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路徑列表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S
思覺失調症相關文章 Related Stories (13則)
-
作家專業書評 英劇《追殺夏娃》之所以受歡迎,是「病態角色」設計得夠真實嗎?──讀《創造一個心理病態》
作者:喬齊安 內容提供:漫遊者文化 /2022-04-06 瀏覽次數(1565)
心理病態的成因太多,涉及基因、環境和神經心理學,因此要靠複雜的治療方式才能收到成效。重點在於創造一個讓他們健康發展的環境,社會必須提早介入那些有預兆行為的兒童人生,在家庭、學校...
-
作家專業書評 吳曉樂/《隱谷路》的悲劇環環相扣,6個哥哥思覺失調,爸爸置身事外,媽媽又不想看見家中醜事...
作者:吳曉樂 /2022-03-17 瀏覽次數(36943)
我對思覺失調症的初步理解主要來自《背離親緣》一書。向來悲天憫人的安德魯・所羅門對思覺失調症提出相當沉重的觀點:「死亡」也許是這疾病相對輕微的部分。多數時候,患者生前的經歷更讓人...
-
\ 本月大人物 / 在思覺失調的聳動表象下,尋找人性與科學的結晶──專訪《隱谷路》作者羅伯特.科爾克
採訪:張子午 內容提供:麥田出版 /2022-03-07 瀏覽次數(2867)
當打開這本2020年於美國出版、2021底中譯的《隱谷路》時,不免對作者「獵奇」的題材有些許疑慮——一個家族12個孩子中6人為思覺失調患者,伴隨精神疾病而來的失序、暴力、謀殺、自殺、性侵,是...
-
不讀不知道! 【導讀《隱谷路》】思覺失調症的歷史,不只是醫學科學史,也是社會史
作者:張廷碩 內容提供:麥田出版 /2021-12-15 瀏覽次數(8870)
《隱谷路》主角蓋爾文一家12個孩子中,共有6個男孩陸續思覺失調症發病,作者羅伯特.科爾克以他們發病歷程中如何繼續生活和接受治療為經,以精神醫學的發展史為緯,交織出揉合制度變遷與家庭...
-
一起看圖文 張子午/見證烏托邦的幻滅──從《瘋人院之旅》想起那段空白的「反精神醫學」運動
作者:張子午 /2021-07-16 瀏覽次數(3276)
現今精神疾病的多元治療模式中,強調回歸社區、嘗試實驗的會所或同儕支持模式,很大程度都可回溯當年這股將病人從既有精神醫療體系解放出來的思潮與實踐經驗,然而,戰後全面移植以美國精神...
-
閱讀特輯 你好,我是心理系》精神疾病的「重中之重」,我們與思覺失調症的距離
作者:謝明憲 /2021-04-23 瀏覽次數(9214)
這世界,每個人都有病。 如果當時有人能告訴你,你不是無路可去,能不能讓你感覺不那麼孤單一點? 這城市只要曾經有人理解你,是不是壞掉的東西有一天就會好起來? 你說腦袋沒問題阿,只是有...
-
作家專業書評 為何一旦被診斷為精神病,被放棄的人更被放棄?──讀《大偽裝者》與《卡塔莉娜》
作者:阿潑 /2021-04-09 瀏覽次數(11370)
「如果有真的所謂的精神正常與精神失常,我們如何區分?」1973年,羅森漢恩在《科學》月刊發表一篇名為〈失常之地的正常人〉的文章,以9頁的篇幅呈現他與學生實驗得來的分析,並直指精神醫學...
-
作家專業書評 和能夠大聲哭泣的被害者家屬不同,「他們」只能沉默──讀《加害人家屬:不能哭也不能笑的無聲地獄》
作者:喬齊安 /2020-08-12 瀏覽次數(5077)
回顧《我們與惡的距離》,筆者當時對故事中隨機殺人犯之妹李大芝隱瞞身分躲藏,被記者發現、報導後立刻遭受群眾包圍攻擊這些橋段便抱持疑問:「我們臺灣人,真的會這樣對待加害人家屬嗎?」 ...
-
一起看圖文 令人不舒服,卻又無法移開目光──讀Pam Pam的《瘋人院之旅》
作者:林蔚昀 /2020-07-21 瀏覽次數(13816)
Pam Pam的漫畫《瘋人院之旅》也是往前跨越的嘗試。叫《瘋人院之旅》而不是叫比較政治正確的《精神病院之旅》,似乎暗示了這本漫畫在面對這個議題時,直白、不美化、不掩飾的作風。雖然畫風樸...
-
鹹水傳書機 為何一家12個孩子,就有6人罹患思覺失調?這是一場悲劇,也是一部精神醫學發展史──《隱谷路》
作者:曾志傑 /2020-06-30 瀏覽次數(62305)
美國記者羅伯特.科爾克繼紀實報導Lost Girls後,推出新作《隱谷路》。 近年來,伴隨著諸多不幸社會案件,台灣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掀起許多討論。然而當疾病與刑事案件連結,勢必會與情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