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當生命逼近終點,那是靈魂熟成,或僅是肉身腐朽?讀《老到可以死》與《論老年》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我們這些易朽的人類,是如此恐懼於年老。

在古老東方,佛經中錦衣玉食的悉達多太子,當他在城門外見到乾癟皺縮的老者,他就決定拋下王位,孤身到荒野中思索解脫生死的奧祕。而在近代西方,歌德筆下年邁又博學的「浮士德博士」,則不甘歲月在枯燥學術工作中虛擲,於是他寧可跟狡猾的魔鬼進行交易,用自身靈魂交換再一次的青春年少。

綜觀數萬年來的人類文明,所謂「衰老」這件事,在不同的時代跟地區,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處置方式。在資源有限的原始部落,兒子或弟弟會在儀式慶典中,帶著石斧與骨矛,在僻靜處悄悄處死成為群體負擔的年長者。但今日由於醫學進步,高齡化的社會卻因為老年照護,而必須負擔巨大財政支出。又或者是,由於財富與權力無法從老年統治者手中交棒,從而造成了嚴重的世代不正義。

在政治經濟向度以外,更使我們打從心底遲疑的,還是「變老」、「死亡」所引發的內在動搖。由於科學理性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唯一真理,人們逐漸無法從傳統和宗教中獲得足夠的靈性指引。所以,隨著時間過去,不再青春的我們要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感到害怕,萬一,「死亡」之後只剩下冰冷的虛無,人就無法寄望輪迴與來生。

換言之,「衰老」不只是一種自然歷程,更是聯繫於意義、價值以及道德等等的文明問題。只有智慧生物才恐懼死亡。如果我們想深入更多關於「生命」的沉思,近日在臺灣出版的兩本著作,就非常值得一讀。

1970年,法國重量級女性主義思想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囊括生理、文藝、歷史、人類學、政治學等各種角度,在邁入晚年的時刻寫下了博學又深刻的《論老年》。2018年,當代美國最苛薄、最幽默的批判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則從生物學專業與自身經驗出發,提示我們其實《老到可以死》,人們對於生存與健康的執迷,或許帶來了不亞於死亡的漫長酷刑。


女性主義思想家西蒙波娃(圖片來源/ wiki);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圖片來源/ 作者官網

 

論老年【限量精裝紀念版】: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論老年【限量精裝紀念版】: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正如波娃在《論老年》所言,衰老,首先是一種認同危機。如果說頑固「拒絕」是無奈「承認」的最直接形式,那麼我們就可以了解,為何正在經歷衰老的當事者,他們口頭禪往往是「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老」。不過,如果人們對於生活與職業感到疲累,一種常見的說法也會是「我感覺自己老了」。

還有一種情形,有些年長者寧可誇大自己的殘缺,與其說他們困擾於耳背、老花、不良於行,不如說他們心中拒絕跟「未來」及「世界」互動──衰老經驗的本質,同時也是一種彆扭、怨恨、封閉的心情。

寫作《第二性》的波娃,當她談及老年的「性別差異」,更充滿了尖銳的洞察力。她挖苦自己那風流倜儻的情人,晚年的哲學家沙特,即使在沒有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沙特也隨時擺出自信、裝模作樣的身段。那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允許功成名就的老年男性繼續自戀,畢竟在愛情關係中,男人不會是獵物,衰老有時並不妨礙男性保有他們的「魅力」。又比如兩位大文豪雨果歌德,他們的暮年仍然糾纏於許多年輕女性崇拜者的緋聞,然而歷史卻幾乎不肯記載老年女人的性慾──除了,她們對於伴侶外遇年輕女人的強烈忌妒

沙特波娃與她的情人沙特。(圖片來源/ wiki


性別之外,衰老還有階級意義。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唯一價值,是因為他們的勞動力可以被市場租賃。但是衰老帶來了心智與身體的失能,老年人無法投入生產,社會也並不感激老年人在年輕時付出的高強度勞動。波娃再三提醒我們,人類依舊活在無比吝嗇的社會,勞動階級的退休老人在安養院或獨居房間裡,受困於經濟不安全與社會隔離。儘管我們都知道,統治階級總有辦法把所有資源緊緊抓在手中,隨著統治階級年歲更大,他們握有的財貨總額也更加驚人。

比起波娃在《論老年》提出全面性的審視,出版過《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的艾倫瑞克則重拾她做為生物學博士的專業,與其說《老到可以死》談論「老年」,不如說這本書談論的是「生命」本質:我們怎麼活?怎麼看待死?

