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翻譯是種魔法,是帶著意義穿越時空的不可能任務。」──專訪《巴別塔學院》作者匡靈秀

  • 字級



作家匡靈秀目前於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攻讀博士,研究當代中國文學的離散與華美文學。


下著滂沱大雨的周五台北夜晚,難得的機會能以《巴別塔學院》(Babel譯者之一的身分,在新書發表會之前和剛以本書獲得今年(2023)星雲獎軌跡獎匡靈秀(Rebecca F. Kuang)聊聊小說的創作歷程,以及她在台北短居兩個月以來的感想。於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她,正趁著暑假來台灣學中文。

《巴別塔學院》設定於架空歷史的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一群出身殖民地的牛津大學「皇家翻譯學院」學生,在學習翻譯與「銀工魔法」的過程中,無意間捲入帝國打算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陰謀。主角羅賓是中英混血,因緣際會來到英國成為帝國的齒輪,起初嚮往異國文化,到後來逐漸心生懷疑,在自我身分認同的掙扎下,他與同學們會選擇向殖民帝國卑躬屈膝,還是憑一己之力撼動歷史巨輪?

本書融合暗黑學院(Dark Academia)風格及奇幻冒險,也嚴厲批判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故事在作者時而詩意悵然的優美文筆下,像是一封獻給文字、語言、翻譯的情書,無論是喜愛類型文學,或對語言情有獨鍾的讀者,都可在其中發現獨具魅力之處。

巴別塔學院

巴別塔學院

▌翻譯魔法的源起

匡靈秀提到之所以撰寫一本以「翻譯」為主題的小說,是因為身為離散(diaspora)族群的一分子,總是無時無刻在「翻譯」自己。「我生於中國,母語是中文,年幼時全家移民美國,所以必須快速學習英文,一開始英文有濃厚的中文腔,之後才越變越好,我可以說從小就在兩個語言之間不斷練習自我翻譯。」

這導致她在過程中遺失了中文,上大學時,她決定找回中文這個語言,近幾年花很多時間學習,包括閱讀各類小說,並攻讀學位,研究現代華語文學(modern Sinophone literature)及亞美文學(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為了研究,她也自然而然做起翻譯,「我發覺翻譯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外人可能只覺得是一對一的文字對等轉換,但要一直等到自己坐下來親身體驗,思考原文含意、作者使用的技巧、特定的選字,才會瞭解,不可能存在完美的翻譯,只有符合自身目的的翻譯。翻譯最終都是與『選擇』有關。」

匡靈秀說,「隨著翻譯經驗越來越多,我漸漸感覺到,翻譯是種『魔法』,是帶著意義穿越時空的不可能任務。」於是她才起心動念撰寫這個以「翻譯」為主題的故事。

《巴別塔學院》融合歷史與奇幻,將背景設定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牛津,這是工業革命蓬勃發展,東西交流日漸頻繁的時代。為求準確敘事,學術訓練在此幫了她大忙,寫作前除了閱讀維多利亞時代的二手文獻,比如文學、歷史、經濟、工業革命等資料,她說閱讀當時的虛構作品也相當重要,能知道當時的人如何看待彼此和世界、如何談論自己及自身的歷史定位、如何理解周遭發生的事件。她稱此為「敘事聲音訓練」(vocal training),在潛移默化間吸收該文類的韻律、結構、意義、專門用語。尤其是狄更斯的作品令她收穫良多,如《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不但能讀到工業革命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她也學到如何架構經典的「成長故事」。匡靈秀指出,「訣竅在於同時保持有趣的故事節奏,並帶出時間感及深度。」


她在全書安插不少作者註釋,這些註釋幫助故事的世界觀建構,讓背景栩栩如生,特別是提及「白銀」如何促進當時的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比如摩斯電碼及鐵路建設),以及各種「語言學」知識,讓人不禁有種在閱讀非虛構作品的感覺。

「寫註釋是最令人興奮的部分,因為這是『對話發生之處』,也是我在正文論述外補充小細節、小線索、小故事的地方。」她說,註釋的另一個幫助,是讓敘事的聲音得以區別開來,「故事是從羅賓的觀點述說,而他的觀點是侷限的,很多事他都渾然不知。註釋的敘事聲音則位於不同時空,這個『她』(並非作者本人)擁有更全知的觀點,瞭解更多引領主角們來到此時此刻的歷史脈動,可說是替讀者串起了一切。此外,這個聲音也有自己的個性,有時諷刺,有時傻氣,彷彿存在另一個角色般。」

書中一個精巧的設計是翻譯學徒們使用的「銀工魔法」,即利用不同語言在翻譯過程中失落的「言外之意」來產生魔法,比如中文的「無形」和英文的「invisible」(隱形),便能讓使用者化作無影無蹤,或是將中文的「爆」譯為「burst」(爆炸),就能造成大爆炸的效果……等等。當初發想這麼多五花八門的配對,匡靈秀下了不少功夫,包括從「詞源學」(etymology)找靈感,像是詞源、字根、字詞間的關係等,至於中文配對,她採取的策略則是運用「成語」,因為成語擁有「比喻上」及「實際上」兩種意思,且常有典故或明確意象,很適合拿來創造魔法配對。


