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讀過一篇故事,一個人出席葬禮,他見到潔白的玫瑰,人們殷勤地寒暄,問候與交換擁抱,眼淚與嘆息不時迴盪於空間之中,天色逐漸暗下,人們魚貫離去,這位主角也想跟上,卻發現他被侷限在現場,轉身一看,原來這是他的葬禮。我那時以為,這樣「眾人挺身前進,獨留我一人徘徊原地」的感受,專屬死亡,卻沒想過遠在死亡以前,我們將經歷相同敘事的伏擊,千千萬萬次。也就是孤獨。
《親愛的艾文漢森》始於一封信,有社交障礙的艾文漢森在母親的安排下,接受心理治療,而「寫信給自己」是療程的一部分。漢森焦慮、憤世嫉俗,但他同時也有著先知般的洞然,他的嘲諷都好笑極了,好比說,他認為有些激勵的台詞,跟「古龍水廣告上的假文青宣傳語」沒有兩樣;好比說,他偶爾覺得,所有嘗試既徒勞又自欺欺人,當你明知你的信會有心理醫師的「閱讀」(監視),而心理醫師又是領你媽的錢,你怎麼可能坦白,所以,當漢森決定爽一波,在信裡「做自己」,這封信竟好死不死被校園惡棍康納給讀到了,康納搶走了那封信,漢森害怕到快瘋掉,假若全世界都知曉他是一個必須寫信跟醫師報告自己狀況的怪胎怎麼辦?
翌日,更弔詭的情況找上門,漢森在校長室被康納的父母告知「康納自殺了」,而他們把漢森的信誤解為兒子的遺言。
你若是漢森,你要怎麼面對這一切。每個人都不敢說出實際上自己孤單到快死了。漢森是。康納是。漢森那陰陽怪氣的「朋友」(他不想承認)杰德是。課業魔人艾拉娜是。大家都宣稱自己沒事,也料定別人沒事。同學的死訊人人在網路上推爆,實際的守靈卻懶得出席。
康納的父母更是久久以前就做著不同的夢了,辛西雅相信兒子沒事,賴瑞相信兒子很有事,也許他們都沒有錯,康納一會努力沒事,一會努力有事,假若這對父母再看下去,看仔細一些,看久一些,會發現這樣反覆的狀態,俗稱「掙扎」。這也是多數時刻的我們,時而麻木,時而被深刻刺痛,時而白目,時而心眼都長齊。當漢森意外地領悟到,這個誤解是讓康納一家人「好起來」的關鍵——只要他不戳破,甚至,為可憐的辛西雅跟賴瑞營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感性的,念舊的康納,他怎麼能夠抵禦這個誘惑?突然間,他的人生,在康納的死亡裡徹底地活過來,所有人都注意到他的存在。就好像很多時候我們轉發別人的文章,卻赧於招認自己的缺損,羞於說出,我真正想談的是我自己的傷痛、寂寞與失敗。
整本小說有數顆如復活節般散落於各處的彩蛋,即人物們的藝文品味,裡頭埋藏著一次又一次的春暖花開。我有時候會想,一個人讀什麼書,看什麼電影,是不是比他的日記還要私隱,更能夠說明,這個人曾經怎麼活過,或者,他曾經想抵達何方。《親愛的艾文漢森》是座深夜加油站,抵達這本書的人,心照不宣地意識到彼此的匱乏,進而產生連結。在平靜無波的生活底下,我們其實千瘡百孔。有時縫隙永遠補不上,但我們能張眼等待,光何時自縫隙裡跌落。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