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馬欣|孤獨眾生相

【馬欣專欄|孤獨眾生相】正因為是路過,才有此刻的「我在」──《游牧人生》

  • 字級



這是一個看似在跳群舞,其實會發現自己不同調的年代,
於是有些影視中的角色,在散場後,他的孤獨才在你心中生根,你將接棒地演下去。
有些書,它所書寫的某個孤獨身影,彷彿連呼吸都是與你共生的。
有些真實人物,在他們淡出眼前後,你才知道你當時是藉由他,映照了自己。
而多數現象,只是一群人各自寂寞的獨白。




※本文可能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游牧人生》讓人想起了《阿拉斯加之死》,兩人在不同的世紀,一個是對物質文明的反抗,一個是被物質文明給邊緣化了。表面上是思考現世,更深層的是這滿滿的寂寞,在我們擁擠的空虛中,隔了二十年互相拋出了問題與答案。

這部電影在放映前,放了另一部《Land》(勇抱大地)的預告,預告中一位男士問羅蘋萊特:「妳在這荒僻之地不會感到寂寞嗎?」她回答:「我在別處更容易寂寞。」

這段對白接上了《游牧人生》並不違和。因為都在講寂寞的故事。《游牧人生》回歸了十多年前電影敘事的留白韻致,它像情境的描繪,而非告訴你故事的結果。

因此我在這中間想到了徐四金寫的小說《夏先生的故事》,那不斷行走並一直說:「讓我靜一靜。」的夏先生,他異於常人的行徑,在他人眼中是個怪胎。故事沒給因果,反讓「夏先生的行徑」成為了個問號,活在主述者與讀者的心理。怎樣的人生比較不寂寞?怎樣才算是好與正常?

《游牧人生》也讓我想起2007年的電影《阿拉斯加之死》,青年克里斯死在阿拉斯加的國家公園裡,手上拿著他的筆記本,他放棄了常春藤名校學歷與優渥家世,找尋精神上的自由。兩部都取材於真實故事,《游牧人生》的芬恩繼續在路上,而《阿拉斯加之死》的克里斯則死在1992年。

夏先生的故事

夏先生的故事

阿拉斯加之死 (DVD)(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 (DVD)(Into The Wild)

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基調,不全是逃避物質文明,也不單純是經濟泡沫化造成的遊牧族,而是「寂寞」。城市文明裡擁擠的寂寞,與太遠太空曠的寂寞,哪一種會好受一點?

就像電影《寂寞公路》裡,作家華勒斯面對那位年少的採訪者說的:「我們這一代受好教育,白領家庭的孩子,坐著這麼好的沙發、看著這麼多的電視節目,但非常寂寞。

這不知道哪裡而來的寂寞,如房間大象般的寂寞存在著,以至於華勒斯要為緩減寂寞而寫。具象的形容則有如《游牧人生》的芬恩有一幕在亞馬遜購物倉儲打工,處理滿坑滿谷的無數同標籤包裹的畫面,也有如這電影的另一幕,芬恩被問到住在停車場的記憶,她說出一種很奇特的風景:無窮盡。一邊是停車場與重複建築的無窮盡,一邊則是曠野的無窮盡。

這部電影沒有太多的批判,時至今日我們已經被物質文明馴養了,也沒有什麼好批判,再也不是1996《猜火車》裡為了逃避「為選擇而選擇生活」的抵抗狀態。《游牧人生》只是在敘述現實,芬恩平淡地對炒房產的人說:「窮其資產是為了負債。」也只是很淡然地描述了今日勞工的過勞與空虛。

寂寞公路 DVD(The End of the Tour)

寂寞公路 DVD(The End of the Tour)

猜火車 DVD(Trainspotting)

猜火車 DVD(Trainspotting)

但這些都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全球化後人力的被剝削是常態,只是包圍我們的寂寞是什麼?

《游牧人生》多半不是用台詞來陳述心情,而是以滄海一粟的畫面,來凝視我們與物質的關係,以及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我們內心的曠野,與包圍我們的物質世界一樣廣大,且看不到盡頭。芬恩始終持續地找尋座標,一個想自在一點的座標,而非世人所追求的安全感的座標,

女孩問芬恩:「妳無家可歸嗎?」她說:「我不是Homeless,我只是houseless。」她這回答像是提出另一個問題,所謂安放自己的地方,真的是我們原本認為的家的概念,或一棟房屋的資產概念嗎?

