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蔡英文的博士論文鬧得沸沸揚揚,甚至有人跑到倫敦調閱的時候,我正在讀《老派工作是潮的:當年輕的創意靈魂碰上傳統的職人手作》(Masters of Craft: Old Jobs in the New Urban Economy),這也是一本博士論文,而且是一本「酒精感」很重的論文。相較於多數人的論文都被束之高閣,或是做為學術研究和升等資格依據,這本論文「有血有肉」,迸發生猛的曼哈頓氣息。最重要的是,我看得懂!(畢竟多數的論文是天書,不是給普羅大眾看懂的,而是終生凍在象牙塔)。
社會學者理查.歐塞霍(Richard E. Ocejo),花了六年多的時間,以人類社會四個古老的勞動職業為研究對象,分別為:酒保、酒類蒸餾師、理髮師和肉販,觀察過去被視為低下的勞力工作,如何在現代社會「職人化」,甚至成為許多人羨慕且能展現品味的潮工作。在田野調查期間,他每週都到雞尾酒吧報到,還去肉品切肉間與蒸餾酒廠實習,唯一沒有實際操作的是理髮店,但他每周都去三次某間理髮店,每次待上數小時、為時一年,只為了融入理髮店的情境,觀察職人和客戶的互動與對話,紀錄這些故事。
Photo by Jonathan Weiss on Unsplash
Upscaling Downtown: From Bowery Saloons to Cocktail Bars in New York City
這本論文就在深入酒池肉林與刀光血影間,酣然完成,尤其酒精這一塊寫得引人入勝。理查.歐塞霍的另一本著作為《紐約下城新富貴:從包厘街酒館到雞尾酒夜店》(Upscaling Downtown: From Bowery Saloons to Cocktail Bars in New York City,暫譯),可見他對飲酒文化巨大的熱情。這本《職人新經濟》有一些酒客的對話,將曼哈頓酒吧的氣氛躍然紙上,比方有個酒客說:「我想來杯能讓我想起地平線起起伏伏,天地連成一線的調酒,就像你在沙漠開車所見的那樣。」若不是常占據吧台之人,怎能聽到如此充滿詩意的酒話?理查.歐塞霍行文間的酒氣,讓我翻著書頁間不自覺地調了一杯內格羅尼(Negroni);當他行文至美國禁酒年代、私釀 moonshine(月光酒)風行的現象時,我又忍不住把酒櫃裡最深處的 moonshine 端出來喝。
Moonshine 是沒有過桶的波本威士忌。我手中顏色剔透的 moonshine 是來自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La Paz)一個小小的、甚至可以說像是實驗室的蒸餾酒鋪 Andean Culture Distillery,蒸餾者是一個26歲的男子費南多(Fernando)。就像《老派工作是潮的》書中所訪問的樣本,Fernando 家境小康、一路讀好學校、大學念經濟,但也是在大學期間對蒸餾酒產生巨大的熱情,開始和友人一起研究、調整蒸餾設備、不斷的做實驗,他說:「安地斯山系的玉米本來就是玻利維亞的主食之一,尤其玉米對印加文化有很重要的意義,以玻利維亞的玉米來蒸餾製作 moonshine,不只是彰顯在地食材,更有文化歷史內涵。」
他所打造的品牌 Killa Andean Moonshine 在貧富差距極大的拉巴斯很有名氣,幾家講究食材來源、想要振興玻利維亞飲食文化的高質感餐廳都會賣他的moonshine。口才好,加上酒質不錯,讓 Fernando 有許多機會帶著來自安地斯山系的 moonshine 到國外交流,只要他悠悠的說著手上這瓶佳釀來自海拔四千公尺、需克服高海拔低氣壓而造成的蒸餾時間漫長……等背景與知識,幾乎所有的目光都會投向他。安地斯山的月光注定要比 moonshine 的起源國美國更有話題性,甚至益加耀眼魔幻。蓄著大鬍子的 Fernando 無奈地笑著說:「很多先進國家覺得玻利維亞一無所有,當我端出這個,許多人非常吃驚。為了讓大家覺得我成熟且值得信賴,我不得不蓄鬍,否則他們一定覺得,我是從像《絕命毒師》之類的實驗室端出一個實驗瓶給他們。」
Fernando 的蒸餾酒鋪就從地下室的小實驗室起家。(圖片來源 / Andean Culture Distillery 官網)
理查.歐塞霍的《老派工作是潮的》即呈現這些當代年輕職人的面貌,他指出:「新型菁英勞動者等待的正是這種契機,能在消費者的品味之窗尋找縫隙,好將這扇窗再打開一些。」於是乎,除了他們的酒、肉、理髮專業,更重要的是品味的呈現,這些由專業知識而散發出的生活風格,讓芸芸眾生可以因為和調酒師或是肉販結交朋友,等同為自己增添光環,平淡無味的人生都變得有滋有味。
時代的變遷讓過去的勞力活在現代可以變成潮工作,這本書所取樣的曼哈頓新型勞動工作者,多半是半路出家、所學跟所用常常沒有關聯,作者更發現他們的背景頗具一致性:「他們至少都有一點大學經驗可依靠,而且無須擔負養家的重責」、「知識經濟將過去的骯髒活納入,且他們是雜食性文化生產者」。
高知識分子去從事勞力工作一直是媒體愛取材的故事,比方大學畢業生想去肉舖上班、研究所畢業卻想去酒廠學釀酒,只要知識分子做出一點點成就,且,只要一點點就好,就有媒體願意為他造神。比起代代傳承的典型釀酒廠或肉販等傳統職人,新型態的勞動菁英更懂得行銷自己,看似從白領切換到藍領,但只要功成名就,依然符合社會期待,甚至上遍所有財經雜誌封面,成為一則經營傳奇。
從曼哈頓的菁英勞工群像到台灣城市文化裡對於酒、肉從業人員日益重視,可以看出過去火裡來油裡去的傳統職業面貌正在被顛覆。只是,在職業啟蒙的抓周台上,依然不會見到酒瓶、屠刀之類的生財工具。對主流社會價值來說,寫一本放在永凍土裡的博士論文還是比能夠用屠刀支解一頭牛來得厲害。就如同我那文采極佳、調酒如作詩的雞尾酒老師,有時還是會無奈地說:「在遠方的親戚還是無法理解調酒師這個行業,對他們來說,這等同在酒店工作的男公關。」
所謂的職人新經濟,到底只能存在於都會裡,同好們彼此取暖彼此欣賞,文青風一旦離開都會區,很容易陷入淒風苦雨的困境。任性做自己和展演自己的才能固然很酷,但能持續從事潮工作的背後幾乎有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無須擔負養家的重責。說白了,就是不缺錢。一翻兩瞪眼的事實,讓人無奈的想多喝兩杯。
作者簡介
資深旅遊寫手。信某香港神婆看著命盤所云:「想要,就可以立刻擁有。」而忽略其他警語。
著有《酒途的告白》《極南》《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酒途的告白2:喝到世界的盡頭》。 最新作品為《呼吸南極》(與鄭有利合著)。
個人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
Fb:享樂遊牧民族
✎作家金句:「旅行的價值自己最懂,無需旁人碎嘴。」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