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鹹水傳書機

為什麼書評盛讚《間奏棋》(Intermezzo)是莎莉.魯尼至今最動人的小說?故事在談什麼?

  • 字級



千禧世代的代表性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 1991-)於九月底推出新作《間奏棋》(Intermezzo,出版社為了新書宣傳還舉辦午夜派對,找來許多名人助陣,場面相當風光。出版後的書評也幾乎一面倒盛讚,甚至有人認為「這是莎莉.魯尼至今最動人的小說」。究竟《間奏棋》和她以往作品相較有何獨特魅力?

原文書名「Intermezzo」擁有許多意義,在音樂上,指作品不同幕或樂章之間的間奏曲目,在西洋棋上,則是指一種特別的棋步,是棋手跳脫既有的策略思路,突出奇招,迫使對手立即針對威脅作出反應,之後才回到先前步調的招式,目前尚未有正式的中文翻譯,因此本文結合兩種意思,暫譯為「間奏棋」。

而在書中,這個詞可以象徵主角兄弟倆、幾對戀人彼此之間的出招試探,也可以延伸到更廣闊的層面,代表生活中偶發、迫使我們偏離既定軌道的種種間奏事件──人生便是由這些時時刻刻所組成,在在都要求我們做出回應、隨機應變。

《間奏棋》新書派對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Belletrist(@belletrist)分享的貼文


《間奏棋》的故事描述一對兄弟,彼得及伊萬,在父喪之後的際遇。大哥彼得三十多歲,是事業有成的律師,外表光鮮亮麗,看似人生勝利組。相差十歲的小弟伊萬是一名職業棋手,年少時以西洋棋神童之姿成名,但遭遇父喪這個重大的人生劇變後,排名便載浮載沉。

兩兄弟的個性南轅北轍,彼得表面上在社會的種種規範下如魚得水,實則在父喪後得藉由安眠藥和酒精勉強入睡,還跟因故分手的前女友席薇亞藕斷絲連,平常則跟年紀相差許多的大學生娜歐蜜維持著彷彿包養般的關係,感情狀態頗為糾葛。

伊萬則是始終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無法融入社會(多少令人想起《后翼棄兵》 的女主角貝絲),也無法想像有人會喜歡自己。他卻在小鎮參加一場同時與十人對弈的表演賽上,遇見了婚姻觸礁的熟女瑪格麗特,兩人迅速擦出愛火,在彼此身上找到慰藉。

然而,兄弟之間的矛盾,隨著兩人面對悲慟的方式不同、往事的層層疊疊、以及對於彼此「老少配」關係的迥異態度,衝突一觸即發。他們能否順利熬過這段父後的過渡期,找到面對哀痛和失去的方式嗎?或者,這段人生插曲間奏,會如同書名所預示一般持續下去、成為永無止盡的輪迴?

《間奏棋》承襲作者一貫優雅清麗的文風,對話機鋒處處,時而幽默慧黠,但也跳脫先前作品的框架來到全新高度,比如篇幅,之前作品皆約莫三百頁,本書有將近四百五十頁;且敘事觀點不再以女性為主述者,而是從一對兄弟的角度展開,還加上移民背景點綴(兄弟倆的父親是由斯洛伐克移民至愛爾蘭)。

故事以交錯方式敘述,在兩兄弟的視角之間跳轉,時而穿插瑪格麗特的視角。不過和上述人物設定給人的印象相反,大哥彼得的章節,反倒是以偏意識流的風格寫成,意在強調他內心其實相當紊亂,大大悖離表面上沉著鎮定的律師形象,例如他酒醉後不慎在兩位情人(席薇亞與娜歐蜜)面前昏倒的段落:

八成是脫水吧娜歐蜜說,好像你根本就從來都沒在喝水似的,我很驚訝你竟然沒有更常暈倒。她坐在桌子旁他從她聲音的方向分辨得出來雖然他從這裡只看得見天花板以及遠端牆面的一部分,他也聽見茶匙的叮噹聲。我不知道耶,席薇亞說,我猜有可能是因為他看到我們倆共處一室太震驚了吧。
這樣的意識流風格,打破先前讀者認為她的作品屬於自傳式私小說的批評,在在讓人想起愛爾蘭的文學傳統、尤其是愛爾蘭代表作家喬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當然,莎莉.魯尼筆下的故事大多發生在都柏林,包括城市街景、聖三一學院等地標的描述都相當常見。《間奏棋》中,她一反常態在書末附上了書中角色對話引經據典的典故出處,可說是對評論質疑她賣弄的某種回應。