如果真是如此,我們現代人為何還是如此不能安放自我?這部電影雖在講一群人在泡沫經濟後,開始開著遊覽車展開游牧人生。這群人自覺或被迫以有限的退休金。展開打零工的游牧生活。它不同於21世紀初反對這經濟遊戲的年輕人電影,它是這時代的,暮色靄靄的,一群待修整的破娃娃的靈魂,沒有要告訴你要安居還是要流浪好。

女孩問芬恩:「妳無家可歸嗎?」她說:「我不是Homeless,我只是houseless。」


芬恩也沒有讓人感覺她活得比較快樂,她只是清楚地知道現在的她必須這樣活。

因為太寂寞了,有的人可以藉由財富累積而感到安全,也可以無視這社會周轉核心來自空虛。但經濟重整後,被拋出了遊戲規則,脫離了自己身為一個「經濟動物」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的思考。

電影中的多位中年人,很像劇情中說的「石頭」。表面上看起來堅硬,但因為其中有空氣氣泡存在,因此很脆弱。有一幕,芬恩拿起那破損的石頭,看著四周遼闊的景象,像是以那破損的去看世界,這樣的不完整,反而換得一剎那的自在與放鬆。

電影中的多位中年人,很像劇情中說的「石頭」。表面上看起來堅硬,但其實很脆弱。


這讓人想起叔本華所說過的:「有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那就是以為我們來到這世界,目的是為了要過得幸福快樂。」因為這樣的鞭策,人們總是差一點就可以快樂了,如此循環,我們實則過得很破洞,像電影中的石頭一樣,那些頑強的執念是我們最不堪一擊的。

石頭中的縫隙,充滿在我們的生命裡,我們滾成像一個石頭,但內在不斷風化著各種不完整。芬恩的流浪沒有什麼對與錯,追求穩定的家人無法理解她這時的選擇也沒對錯;大衛邀請她共築家庭,停止浪逐的旅程,她的掙扎與選擇也可以理解。

有時根本不是物質文明的對與錯,只是芬恩現在必須這樣才好過一點,她與她死去的丈夫共同回憶的「帝國鎮」,工廠歇業後,像是在一個經濟版圖上被消失的破落鎮,如今不是地理上的消失,而是經濟版圖上的人與物明明滅滅,這閃滅都是一剎那,對照所有貨櫃的進與出,我們人像螢火一樣,對照著大片的霓虹。

我們折舊的破損,之於這世界堅固的寂寞真的不算什麼。《游牧人生》以大量的廣角畫面來拍著滄海桑田,來拍著改變的一瞬。

同時也在訴說著,「游牧」對21世紀是什麼,不只是開著露營車上路,不只是去感受路上的相遇。它也見證了20世紀盛世時,對於「幸福快樂」如信仰般的誤解,我們總是以鞏固的方式加強快樂的假象,讓我們忘記人生原本是浪起相遇、退潮鬆手的過程。

《游牧人生》以大量的廣角畫面來拍著滄海桑田,來拍著改變的一瞬。


很久以前讀蘇轼寫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那時讀來沒有什麼感受,以為人生操之在我,後來才知,那是將自己丟進天地間的釋然,也是將世界放於心的自在。

畫面上主角往往在很邊緣的位置。像「我」並不是這世界的主角,也始終「在路上」,而正因為是路過,才能有此刻的「我在」。芬恩說的「houseless」也是這樣的境界。

\\《游牧人生》》預告//
※本篇文章由作者個人創作授權刊登※

游牧人生【電影書衣版】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游牧人生【電影書衣版】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游牧人生》(Nomadland)由趙婷編劇和執導。法蘭西絲•麥朵曼、大衛•史崔森、琳達•梅、夏琳斯旺基和鮑勃•威爾斯主演。該片根據2017年傑西卡•布勞德的報導文學《游牧人生》改編,講述了一個女人離開自己的小鎮在美國中西部地區遊歷的故事。此片獲得2020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被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和美國電影協會評為2020年十佳影片之一。入圍了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的6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並在第78屆金球獎中獲得四項提名,贏得最佳戲劇類影片以及最佳導演。


作者簡介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金馬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電影擁抱千瘡百孔的心》和階級病院

 延伸閱讀 
重病的美國:大疫情時代的關鍵4堂課,我們如何反思醫療、人權與自由

重病的美國:大疫情時代的關鍵4堂課,我們如何反思醫療、人權與自由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吾業遊民:一個德國遊民血淚拚搏三十年的街頭人生

吾業遊民:一個德國遊民血淚拚搏三十年的街頭人生

沒人雇用的一代:零工經濟的陷阱,讓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免洗勞工

沒人雇用的一代:零工經濟的陷阱,讓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免洗勞工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準備好為自己的生死做決定了嗎?

    法國名導演高達選擇於高齡91歲時透過安樂死,在家人的陪伴下離開人世。醫療技術進步的現代,人人都有活到百歲的可能,但卻不一定有活到百歲的意願或能力。我們要怎麼理解在自主選擇下結束生命這件事?

    883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準備好為自己的生死做決定了嗎?

法國名導演高達選擇於高齡91歲時透過安樂死,在家人的陪伴下離開人世。醫療技術進步的現代,人人都有活到百歲的可能,但卻不一定有活到百歲的意願或能力。我們要怎麼理解在自主選擇下結束生命這件事?

88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