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馬欣|孤獨眾生相

【馬欣專欄|記憶中的一瞬之光】分離也是愛的表現──《婚姻故事》的妮可與查理

  • 字級



好電影散場後,它會在你的記憶裡繼續演下去。
有時只是一幕景色、有時是個角色的身影。
看似人走茶涼的一幕,卻讓你也活了進去的燈火未滅、溫度仍在,角色隨時可以回來,你總感到似曾相識。
如《新天堂樂園》膠捲中的一格,記錄了太多意在言外。
為什麼?因為它照亮了你人生中的一瞬之光,相信它是永恆,而你的心仍有星火不滅。




※本文可能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兩人因離婚直面到外界的眼光,都顯得這兩人才是一國的突兀,而令人感傷也在這點。一場離婚官司,將他們拖進了晚來的成年禮,但卻更確定了對方是世上少有的知己。

這故事讓人想起蕭邦的〈離別曲〉,乍聽之下不是痛徹心扉的別離,因人生最多且最磨人的分離並不是彼此沒了感情,而是無能為力,所以〈離別曲〉裡有感傷,也有寬容,甚至最後有一絲難以分辨的感謝之意。

有些分手,比誰變了心還要令人神傷,如《婚姻故事》的感情仍在。

《婚姻故事》與1979年的佳作《克拉瑪對克拉瑪》一樣,讓人留下印象的是兵荒馬亂甚至手足無措的中年人印象。記得《克拉瑪對克拉瑪》第一幕是達斯汀霍夫曼早起為兒子做早餐,當時梅莉史翠普飾演的妻子已離家,達斯汀做一頓早餐的狼狽,執著於煎法國吐司不服輸的焦躁,不只是對家事的無能,而是對中年的骨牌效應的無力。

\\《克拉瑪對克拉瑪》中達斯汀執著於煎法國吐司的片段//
人生剩利組 DVD(Brads’s Status)

人生剩利組 DVD(Brads’s Status)

厭世媽咪日記 DVD(Tully)

厭世媽咪日記 DVD(Tully)

很少作品紮實拍出情感與體力上都透支的中年人,我們可能已經習慣去日本時看到睡在馬路上的上班族,或看了電影《厭世媽咪日記》莎莉賽隆演的在家裡帶兩幼子的媽咪,能體會到那生活如進水的疲憊,以及班史提勒的《人生剩利組》那個中年父親活在隨時想證明自我的倒數焦慮。《婚姻故事》則既拍出了中年人「最後安打」的心態,也拍出了愛有很多形式,甚至連「遺憾」都是一種愛。

電影後半段的那句話回甘:「就算愛他已經沒有意義了,但我還是會繼續愛他。」人生中愛能教會人很多事情,教人廝守、付出,更多時候愛教會人的,是明瞭了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繼續愛的深刻。如同父親送子離家,接受了親人因病遺忘了自己,或是像《婚姻故事》裡這種人生走到不同階段的彼此送行。

人生本質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但在那一刻來臨前,怎麼樣學會愛,才能在「再見」時,猶如初見一樣接受彼此的當下,而不是埋怨誰的改變。

少有人作品談中年的感受,因為一點都不討喜,但這電影細細碎碎地揉進生活裡談得很好。中年因為歷經了太多,情緒都會像碎浪一樣難以言明。但身體因為長期載重的記憶,心也像船艙一樣跟著進了水,哪時擱淺了都不知道,於是拚命找大灣或是駛到航道上,因此你看到很多中年人一付汲汲營營的樣子,那是被大浪打過向前跑的本能,隨著生活因家庭因素有更多的變奏,你的人生永遠開著多個視窗,但你的心卻無法配合這個轉速。

於是你的一顆老心啊,讓你顯得疏離,讓你有點疲憊,讓你被都市螢光照久了蒼白而水腫,讓你想起童年時那麼遠,卻近到讓你想借來「窩著」,於是你會想多喝點酒,於是你下意識會有想抽菸的姿勢,無非是想借來一刻心安。

派特森 (DVD)(Paterson)

派特森

復仇者聯盟 DVD(THE AVENGERS)