▌入學巴別塔學院

《巴別塔學院》的主角群背景多元,一行人由中英混血的羅賓、印度裔的雷米、出身英國上流的蕾緹、來自第一個黑人共和國海地的薇朵瓦四人組成,他們之間的情感羈絆和矛盾衝突,成了推動情節的重要動力。

匡靈秀這麼設定主角群,是受到自己和朋友的生活經驗啟發,「以前念大學時,朋友圈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彼此的爭吵、嫉妒、三角關係,彷彿生死攸關,現在回想起來也許很蠢,當時卻是非常重要。我想描述的便是青春期的這個時刻,朋友圈構成了你世界的一切。」如今身為研究生,她也負責帶大學生,「看著他們經歷同樣的掙扎,觀察他們學習如何長大、試著找出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主題一直非常吸引我。」

書中的幾段〈插曲〉和〈尾聲〉,讀者能從羅賓之外的角度,理解其他主角的心境,這讓角色有了自己的聲音,變得更加立體,例如,英國本地人蕾緹看似既得利益者,卻也因女性身分遭到歧視。匡靈秀說,「我筆下的角色很重要的一點是,即便他們做出糟糕的決定,或看似壞人,他們仍然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如果壞人是為了使壞而使壞,那一點也不有趣。更有趣的其實是創造出因為受到誤導、困惑掙扎、不知道何謂正確之舉,而做出糟糕決定的角色。」

涉世未深的羅賓就做出一連串糟糕的決定,他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邊,是帝國還是赫密士會,也不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書中另一個做出最糟糕決定的人則是蕾緹,匡靈秀提到,「我在〈插曲〉段落特別從蕾緹的視角出發,讓讀者瞭解她並不是因為討厭朋友才出現後續的行為,她其實深愛他們、也想拯救他們,但她理解世界的方式卻和其他人不同。」蕾緹無法和朋友用同樣的角度觀看世界,而其他人也不把她的掙扎當一回事,尤其男孩們對蕾緹的態度有些惡劣,「我刻意把羅賓描繪成有點性別歧視,因為他成長的環境缺少女性,也不習慣在學院中見到女生,所以他初次認識蕾緹和薇朵瓦時震驚到不知道如何自處,才會有那樣的表現。」


▌奇幻面紗下的批判

《巴別塔學院》裡白人與殖民者的邏輯,例如勒維教授和英國貿易公司商人的論述,讀者若是沒有仔細思考,可能會覺得帝國的剝削言之有理。針對這點,匡靈秀說,閱讀十九世紀英屬東印度公司或其他殖民地英國公司的文獻,會發現「自由市場」、「權利」、「資本主義」等詞彙層出不窮,學者駱里山(Lisa Lowe)在她的著作《四大洲的親密性》(The Intimacies of Four Continents,中文相關資料可點此參考),便對此提出精闢論述。

駱里山描述,這種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式的思維認為一切都受自由市場及自由貿易控制:公司擁有產品,消費者擁有需求,因此自然有交易的權利;對這些人來說,一切都是自由市場、不應受疆界限制,也無須尊重當地政府的規範。整個世界就宛如其禁臠般,無往不利。

所以若讀者一不注意,可能會覺得這樣的運作邏輯頗為合理,而這種訴諸市場及自由貿易的方式,在今日同樣普遍盛行,彷彿所有人都擁有完全的自治自主。匡靈秀指出,「這種邏輯的問題在於,完全忽略背後大量的人力成本及暴虐殘忍的行為,它之所以能成立,是源自殖民者根本不把人當人看。這並不是說他們全聚在房間裡密謀策劃什麼邪惡行為,而是他們根本沒想過有人會因為這樣的殘忍而受害。」

於是,她將《巴別塔學院》副書名取為「暴力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書中也有不少暴力段落,像是羅賓小時候被勒維教授暴打,而後來投身革命,一行人也從起初排斥暴力,進而發覺並依賴起暴力的作用,甚至成了暴力的信徒,認為那是顛覆帝國的重要手段。有關暴力的論述,匡靈秀說自己深受後殖民主義批判先驅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大地上的受苦者》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書中〈論暴力〉(On Violence)章節啟發,法農認為,要將自身從現有政權中解放出來的唯一方法,便是訴諸暴力,並將之轉化為談話和協商的籌碼。

The Intimacies of Four Continents

耶魯大學教授駱里山的《四大洲的親密性》

大地上的受苦者

法農的《大地上的受苦者》

壓迫者永遠不會自願或出於好心跟你坐上談判桌,他們根本沒有理由這麼做,沒有人是因為彬彬有禮而爭取到自由的。」匡靈秀說,所以這並不全然是和殘忍的肢體暴力有關,而是為了改變情況與現狀。在匡靈秀的概念中,當她想到暴力,想到的會是罷工和集體行動,也是羅賓他們使用的方法,「他們的罷工和抗議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們有辦法發起集體行動,挾持了巴別塔學院向帝國提供,維持帝國運作的服務。」

