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錢夠用就好, 現在才發現我根本沒有夠用的錢!」
文青理財的50道陰影
現在開始食人間煙火!一位前文青的讀書理財筆記
創投基金協和基金(The Collaborative Fund)合夥人、前《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摩根.豪瑟所著之《致富心態》,近期攻佔國內外暢銷排行榜,不同於理財書常見寫作方式,豪瑟援引許多跨領域的事例、故事、分析與數據佐證,以新穎靈活的風格論述理財常識,不由好奇他何以如此博學多聞?這個疑問在他新近發表的文章Investing: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得到解答。
摩根.豪瑟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經濟系,在他剛涉獵金融領域的頭十年,他只讀投資理財書籍;然而過去五年,讓他進一步領會投資奧秘的,竟是非關投資的書籍。據他歸納,保健、社會學、軍事史、演化與自然科普等範疇,教會他更多關於投資的道理。貪婪與恐懼、風險與報酬,這些在投資中一再被探討的命題,事實上在許多領域同樣被反覆觸及,可見其反映了世界運行的根本通則。
有趣的是,《致富心態》所闡釋的投資與理財的本質,潛藏了不少違反直覺的事。書中以家喻戶曉的華倫.巴菲特為例,當摩根.豪瑟著手寫下這本書的時候,巴菲特的淨資產高達845億美元,其中842億美元是在五十歲生日之後才得到的。豪瑟點出巴菲特成功的關鍵:「實際上,華倫.巴菲特的所有財務成就都與他在青春期打下的財務基礎,加上在老年期維持長壽密不可分。他的技能是投資,但他的祕訣是時間。這就是複利發揮威力的結果。」而顯然複利這種違反直覺的特質使人忽視了它的力量。
又或是,巴菲特在2013年波克夏海瑟威股東大會上表示,他這一生擁有四百到五百支股票,其中十支為他賺進絕大部分的財富。「當我們格外關注成功的榜樣時,往往忽視他們的收穫其實來自整體行動的一小部分而已。」豪瑟以此揭示另一並不符合直覺的真相。
諸如此類違反直覺的想法,令人聯想到霍華.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鼓吹的「第二層思考」。何謂第二層思考?亦即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當你做出正確、但與市場共識不同的預測,並據此預測採取行動,就有可能獲得高於平均表現的績效。第一層思考的人傾向尋找簡單的公式與容易的解答,擁有第二層思考的人則不然,霍華.馬克斯舉例:
第一層思考會說:「這是一家好公司,就買這支股票吧!」第二層思考則會說:「這是一家好公司,但每個人都認為這家公司很好,所以這不是好公司。這支股票的股價被高估,市價過高,所以賣出!」
摩根.豪瑟指出,線性思考比指數型思考直覺得多(要不試著在腦子裡計算8加8加8加8加8加8加8加8加8,再計算8乘8乘8乘8乘8乘8乘8乘8乘8,看看何者比較快計算出來);無獨有偶,哈佛商學院副教授黃樂仁在《隱性優勢》一書中引用物理學家亞伯特.巴特列所言:「人的最大缺點,就是無法理解指數函數。」她深入闡述:「如果線性思維指的是一次一個步驟,照直線依序前進來行事;指數思維則是採取跳躍、曲折的方式來設想事物。線性思考會低估事物的實際可能性;用指數模式思考能培養出獨到個人經驗的附加價值,是訓練、強化提升價值能力的強大方法。」
綜上所述,可見翻轉思考、打破直覺,是改進理財缺陷、扭轉人生的一大關鍵。
《金錢超思考》作者喬納森.克雷蒙說過一段故事。當他孩子還小時,他們常在郊區住家附近一帶散步,看到一幢幢偌大的房子,四周是修剪整齊的草坪,奢華的德系名車就停在車道上,他的小孩忍不住讚歎:「哇,他們一定很有錢。」這時,身為父親及理財作家的他勢必得以正視聽:「這不代表他們很有錢,而是代表他們花很多錢。」
豪瑟想必也十分認同:「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財富是還沒買下的名車、還沒入手的鑽石、還沒戴上的名錶、捨棄不買的衣服與拒絕升等的頭等艙機位。財富是還沒轉化成手中實物的金融資產。」
人們善於藉由模仿學習,偏偏財富隱而不見的天性,讓仿效他人的做法變得很困難。保有財富之人多半行事低調,若再加上人們又將談錢視為一種禁忌,我們對於富人的存款、投資組合和資產配置簡直一無所知。幸而如今網路發達、資訊透明,理財書一本接著一本出,許多人爭相傳授致富的秘密,只要你願意善待知識,一如善待金錢,就有機會成為能夠掌控自己人生的幸運兒。
《致富心態》全書最有溫度、最貼近作者本人財務思維的莫過最末章〈我的自白〉。豪瑟跟妻兒過著堪稱體面卻不浮誇的生活,儘管十多年來收入增加,但大致維持同樣的生活方式,以致有效推升了儲蓄率。他們的淨資產很單純:一間房、一個支票帳戶和一些先鋒指數基金。
他坦言,即便買房時利率非常低,任何財務顧問都會建議申辦房貸,將手頭現金投入股票等更高報酬的資產,他們卻從未申請房貸,「這算是我們做過最糟糕的財務決定,卻也是我們做過最棒的資金決定。」有些人可能喜歡操作槓桿、運用融資、進行套利,但也有人一如豪瑟,不喜欠債,只求心安理得,好好享受完全擁有自己的房屋得到的財務獨立感受。「我不會和那些指出這項決定有缺點、或那些絕對不會這麼做的人爭辯,這在帳面上無法爭贏,但對我們很有用。我們喜歡這樣,這才是重點。好決定不必然都很理性,有些時候,你就是得在開心與正確之間做出選擇。」這凸顯了在制定財務決策時一個重要的問題──理論上、按專家建議應該怎麼做,與實際上、基於人性考量可能會怎麼做之間存在一道鴻溝。
由此可見,財務規劃絕非純然仰賴理性,問問自己:「這樣做可以幫我一夜好眠嗎?」或許你就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
專欄不定期更新!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須登入),更新通知不漏讀!
001:為什麼我們談理想、談使命,就是不談錢?
002:靠讀書學理財,要先從錯誤範例學起
003:股神巴菲特也必讀的投資備忘,馬克斯父子對價值投資的最新結論是?
004:為什麼還不開始投資?你需要破解這5個最常見迷思
005:為何一談到錢,「恐懼」和「貪婪」這兩種情緒會特別困擾我們?
作者簡介
※本篇文章由作者個人創作授權刊登※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