史嘉莉喬韓森在《復仇者聯盟》中飾演黑寡婦

這電影裡雖在講婚姻,其實在講兩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中年考題。史嘉莉喬韓森飾演的妮可,拋去了她在「黑寡婦」中的警醒與緊緻,再怎麼醒神也有著日子碎浪拍打過的憔悴,她在趕著人生中最後上壘包的機會,想當導演,而非她自認的半吊子。丈夫查理由亞當崔佛飾演,他之前還是《星際大戰》凱羅忍,與《派特森》裡的詩人,這兩個演員都有一種特質,大人的外表卻擁有孩子氣的眼神,還有觀眾公認的青蔥感。

那兩雙還有理想的眼神,此番裝進了中年的皮囊中,你深切感受的關鍵不在於是否要離婚,而是如何保有眼睛中即將消失的焰火,唯有年輕人眼神中才有的那種有光,人真正老去都是一雙眼的火被日子與際遇掐滅了。

這兩個演員都有一種特質,大人的外表卻擁有孩子氣的眼神,還有觀眾公認的青蔥感。


於是你知道這兩人在吵的要定居在洛杉磯還是紐約,不只是東西岸生活方式,更是時間造成的鴻溝已是雙城之遠。婚姻對女人而言,那犧牲的明顯在於她不只會成為媽,她還會成為被制度面所期望的「孩子」,有人享受其中,有人無感,但戲中的妮可從她母親的教養方式,到只有一部電影被人所記得,她一步步摸索自己,到中年後才為自我的獨立做最後一搏。

其實這兩個中年人都是非典型中年,查理是個白手起家的劇場導演,好不容易可以擠上百老匯。他們兩人在外界菁英化的眼光中都非成功人士,而動人的也在於他們追求的並非社會的共識的安穩與名利,在心靈上是知己,也正因為是彼此的知己,因此電影開頭兩人寫下對方的優點時都是那麼頑強而可愛的,跟社會對幹,猶有幾分少年心性的不服輸。

那封書信顯示著兩人在彼此眼中都是著最好的少年樣,兩個「老少年」因離婚直面到外界的眼光,都顯得這兩人才是一國的突兀,而感傷也在這裡。一幕因為斷電,一家三口一起關門的戲;另一幕心疼對方沒時間剪頭髮的戲,這一場離婚官司,將他們拖進了晚來的成年禮,但卻更確定了對方是世上少有的知音。

這一場離婚官司,將他們拖進了晚來的成年禮,但卻更確定了對方是世上少有的知音。


這樣有共同理想,社會化同樣不足的成人分離,因此有幾場兩人相隔兩地,卻同時低迴與抬頭的畫面,讓觀眾明瞭不是不愛了,而是一起成長與分道揚鑣的深愛。

與當年《克拉瑪對克拉瑪》的女性覺醒不同,《婚姻故事》除了獨立個體的覺醒,兩人更有著太過相近的情感。

兩人相隔兩地,卻同時低迴與抬頭的畫面,讓觀眾明瞭不是不愛了,而是一起成長與分道揚鑣的深愛。


對社會來講,兩人因過於「年輕」而孤獨,對生命來講,兩人又感老之將至而來不及去實踐。它跟一般婚姻片不同,它更顯出近代中年人卡在「漫長的青春期」與「大片老去的世界」之中,追求的是反覆更難以自證的目標,更接近薛西佛斯的本質。

最後男主角看著妮可家中的照片再無自己的身影,與女主角特地跑來為他繫鞋帶的默契,對方仍是自己孤島情結的回應,只是不在檯面上了。正因為知己所以相愛,正因為知己而分離,那幾張滿滿都是妮可字跡的告白,讓男主角掉淚。婚姻畢竟是俗世的產物,哪能盡訴連分離都是愛的本質。

婚姻畢竟是俗世的產物,哪能盡訴連分離都是愛的本質。




《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是一部2019年美國和英國合拍的喜劇劇情片,由諾亞‧波拜克執導兼編劇並與大衛‧海曼共同監製,劇情靈感來自編導諾亞‧波拜克的自身經歷。故事描述一對夫妻決定離婚,原想好聚好散的他們卻為了爭取兒子的監護權陷入掙扎。此片獲第77屆金球獎共六項提名,包含最佳劇情電影、最佳編劇、最佳劇情類電影男主角、最佳劇情類電影女主角、最佳電影女配角以及最佳電影配樂。

 

 


作者簡介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金馬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電影擁抱千瘡百孔的心》和階級病院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中秋特輯│追劇追三天提案

不管日劇、韓劇、美劇,趁著三天連假一起追到廢寢忘食!

96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