而罷工在此刻的真實世界也是重要議題,匡靈秀前陣子就參加了聲援 Harper Collins 員工對出版集團發動的罷工,以及近來好萊塢演員及編劇的罷工,西方媒體甚至將今年夏天稱為「罷工之夏」(summer of strikes)。她說,「為了保護產業中遭到剝削的勞工,我覺得集體罷工是唯一的方法,可以喚醒大眾意識到整個系統得以正常運作,靠的就是從業人員的勞動。

《巴別塔學院》中有關「白銀工業革命」及當時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段落,同樣反映了今日世界,比如近期 AI 對翻譯、創作、內容產業的全面衝擊。匡靈秀認為,如同書中抗議「銀工魔法」的人士,科技進步與便利反而使他們失去工作、無以為繼,這實在是從工業革命以降,乃至現今 AI 的出現,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矛盾情節。「人類開發出各式各樣的科技,理應是要讓生活更便利,降低工作時間,多多放鬆休閒,不用工作得這麼賣力才對;弔詭的是,隨著科技越普及,對很多人來說,生活反而變得更糟了,失業、薪水變少,獲益者只有一小群位在頂端、非常富有的人。這就是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財富在頂層累積,利益並不向下流動。

那麼,該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使用科技,改善人類生活?她把自己不斷思索的問題放入小說中反覆探討。「因為沒有人是為了反對科技而反對,問題其實在於該如何確保有錢人重新分配財富,而非只是一小群人變得越來越富有而已。」她說。


▌有續集的可能?

大受好評的《巴別塔學院》留下許多伏筆與彩蛋,之後會推出續集?「也許吧。」匡靈秀說,「我也很喜歡書中的角色及世界,我的顧慮是,要先找到可以探索的角度或論述,我不想寫出一個會削弱角色力量的故事。很多作家都認為角色比故事本身還重要,這讓我覺得有點沮喪,因為讀者愛上了角色,都想看到角色再次回歸;但我始終認為,角色一定要和故事產生互動才會吸引人,一旦故事結束,沒人會想看到這些角色在路上閒晃、過生活。」

今年五月,匡靈秀跳脫奇幻類型,交出叫好叫座的最新小說《黃色臉孔》(Yellowface,故事諷刺歐美出版產業,談及創作動機,她說,「我覺得藝術家應該要大膽嘗試不同的方法,體驗不同的故事,否則很容易就無聊了。」她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像我剛到台灣時很期待吃豆花,每天都跑去吃,吃到後來覺得超膩的。創作《巴別塔學院》這類奇幻故事也一樣,我非常享受像狄更斯那樣書寫,探索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方方面面,但這前前後後總共花了我一整年,我得換換口味才行啊。對作家來說,要適時伸展一下肌肉,給自己新挑戰,否則會陷入創作輪迴,一直做同樣的事。」

黃色臉孔(獨家內封面隱藏版)

黃色臉孔(獨家內封面隱藏版)

黃色臉孔(作者親筆簽名限量版)

黃色臉孔(作者親筆簽名限量版)

先前提到,成長背景對匡靈秀的寫作影響深遠,而周遭的環境也為她帶來許多靈感,她總是會寫到自己住的地方,比如寫《巴別塔學院》時她就住在牛津,寫作《黃色臉孔》時則是疫情封城期間,大家都一直掛在線上,於是小說裡有很多場景是發生在網路上。

最後好奇問她,這次為什麼會來台大「國際華語研習所」上課?「因為我研究的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絕對要有閱讀繁體中文的能力。我非常享受這段時光,自從來到台灣後,就愛上了這裡,包括台灣人開放的心態,不避諱提及過往的歷史以及和中國的關係。此外,歷史的偶然性也讓我相當震撼,雖然我的家族來自中國,但當年也很有可能會來到台灣,就算事情只是有最細微的偏離、有什麼陰錯陽差、或是發生什麼出乎意料的事,也許一切就截然不同了。」如同羅賓要不是受到勒維教授搭救,或許早已死於瘟疫,也不會有後續壯闊非凡的冒險與拷問良心的折磨,可說是既美麗又悲劇的際遇。

到頭來,聯繫起一切的依然是「翻譯」這種美妙又複雜的魔法,如同新書發表會上所提,《巴別塔學院》繁體中文版能夠趕在匡靈秀短暫停留台北期間出版,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完成了「帶著意義,穿越時空的不可能任務」。


巴別塔學院(光燦燙金書衣+博客來獨家限量設計書籤)

巴別塔學院(光燦燙金書衣+博客來獨家限量設計書籤)

巴別塔學院 (電子書)

巴別塔學院 (電子書)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19布克獎選出雙得主!得主之一的瑪格麗特.愛特伍作品魅力何在?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是我閱讀時最艱難的體驗,當然,傑出的作家才能讓你為書中的虛構人物感到擔憂和痛苦,但這本書裡的情節如此逼人而來,讀之令人坐立不安。

19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