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看見」就是一種哀悼,死亡職人帶你看清悲傷也暖心的真相──讀《死亡專門戶:12門死亡產業探祕》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事,卻又必然是由他人處理的事。而處理死亡時通常會把工作外包,當中的分工往往比想像中來得複雜。因此《死亡專門戶》的作者海莉.坎貝爾(Hayley Campbell)好奇,這會否讓我們對死亡產生不符現實的美化或恐懼?於是她深入訪談了歐美各地12個死亡相關行業的職人,試圖看清它最赤裸平凡的真面目。

受訪者包括馬上能聯想到的禮儀師、解剖員、火葬操作員,也有比較陌生的,比如統籌遺體捐贈的大禮老師服務總監、執行死刑的處刑人、清理犯罪現場的清潔工,或專門接生死胎的喪慟穩婆等等。他們有的不諱言這是份苦差事,有的則懷著高尚的情操與使命感,教人細思格萊斯頓(William Gladstone,19世紀英國首相)的名言:「讓我看看一個國家如何照顧死者,我便能以數學般的精確度來衡量該國人民的溫柔慈悲、對國家法律的尊重,以及他們對崇高理想的忠誠。」

死亡專門戶:12門死亡產業探祕,向職人學習與生命共處和告別

死亡專門戶:12門死亡產業探祕,向職人學習與生命共處和告別

贈予科研用途的屍體被尊稱為大體老師,工作人員會把屍體的毛髮剃光,然後根據教學需求把各部位分割,因此打開實驗室的冷凍庫,會有全是斷頭或斷臂的驚人場面。如此肢解一具人體看似殘忍,然而,解剖學一直是外科手術的根基,它為醫者帶來知識、技巧,以及讓他們熟悉一種必要的冷靜與無情。

實驗室職員會按使用需求,分別解凍大體的各個部位。有醫生為了練習臉部移植手術,每次帶著手術團隊來用兩顆頭練習,一共交換移植了一百張臉。還有醫生為了處理一件極其複雜的腫瘤個案,一支多領域的醫療團隊必須沿著脊椎不停正面與背面輪流開刀,把病人像烤雞一樣來回旋轉,於是他們下班後來到實驗室,用大體練習翻轉開刀、擬定計劃,一直練習到天亮才離開。而此個案的病人,最後活下來了。

書中受訪的禮儀師主張「你看到的第一具屍體,不該是你深愛的人。」她比喻若懷胎九個月隨時要分娩,卻從沒見過一歲以下的小孩,應該會很徨恐;而在親人過世前若接觸過死亡,一定有助於區別看見死亡的衝擊,以及喪親喪友的衝擊。所以她希望能讓學生到她的殯儀館進行校外教學,別等到迫不得已才面對死亡。

作者參觀禮儀師和解剖病理學技術員的工作,發現給人黑暗印象的死亡,實際上卻鮮艷繽紛。屍體的腹部會呈萊姆綠色,因為人的消化道充滿了細菌,往往最先腐敗;背部呈紫色,因為心臟停止血液輸送,血會在原處凝固使顏色加深。她不單只看到因病去世的老人,也有穿著很新的球鞋的年輕死者,和如同睡去但已沒有生命的嬰兒。

這些衝擊讓作者不禁想像,我們死時穿的衣服是否已經穿在身上,或已掛在衣櫥裡?後來她到健身房運動,但覺所有感官都比平常鮮明,聲帶的震動、肺部的擴張、血液在血管內流竄,一切都單調卻充滿活力。然後她聽到身邊的陌生女子說,最近開始對雙腳施打肉毒桿菌,好讓腳麻木一些,不會因整天穿高跟鞋站立而痠痛⋯⋯她與這位女子的對比彷彿說明,了解死亡能教人活得更有知覺,反之,一不小心便可能在忙亂的生活中本末倒置,活著竟也寧願麻木。

作者海莉.坎貝爾(Hayley Campbell)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Dan Schreiber(@schreiberland)分享的貼文


書裡令我大開眼界的專業,是英國一家超過百年歷史的災害善後公司。無論地球哪裡發生大型災難,都可以聘顧他們代辦一切,包括書中深入講解的災難遇害者辨認工作。除此之外,他們能負責與事發當地的官方溝通合作、回應媒體、架設緊急專線及網頁公布即時資訊,設立協助中心讓親友等待。公司會派專人聯絡家屬,將恐怖的事件轉譯為真實但可以處理、能夠理解的話語。亦能為他們安排交通與住宿,以及符合當地文化的追悼儀式。

這家公司的兩千名員工包括前航空業者、心理學者、消防員、鑑識科學家、遺體防腐師、禮儀師、前海軍軍官與警察、拆彈專家等等。如果要組織末日求生團隊的話,好像沒有比他們更強的一群人了。公司的鐵櫃內有一些袋子,裡頭裝了炎熱、寒冷、潮濕和乾燥氣候用的衣物,每袋大概夠穿一周,能快速安排送到任何地點。

受訪的營運長說,其實世人大致上是能接受災難的,大家沒有那麼脆弱,還是能為逝去的親友哀悼,還是能接受殘酷的事實,可是,大家無法也不肯接受的,是沒有為生者或死者做出適切的安排。

位於倫敦的肯揚(Kenyon)災害善後公司


書中受訪者當中最令我不安的,應該是處刑人和犯罪現場清潔工了。關於死刑的公共討論,一般聚焦於存廢的大方向,甚少談到第一線的執行人員。處刑人承受著世人難以想像的心理壓力與衝擊,有的長年隱瞞自己的工作、長期失眠,有些後來成為廢死的倡議者。

