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英劇《追殺夏娃》之所以受歡迎,是「病態角色」設計得夠真實嗎?──讀《創造一個心理病態》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人們假造許多互動,但我覺得我都是裝的,而且裝得唯妙唯肖……
──美劇《夢魘殺魔》第一季(2006)


BBC諜報驚悚影集《追殺夏娃》自2018年開播以來廣受歡迎,在專業評論圈中也大獲全勝,勇奪英國電視學院獎的年度最佳影集、兩位女主角茱蒂.康默(Jodie Comer)與吳珊卓(Sandra Oh)也各自獲頒最佳女主角、金球獎肯定。

《追殺夏娃》之所以能夠大紅,在於美女殺手薇拉內爾(Villanelle)的心理病態角色魅力,以及兩位女主角的相愛相殺關係。心理病態/精神病態(Psychopathy)在娛樂文化裡有無遠弗屆的吸引力:如《沉默的羔羊》與《雙面人魔》那位操控大師漢尼拔,以及足足拍了八季的《夢魘殺魔》裡專以獵殺壞蛋滿足嗜血欲望、也抒發觀眾情緒的主角戴克斯特.摩根。


\\《追殺夏娃》最終季預告//

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

雙面人魔雙面人魔

夢魘殺魔夢魘殺魔


《追殺夏娃》以過去成功的角色為基礎,打造出同樣殺人不眨眼、機智可愛且性感,再附加了「天真有邪」這特殊屬性的殺手薇拉內爾,成為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女性心理病態角色。而為《追殺夏娃》做出不少貢獻,以專業學識協助劇組設計薇拉內爾角色的馬克.佛里史東(Mark Freestone)博士,其第一本著作創造一個心理病態:七種最危險的暗黑心靈也正好在今年被引進,不僅讓劇迷能夠從中了解創造薇拉內爾的幕後花絮,就現實層面來說,這位國際知名的社會學家、變態心理學專家,也打破我們被大眾媒體塑造的Psychopath刻版印象。

創造一個心理病態:七種最危險的暗黑心靈

創造一個心理病態:七種最危險的暗黑心靈

首先必須破除的錯誤認知,就是「病態人格」與「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Psychosis)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追殺夏娃》的繁體版字幕上便出現過將薇拉內爾稱呼為「精神疾病者」的明顯謬誤。目前心理病態研究最爭議不休的癥結,就是「心理病態者是否會成為犯罪者?」美國精神科先驅赫維.克萊克利醫師在世上第一部詳盡探討心理病態的著作《精神健全的面具》就完全沒有提到與犯罪的連結,但克萊克利提出他們是「在道德上產生錯亂,沒有能力明辨是非」的論點,也已被後世研究否認。

影響大眾對心理病態者認知最深的研究,來自加拿大心理學家羅伯特.海爾( Robert D. Hare)。他在1993年發表的暢銷書沒有良知的人,將精神病態者形容是「社會的掠奪者」。他在80年代設計了著名的「精神病態人格檢核表」(又稱PCL-R量表),將犯罪行為的傾向納入量表問題中,這份評估表至今仍被全球的精神科醫師與研究人員使用。但佛里史東犀利指出,人們對於心理病態者的看法就此轉變,他們從原本被視為類似精神病患的「道德缺陷者」變成了「犯罪預備軍」,這並不公允。

沒有良知的人: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

沒有良知的人: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詹姆斯.法隆(James Fallon)後來顛覆了這種概念,他本人就是全球研究心理病態一定會討論到的案例。目前我們所知病態人格者的大腦普遍有以下幾個狀況:

  1. 杏仁核的活性較低。
  2. 眼眶葉皮質和內側前額葉皮質的活性較低。
  3. 杏仁核與眼眶葉皮質及內側前額葉皮質的連結較弱。

由於杏仁核掌握人類的快感、不安與恐懼等基本情緒,內側前額葉皮質則掌管「良心」這個「剎車」、眼眶葉皮質能抑制衝動行為,因此這些部位作用與一般人不同的病態人格者,無法透過恐懼或處罰學習社會脈絡,進而感受到痛苦、罪惡感、羞恥,所以他們沒有所謂的「同理心」,無法產生「作錯事會痛」的思維,而輕易作出冒險與逾矩的行為。