老到可以死:對生命,你是要順其自然,還是控制到死?

老到可以死:對生命,你是要順其自然,還是控制到死?

在艾倫瑞克看來,近年有一種鼓吹「健康生命」的通俗「道德」甚囂塵上,這種倫理主要經由注重養生的科技新貴、靈性導師所聯手打造。這種觀點認為,人類身體是一部和諧機器,只要我們仔細傾聽身體的「聲音」,採用生機飲食、健身運動、良好生活習慣來小心呵護,就可以防止身體報廢,也就是所謂「成功老化、健康老化」,這可以最大限度延長生命。

在某種意義上,20世紀的醫學其實將「年老」視為一種「必須防範的疾病」,而不是生命的正常狀態。許多「醫學理論」在此前提下被創造出來,諸如自由基增長、染色體損傷理論等,都被看作是衰老的替罪羔羊。

當代社會對於「青春健康」的極度焦慮,也導致了毫無節制的身體檢查與醫學干預,我們花上許多代價,忍耐穿刺、手術、化學藥品,就只為了延年益壽。但是如果我們回歸統計數據,這些理論跟做法,都無助於早期發現致命疾病、降低疾病死亡率,或者僅有非常微弱的正相關。

因此,《老到可以死》試著揭示「害怕死亡、害怕衰老」的文化性根源。17世紀啟蒙運動帶來的一個重大後果是,所謂「自我」這個概念,被歐洲人「發明」出來──哲學家相信每個人類都是如此獨一無二,所以我們因此有一種道德責任,要表達獨特人格、成就自身響亮名聲,才能讓「不朽的自己」永遠被後世牢牢記住。這種混合理性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自我」觀念,到了今天,就與「拚命活下去」的生物本能奇異地結合起來。只要你也認為恐懼死亡是高貴美德,只要你有能力支付「健康生活」所需要的昂貴開銷,現代的醫學工業就欣然承諾,它會盡最大努力來照料你那被物質性軀竅所囚禁的「不朽自我」。

不過才兩百年前,地球上絕大多數人類,根本活不到40歲。然而今天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已激增至80歲。受苦的日子多了整整一倍。或許可以如此諷刺:人類文明所帶來的一個負面後遺症就是,現在我們必須在可怕的「老年」狀態中,度過更為漫長的時間。

波娃是這樣認為的:由於老年人剩下的時間不多,所以他們並不願意浪費有限生命,去改變或理解這個很快就要與自己再也無關的世界。所以,也許真正讓我們保持年輕的秘訣就在於「接受變化」,例如,死亡就是存在狀態的終極變化。

畢竟,生命本來就是宇宙間的最大謎題,所以實在不用過度妄想,我們人類可以完全拒絕渾沌以及死滅。

無論如何,總是有一件事值得怕老又怕死的你我感到微微欣慰。波娃在60歲寫下《論老年》、艾倫瑞克在77歲時完成《老到可以死》,讀完這兩本書,至少我們可以相信,就算活到白髮蒼蒼、齒牙搖動的年紀,人類還是有能力保有某種睿智和激進。而這種自信,也使得兩位作者看來並不那麼害怕「必然老死」這樣的自然定律。

 

論老年【華文世界首度出版】: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 (電子書)

論老年【華文世界首度出版】: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 (電子書)

老到可以死:對生命,你是要順其自然,還是控制到死? (電子書)

老到可以死:對生命,你是要順其自然,還是控制到死? (電子書)



作者簡介

當代文學、大眾文化的重度愛好者。
人家告訴我:「要有自己的想法。」然後我拚命點頭,覺得自己從來都沒聽過這麼有道理的話!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為什麼教主追隨者們深信不移,甚至不顧自身與他人安危?

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中講述四名韓國新興宗教領袖故事,播出後引發熱議,不僅是驚訝於這些「教主」們的行為,更多人驚訝的是──為什麼有人會相信?

99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