也有書評提及,本書主題從過往作品探討的大哉問(像是,在這個越來越不適合生活的後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該如何自處?),轉向角色的內心與心理層面,諸如如何面對巨大的失去及哀慟等。加上角色設定的鮮明對比,包括兩組性別相反的老少配(一組是事業有成的 Sugar Daddy 配瀕臨流落街頭的大學生,一組是小鮮肉配失婚熟女),以及不同世代的差異 (千禧世代與 Z 世代),都為本書添加閱讀樂趣。

 Sally Rooney 前三本小說 
正常人 (電子書)

正常人 (電子書)

聊天紀錄 (電子書)

聊天紀錄 (電子書)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電子書)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電子書)

對於作品被評論為自傳式小說、從自身經歷取材,莎莉.魯尼認為,「我的角色都是虛構的,並沒有取自日常生活,而且所謂虛構作品和作者生活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只存在讀者及書評腦中、非常繪聲繪影的關係,在我的生活中卻是聞所未聞。」這番論點,透露了一抹「作者已死」派的色彩。她也說了,「若讀者感覺書中角色彷彿真有其人,這對一本書而言是相當不錯的讚美,這就是我創作的野心。當我充滿這種生命力時——那種雖然不存在於我們現實世界,但在一個近在咫尺的虛構世界裡的生命力——我希望能將這種感受傳遞給讀者,就算只有一個人也好。」

她也提到《間奏棋》寫作接近尾聲時,一時不知道故事該如何結束而卡關,她不斷寫了一大堆場景卻沒有一個適合,後來因緣際會讀起幾名語言哲學家的著作,其中包含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讓她得到小說結局的靈感(有關《哲學研究》及語言哲學如何影響本書的創作,可參見《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訪談)。
哲學研究

哲學研究

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平裝版,上下冊不分售)

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平裝版,上下冊不分售)

關於創作的本質,莎莉.魯尼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有了深刻體悟:「我是在允許自己去體驗其他人生,那些我未能過上的人生。其中一件時常縈繞在我心中,或說很難接受的事,便是我只有這麼一種人生,我注定只能做我自己,直到生命盡頭;但身為小說家,某種程度上讓我能夠繞過這個問題。」

「(前略)……寫小說是種避免或說否認時間流逝的方式。我花在寫這本書的數年時間是流逝了沒錯,永遠也討不回來,但我確實留下了這本書,彷彿我把這段時間保存在一個瓶子裡,這段時間永遠無法擺脫我了。那種感覺就像把生命傾注在小說中,讓我有幸能過上我筆下角色們的人生,這確實為我提供一扇門,暫時離開一個時間會流逝的世界,進入到另一個時間的流逝是我得以掌控的世界。《間奏棋》裡經過的時間約莫是那年的九月至十二月,但我花了大約三年才寫完,我時常會搞不清楚真實世界究竟今夕是何年,我可能和我的角色們一起待在十月,外頭實際上卻是五月。」

「我對心物二元論的問題相當有興趣,因為當我寫小說時,我覺得自己就像顆飄浮的大腦,我忘了我的身體確確實實存在,我就是份Word文件。看見自己的倒影可能會讓我嚇一大跳,並不是因為我自己的長相,而是我竟然擁有形體。在我覺得自己是跟這些角色一同飄浮在虛空中時,存在於世界上實在是件非常詭異的事情。」

而有關新作的影視改編 ,讀者可能要再等等了,頭兩部作品《正常人》《聊天紀錄》皆有改編影集,她也大幅參與前者的製作,影集大獲好評,也捧紅兩位主角。但後者少了她的積極參與,播出後評價兩極(當時她正在忙著寫《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雖然她很享受改編過程,但工作卻極為繁重,且在播出後她也深感影視世界並不屬於她,書中的世界才是,於是暫時拒絕釋出《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的影視改編權,想讓作品先單純以書籍形式存在一陣子。


Intermezzo

Intermezzo(美版書封)

Intermezzo

Intermezzo(英版書封)



〔資料來源〕
1. NPR
2. The Guardian
3. New York Times 12
4. America magazine
5. THE NEW YOKER
6. The Paris Review


楊詠翔
師大教育系、台大翻譯碩士學程筆譯組畢,每天都要聽重金屬音樂的自由譯者,譯有各類非虛構書籍及小說。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3春節特企│不知道聊什麼,就看電視吧──闔家觀賞影劇推薦清單

有些戲劇適合一個人看,有些戲劇是闔家觀賞的安全牌,過年家人聚在一起聊到沒話聊的時候,打開一部劇,創造同哭同樂的美好時光。

14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