法隆在檢視亂數的大腦掃描圖研究時,看到一張符合上述三項條件的圖,原本認為「哈,這傢伙是標準的心理病態殺人犯!」的他,卻發現那是自己的掃描圖。他後來開始研究自己的家譜與年少回憶,也大方分享成果,在代表作天生變態提出至今為人信服的「三腳理論」──除了「大腦杏仁核與內側前額葉皮質功能低落」,另還要符合「有多項高風險性的基因突變」(如法隆本人遺傳的MAOA戰士基因)、以及「幼年期曾經受到虐待」這兩項條件,才會製造出病態人格的危險犯罪者。

法隆的家族史雖然曾經沾染不少血腥,但他生長在充滿愛與關懷的家庭,即便感情淡漠,非但沒有危害社會,反而貢獻良多,是最著名的「成功的病態人格者」。有趣的是,這位篤信「基因決定人性」、「人生下來就決定命運」的神經科學家,卻是被自己的大腦給「背叛」,瓦解了這個信念。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以上介紹了精神醫學、心理學到腦科學,心理病態研究的主要發展歷程,接下來就要進入到佛里史東的社會學領域。由於領域不同,通常腦科學與神經科學研究者容易斷定心理病態的「遺傳因素占較大比例」,而社會學家與教育學家則容易斷定「後天因素占較大比例」。此外羅伯特.海爾指出,重視心理學、生物學、遺傳要因者,通常偏好使用「精神病態者」(psychopath)一詞來稱呼患者;但某些臨床學家認為「社會影響力」與「幼年期經驗」才是塑造患者人格的主因,他們會偏好使用「社會病態者」(Sociopath)一詞。以現況來說,雖然兩者仍會混用,目前逐漸以psychopath的用法為主,Sociopath更常與「反社會人格」連結。

社會學主要與瞭解關係,和社會互動的模式有關,佛里史東認為媒體過度炒作「天生邪惡」的觀念,必須提倡更深入從「關係」來瞭解心理病態:心理病態者並非活在孤立的狀態中,他們的失調表現在理解事物和與人互動的方式,及其形成的關係上。佛里史東的觀點是,大腦結構固然是其中一環,但扭曲的家庭、社會、監獄和精神病院的那些不正常環境,使心理病態者的社交和個人功能失調,迫使他們磨練出操縱和施虐的技巧。由此出發的社會學研究,得以更為開拓大眾的視野。

《創造一個心理病態》第一章便致敬了《精神健全的面具》,以「心理病態的面具」說明如今在這個樣版定義下的各種真相;另外參考了心理學家西奧多.米倫(Dr. Theodore Millon)提出的思覺失調症九種亞型概念,為每一位病患冠上「騙子」、「殺手」等稱號,詳細介紹了他在最高戒護等級的監獄醫院服務的15年間,遭遇的7個最危險的心理病態。

筆者以「無悔意者安琪拉」、「彌補者艾迪」兩個案例來介紹。安琪拉.辛普森( Angela Simpson)是美國的暴力殺人犯,她曾用極殘酷的手法緩慢虐殺、並肢解一個並沒有真正傷害她的男子。她著名的犯罪自白影片,也成為《追殺夏娃》製作人構想薇拉內爾的靈感。辛普森的行為幾乎與男性心理病態罪犯一樣,對惡行毫無悔意、對受害者與執法者冷漠無情。她在訪談中能言善道、熱衷於反社會行為、違反規定與性亂交。但她的掠奪行為大大顛覆了世人對於女性心理變態者的印象:「擅長操控男人的禍水紅顏與妖姬」。