犯罪現場清潔工則形容自己的工作像「重置」按鍵,目的是讓屋主得以在命案過後售出房屋。清潔公司的負責人直言這是份厭惡性工作,你需要穿上防護衣,全身汗水濕透還要戴著口罩,在蒼蠅、蛆蟲和老鼠圍繞下,清理各種意想不到的廢物,比如毒品、武器和性玩具,當然還要洗掉血跡、屍塊和屍水。他說若地毯上有一灘血,代表下面通常積了四倍的血;有時將彈簧床搬出去,在原地噴一大堆漂白水乍看乾淨了,但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其實蒼蠅的小腳會在任何地方留下足跡,你只能把屋裡全部刷一遍。

犯罪現場清潔公司的IG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paulding Decon(@crimescenecleaning)分享的貼文


很不幸地,有時候生命的起點與終點就在同一刻,喪慟穩婆絕對是讓人傷感卻暖心的一章。受訪的克萊兒做的也是助產工作,不過她協助產下的是死嬰,或是即將死去的嬰孩。她說懷孕的週數與傷痛的深度沒有直接關聯,如果那是個被期待生下的孩子,父母就是失去了自己與孩子共有的整個人生。她相信若有適切的照顧,將可以改善父母與過世孩子間短暫的相處時光,這對整個家庭將有長遠的影響。

若母親想要抱嬰兒,醫護人員會盡量滿足她們的需求。他們備有小帽子讓頭顱有異狀嬰兒戴上;有一些木製首飾盒,裡頭有一塊白色的蕾絲飾巾,是給只有車鑰匙大小的嬰兒用的迷你棺材。他們也有準備給父母和祖父母的回憶盒,盒子裝著一本空白書本,可以貼照片,還有蓋手印與腳印的空白處;還會將嬰兒手腳印製成的銀首飾送給家屬⋯⋯因為在喪痛病房裡的經驗讓他們知道,「看見」就是一種哀悼。

書中最後一章介紹一間人體冷凍機構,讓我聯想到湯姆.克魯斯主演的科幻電影《香草天空》。他們自1976年營運至今,冷凍服務要價2萬8千美元,現時約有兩千名會員,他們都盼望未來科技能讓自己和所愛之人復生。

死去的人會先泡進冰浴,以心肺復甦器保持呼吸與血液流動,再用氧氣罩維持血氧,讓體內的細胞存活。他們聘請冷凍生物學者研發出一種冷凍液體,能讓冰凍人體保持細胞完好(靈感來自北極一種能全身凍結但春天再度活躍的青蛙),遺體完成灌注後,便存入機構的保冷筒缸。

其中一位受訪的會員說,他知道這方法不一定成功,但他樂於自費參與這場實驗,「被土葬或火葬的人都算是控制組,至於我呢,比起控制組我寧可加入實驗組。」他們目前已有173人死後被冷凍保存,還有155隻寵物。

美國密西根州的人體冷凍機構,已接受冷凍的會員有老人也有年輕人,還有一位香港女士


書中介紹的12項死亡相關的職業當中,不只一位對作者說:有些工作環節他們不做也不會有人知道,但他們仍然會把事情做好,因為自己會知道。禮儀師會確保死者裡裡外外都穿戴整齊;實驗室人員到最後會把大體老師的各個部位都湊回去;解剖病理學技術員會替無親無故的沉默屍體發聲。人們似乎透過死去的同類的身體,來投射與表達我們對人類、對生命的情感與珍視。如何處理死,反映我們如何看待生之價值。

作者說,經過與死亡近距離相處後,她感覺自己變得溫柔一些,也堅強了一些。而我讀著這群職人如何鄭重地對待每一具軀體,也對佛經上說的「人身難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死亡專門戶:12門死亡產業探祕,向職人學習與生命共處和告別 (電子書)

死亡專門戶:12門死亡產業探祕,向職人學習與生命共處和告別 (電子書)

我的解剖人生:與死亡為伍的生之體驗

另一本由解剖病理技術員寫的《我的解剖人生》(已絕版)內容豐富有趣,亦讓人思考生死的尊嚴與重量。


作者簡介

陳麗琼,70年代生於香港,80年代移民澳洲,皇家墨爾本科技大學平面設計系畢業後,回到香港當平面設計師。2006年移居臺灣,曾是臺北上班族,現在是自由插畫師、作家。經營臉書粉絲頁「我愛陳明珠」。
重視早餐,喜歡閱讀、繪本。天蠍質重。養過四隻有人名的貓,現與13歲的陳明珠(貓)居於淡水。
著有《Emily的貓》、《小港包的台北五四三》、《我愛陳明珠》《陳明珠愛我》《黑的扭蛋機》《指繪快樂》。最新作品為散文集《想念的總和》

✎OKAPI專訪:「我想證明自己沒那麼脆弱了,因為我敢讓別人看到我的傷痕。」──專訪 Emily Chan《想念的總和》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的職業有什麼故事?

    外送員、麵包師傅、動物溝通師......隔行如隔山,即便是聽過的職業,對於他們的實際工作內容與心路也可能不甚了解, 一起看這些職人有什麼樣的故事。

    837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的職業有什麼故事?

外送員、麵包師傅、動物溝通師......隔行如隔山,即便是聽過的職業,對於他們的實際工作內容與心路也可能不甚了解, 一起看這些職人有什麼樣的故事。

83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