圖解普魯斯特》內頁)
當然,有些項目僅供參考。例如分析《追憶》當中的角色,參考現實人物的百分比,用實際人物的可辨特徵來解構虛構人物的組成,在統計學上其實是站不住腳的。這一部分,最大的參考價值大概在於提供了人名,讓人可以去參考,自己的方式去認定普魯斯特如何參照真實去擬仿虛構。另一個重要的結論,則是普魯斯特虛構一個人物,從來不是直接搬移一個人的形象。
作者分析《追憶似水年華》中的角色,脫胎自哪些真實人物。 (圖/《圖解普魯斯特》內頁)
第三部分,關於普魯斯特後來的影響,也許是最不需要爭論的部分。因為像是譯本與延伸書籍數量、銷售數量、作品知名度、價格變化、瑪德蓮的銷售(有趣吧!)、論文研究數量等,量化呈現本身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加上這本書真正的主旨其實在於圖表化,將抽象的數字(對,相對而言數字還是抽象的)成為一目瞭然的圖表,是這本書最有價值之處。
總之,無論是作者本人或是作品,無法量化的部分,再次證明了不會因為量化而失去光芒,且運用得當的話,能更加強化我們的印象(譬如普魯斯特運用怎樣的方式組構詞句);適合量化的部分,則可以讓我們更有依據去掌握。讓我們的閱讀除了樂趣之外,也能夠以最沒有門檻的方式,享受到知識的快樂。不僅有憑有據,而且有趣。
是的,有趣。若希望捍衛文字的價值,或許應該理解的是文字在形塑美感、刺激想像力、論述知識的特殊性,文字與世界、與關於世界的知識的關聯,與其他形式的知識的差異,而不是將文字把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文字觸不著地也吸不著空氣。
《追憶似水年華》中的甜點瑪德蓮,相關發展史與銷售也以圖表呈現。 (圖/《圖解普魯斯特》內頁)
但,終歸一個問題,《圖解普魯斯特》幫助我們理解《追憶似水年華》嗎?
實際上,這本書的幫助有限。如果沒有親自讀過,沒有基本了解,會錯過許多有趣的部分,譬如書中的角色他們的活動範圍。或是一個基本的問題,當你知道普魯斯特的長句平均有多少字,最長的句子有多長,就代表你知道「普魯斯特式」的長句嗎?
甚至這也不是一本導讀書,讓你可以按圖索驥,跨越閱讀當中的艱難處,進而能夠欣賞且感受普魯斯特與《追憶似水年華》的魅力。
這本書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科普功用,能讓不熟悉的讀者有個較為直觀的認識用途。不過要真的掌握起這本書的精華,知道這些數字與圖像的深意,反倒要熟知《追憶似水年華》才行。數字與圖像不只是將意義展現出來,許多時候,它們才是需要被解釋的。你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才會知道數字與圖表背後的意義,
況且,一旦你認真讀起這本書,你會發現,作者之所以能夠提出這麼多讓普魯斯特迷也感到有趣的問題,乃是因為他本身對普魯斯特與《追憶》都掌握極深。如同一名社會科學研究者,你必須對你所研究的現象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你才會知道要去觀察與統計哪些數字,並能從這些數字中解讀出意義。
我猜想,本書作者拉貢諾(Nicolas Ragonneau)不僅熟讀《追憶》本身,也延伸閱讀了許多相關研究,如此才能整理出那麼多的資料。亦即,他很清楚閱讀普魯斯特永遠不會孤單,只要一踏進去,總有許多熱情的讀者的意見或研究供你參考。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終歸到最後,這本書與所有普魯斯特的研究或詮釋書籍一樣,是邀請我們真正進入閱讀,而不是取代我們的閱讀,是增添而不是剝奪我們的閱讀樂趣。
最後,或許直接以普魯斯特自己的話,解釋這本《圖解普魯斯特》的價值: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的景觀,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
普魯斯特與你的閱讀之間,總是如此地相互加乘,永遠不擔憂不會有新鮮的想法等著你。
作者簡介
OKAPI專訪:抹去痕跡的痕跡,也是時間的證據──專訪朱嘉漢《裡面的裡面》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