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義大利朋友家,一早醒來,他先端來一杯 espresso,然後我們就配著一塊拇指大的奶油餅乾吃,這麼沒有存在感的組合,就是他典型的早餐。朋友說,「十點半如果餓了,我們再去喝杯咖啡。」他曾經住在台灣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台灣的早餐榮景感到不可思議,「美X美款式的三明治在歐洲都見不到,而且那樣的早餐店還會賣蛋餅、炒麵,完全顛覆歐洲人對早餐的認知。」
相較於歐美早餐的呆板,台灣早餐可說變化多端。不過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吃著大同小異的早餐,不管是飯糰還是三明治,食物下肚,即是在身體作業系統裡響起巨大的哨聲:趕緊跟龐大的社會運作接軌吧!克里斯穹.葛塔魯所寫的《百年早餐史》即揭示:三百年來,早餐一直是將都市化社會最日常的生活,與全球資本主義串聯在一起的樞紐。
所以,我很佩服那些老是錯過早餐或是不吃早餐的人。不吃早餐,像是宣告不理睬全球樞紐、世界潮流,而是任性的保有自己的時序與生態系統。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吃早餐,才有精神上班上學;我們被恐嚇吃早餐,因為研究報告老是警告我們:一天最重要的一餐就是早餐。舉凡這些對於早餐的重視與強調,從來都不是從美味或慾望的角度,而是著眼於「人要符合社會期待」的活著,於是精力湯、於是防彈咖啡紛紛躍上早餐的餐桌。根據英國歷史學家安德魯.道比在《早餐之書》的考察:健康考量(或說個人衛生考量)是關於早餐最古老的辯論,從古埃及人賜予早餐的名稱就可見一斑──「清洗口腔」。……許多早期文獻指出,清洗口腔和去除口氣是早餐的目的之一。
為了「清洗口腔」,世界各地的早餐竟然有許多雷同之處,彷彿大家都用同一個品牌的漱口水。咖啡、茶、糖、果醬、吐司、玉米片進入早餐的杯盤,但細究每一個品項,會發現我們的早餐都被雀巢、聯合利華(如:立頓紅茶)等大型食品公司綁架,跨國食品企業塑造了我們對早餐的認知與想像。於是當我在衣索比亞偏僻的鄉村瞥見早餐是 injera(一種發酵、烘烤過的麵餅)和看不懂的泥狀物時,竟陷入莫名的恐慌,急切的想找一片白吐司當做味蕾浮板,以符合清洗口腔的程序。
跨國食品企業塑造了我們對早餐的認知與想像。( Photo by Artem Bali on Unsplash)
衣索比亞的傳統食物injera餅。(圖片來源 / wiki)
不同於午餐跟晚餐,我們的早餐陷入了某種制約。跟著《百年早餐史》的章節,探究了咖啡、可可和糖是如何爬上了酷寒如北極、酷熱如非洲沙漠的餐桌。書中提及:「過去歐洲人把全球放進自己的杯裡,今日,早上幾乎全世界都在喝這些全球化飲品。」全球化的飲品泯除了地方特色,甚至我在咖啡生產大國巴西的旅店早餐餐桌上,喝不到巴西咖啡,而是一大罐 Nescafe 供人沖泡。我納悶的問服務生:「巴西不是有自己的咖啡嗎?為何早餐的咖啡是Nescafe。」他搖著頭說:「好的咖啡都出口了,我們喝不到,這裡要喝咖啡就是Nescafe。」我後來也是有在里約喝到很好的咖啡,但那已經不是一般的早餐咖啡,也非一般人消費得起的飲料。明明是生產國,卻無法品味自家咖啡的風味,這是很大的諷刺。但這樣的現象卻是中南美洲咖啡文化的普遍樣貌。
相對的,離中南美洲十萬八千里的台灣,卻可以喝到高品質的咖啡,不用到奪得世界冠軍的名牌咖啡館,在便利超商就喝得到瓜地馬拉薇薇特南果,至於肯亞的耶加雪菲、巴拿馬藝妓、薩爾瓦多帕卡瑪拉,都成了我們早餐語言的一環,比講英文還流利。這些動輒飛過來超過20個小時的物產,成了我們的日常。
《百年早餐史》是一本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書,愈讀愈會發現,早餐簡直就是跨國企業的重大陰謀、資方要勞方任命賣命的伎倆。這三百多年來,歐洲各個東印度公司的運作改變了全球的食物分配、影響了我們的餐桌,所以再去翻閱《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時,我好想任性地去台南吃早餐,在凌晨三點喝著牛肉湯、六點吃著炸魚腸再品著虱目魚粥,用這些台味來證明自己未被馴化,自己的一天尚未跟世界統一。但不管怎麼抗拒,再喝完湯湯水水後,還是會去買杯超商咖啡。我依舊無法擺脫早餐的陰謀論。
作者簡介
個人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
Fb:享樂遊牧民族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