這種以魔性之女形象存在的女性操縱者,一直沒有在流行文化中缺席:從易卜生的戲劇《海達.蓋伯勒》、東野圭吾白夜行、到塔娜.法蘭琪一鳴驚人的暢銷處女作神祕森林等。但事實上,那些魔女的描述大部分欠缺科學基礎,現今的研究對於女性心理病態是相當陌生的。佛里史東解釋,這是因為這個族群的人數實在太少,英國監獄醫院的危險病態人格者的男女比例是2000:40,而且她們的表現方式與男性不同。如對精神醫學研究頗有成就的荷蘭人便主張,重度心理病態的女性比男性「更不可能殺人」。

\\安琪拉.辛普森的自白//


另外,即使這40位女性符合PCL-R量表的評分,但某些量表上的項目並不適用於女性。例如有一題是「寄生的生活方式」,但在一般社會文化中,女人在財務上依賴男性並不罕見,無法視為心理病態的有力證據。公正地說,辛普森僅是非常小一部分展現男性心理病態特質的女性案例,至於未犯罪的病態人格者欠缺研究素材,她們多以操縱人心的姿態被呈現。薇拉內爾的設定融合又打破了過去這兩種形象,她的思想善惡交錯、行為可惡卻又可愛,宛如戴克斯特反英雄的獨特魅力,過去在女性角色上鮮見,正是這個角色擄獲人心的關鍵。

「彌補者艾迪」出生於1960年代的倫敦碼頭,由於生長環境惡劣、家庭失和,他很快就學壞,染上酗酒、吸毒、暴力行為等壞習慣,無法抑制自己的衝動,曾因過失殺人與數次強暴罪,持續著入獄又出獄的「人渣」人生。但他沒有從此墮落,經由安全戒護醫院與醫師協力合作後拾回「良心」,展開平穩的生活至今。

改邪歸正的艾迪真的是心理病態者嗎?他有心理病態的檢測結果可作為證明,而且他接受的正是專門為診斷出心理病態的人設計的治療服務,最終獲得皆大歡喜的成果。佛里史東從與艾迪的接觸中判斷,他是「刻意」發展出沒有同理心、冷漠無情的病態人格,以從家暴中保護自己的童年,並在嚴苛的監獄環境中武裝出一副讓其他囚犯不敢肆意欺負的壞蛋盔甲。

艾迪的案例之所以特殊且勵志,就是他破除了「天生邪惡」的標籤──人性與腦科學比我們所知的更複雜,PCL-R量表並非萬能的準則,大腦有缺陷的法隆可以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像艾迪這類因後天影響培育出表淺的」病態特徵的罪犯,也會被大數據誤認為心理病態的一份子,進而汙名化整個Psychopathy族群的存在。

目前最大的糾結仍在於,既然心理病態是最擅長說謊的一群人,那麼學者怎麼能期待他們會忠實照著量表上的問題作答?而不是有意識地偽造迥然不同的特徵、或輕鬆地偽裝成一個我們根本看不出來的正常人?

佛里史東的結論是,心理病態的成因太多,涉及基因、環境和神經心理學,因此要靠複雜的治療方式才能收到成效。重點在於創造一個讓他們健康發展的環境,提早介入那些有預兆行為的兒童人生,在家庭、學校和警方建立起合作的多系統治療,並讓兒童、年輕人遠離監獄。心理病態是個一體適用的樣板,只是提供一個人為何會做出可怕事情的促成因素,但本質上並不足以解釋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為何會犯下暴力罪行。人類對於心理病態的研究還有長遠的路要走,必須更拿出「同理心」來重新摸索我們對心理病態的觀點。



作者簡介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書評部落客,日韓劇、電影與足球專欄作家。本業為製作超過百本本土推理、奇幻、愛情等類型小說的出版業編輯,並成功售出相關電影、電視劇、遊戲之IP版權。興趣是文化內涵、社會議題的深度觀察。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9月 #OKAPI編輯室選讀 書單出爐!(還有延伸閱讀)

茫茫書海中,OKAPI編輯們為你精選10本不同領域與類型的書,從吳曉樂、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蘿蕊.葛利布新作,到恐怖小說、青春散文甚至火藥味十足的外交送禮史,全面滿足你的閱讀喜好!

4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