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到芳香的氣味總是教人心情愉悅,但對一般門外漢來說,想到無窮無盡的精油種類、寫得天花亂墜的神奇功效,可能覺得「芳療」大概是有錢有閒階級的玩意。然而,任職台東聖母醫院芳療團隊的鄭育慧,新書《三個深呼吸》卻透過她深入偏鄉、安寧病房、長照中心與災民家裡的動人故事,把芳療的高級包裝拆除,還原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純樸關係。在這本書裡面,她真誠地分享自己經由按摩觸碰身體,因而啟發出對肉身、活著、死亡和親緣的思索與體悟。
2008年莫拉克風災過後,一位芳療師吳秀珍跟隨台東聖母醫院團隊前往災區支援,第一位接受她服務的對象,是一個負責煮飯的大姐。大姐也是受災戶,儘管災後時常胸痛、喘不過氣,仍撐著身體長時間站立煮大鍋飯菜餵飽大家。她雙腿水腫、腰和手臂痠痛,芳療師為她做了簡單的腿部按摩後,多日無法入睡的大姐就靠在修女身上沉沉睡著了。
2018年花蓮大地震,鄭育慧跟隨這群芳療師進到臨時避難收容中心,再次見證對於失去家園的人們來說,簡單的香氣與觸碰就能帶來強大的身心撫慰,於是大學畢業後,鄭育慧任職台東聖母醫院,成為專職芳療師。
2021年的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故,志工團隊亦到場為罹難者家屬進行芳療服務。鄭育慧面對兒子驟逝的母親,打開了精油,將帶有香氣的雙手放到她面前輕輕搧動,請她作三個深呼吸。接著在她肩膀和背上輕柔地撫觸,這位母親的身體漸漸變得柔軟,嘆一口氣的瞬間,全身的重量彷彿也掉了下來。
鄭育慧沒有對悲傷的母親多說複方精油的成分,亦不主動探問她們的事情,只溫柔聆聽,以溫暖的雙手與植物的芬芳,在無聲之中讓勞苦受創的人感覺安全與撫慰,片刻感受到連結、支持、緩解寂寞和疲憊。
她甚至相信,按摩的精粹不在於任何手法和動作,更重要的是帶著沉穩寧靜、純粹的心念,讓按摩對象能有一刻好好和身體相處,進行專屬自己的身心整合。芳療師透過撫觸,敏銳察覺對方每個部位的細微改變、呼吸跟表情的變化,即時作出調整回應。這樣的交流,比話語更精細,也更誠實。
別人想像芳療師的工作環境總是香香的,鄭育慧卻說其實不然。她走進患咽喉癌的爺爺房間,是撲面而來的口水味;有時候也會聞到惡性腫瘤的腐敗氣息,或是潰瘍、腐肉、傷口分泌物的氣味。她從大學時期便參與芳療志工團隊的工作,教她學著面對各種現實狀況,而她期許自己的角色,是把大自然的香氣引入人間。我讀著這些故事更覺得,她是以大自然與心靈的美善,溫柔地包覆人生的孤單、疾厄、破碎與凋零。
鄭育慧曾遇到一位七旬阿嬤,她關節退化、末梢水腫、眼神疲憊,卻仍要照顧她年邁中風,坐在輪椅上連話都不太會講的丈夫。阿嬤把阿公推到她面前,說他的手很僵硬,拿湯匙吃飯總灑得到處都是,希望按摩能讓阿公的手有所改善。鄭育慧握著阿公關節腫脹變形的手,挑選合適的精油,為他的每個指節仔細按摩,直至原本冰冷的手掌漸漸變暖。她事後叮嚀他們回去要注意手部保暖,早上可以熱敷。然而她同時也知道,就算都做了,阿公其實還是不太可能靠自己好好吃飯的。
面對現實的無力感,有時候也讓她懷疑,大老遠跑去部落按摩,那麼多有需要的人,一位老人家只能分配十五分鐘,到底做這些有什麼用?按摩過後他們的身體還是壞的啊。她把這個疑問帶到她的芳療老師面前,老師說:「不要小看你們在做的事情,你們在做的,其實是一種『膚慰』。在他們的生活裡,很少有機會可以像這樣被好好對待。」
這讓鄭育慧想起,曾經有一位老榮民沉默坐在輪椅上,當同事的手放上他的肩膀,他的鼻子和眼眶就瞬間紅了。老伯伯一個人在台灣生活多年,一個人慢慢變老,也許真的很少有機會能感受到被呵護和溫柔的觸碰。
漸漸她明白到,芳療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解決症狀,有些水腫無法消除,有些器官壞了就是壞了,人生失去的許多都不會回來。可是,即使人們被命運帶到那樣的境地,植物香氣總是提醒她:只要還能呼吸,我們就還保有一些選擇,能夠嘗試為彼此創造更加舒適的可能。就算只有十五分鐘,憑著「我想好好對待眼前這個人」的心念,便能給予受苦者最大的喘息,為對方創造一隅安心休息的時空。真的放不下的時候,她會安慰自己「我做不到的,或許植物可以。」
雖然書中描述的相遇對象大多是所謂的「偏鄉弱勢族群」,但從作者真摯的訴說裡卻感受到,她的服務並非對老弱傷殘的「施予」,而是帶著敬愛,去跟面前每一個人的身體交流,當中有著教人感動的接納與慈悲。讀著她如何疼惜呵護別人的身體,彷彿也讓人學習到,怎樣用敬愛的心態看待自己也會朽壞的肉身。
人間有臭氣也有芳香,有創傷也有療癒,破碎或厄困可以用愛去撫慰縫補。鄭育慧走在芳療的路上,學習在無能為力的處境中,透過植物吐納芬芳,為自己與他人創造出可以安穩呼吸的空間。書裡面有一段對「永久花」的介紹這麼說:
永久花的氣味並沒有一般花的甜美奔放,前調甚至有點苦澀,可能教人皺眉,但再聞久一些,會漸漸聞見類似龍眼乾的優雅清香,伴著一股蜂蜜般的甜——經過時間沉澱的苦澀,轉化為安撫人心的恬靜尾韻,其上又增添許多閃爍的金黄色斑點。我覺得這段話,恰好就是對《三個深呼吸》這本馨香溫暖的書,最貼切的形容。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