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主題繪本控】原來這幅畫這麼大!從馬諦斯的《蝸牛》看繪本

  • 字級



基於版權,推廣繪本時多半無法將書頁複製在投影片上,有時為了推廣、教學,可以取得出版社授權使用,但這一直是推廣者與出版者的猶豫,到底是有助銷售還是反銷售?基於尊重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我們希望聽眾聽到故事,進而自己閱讀,然後決定是否要擁有這本書,由此建立「與書交往」的不同階段。除此之外,有的推廣者堅持不將內頁放上大螢幕,因為尺寸大小的變化影響了畫面的構造與張力。拿在手上讀的書與投放在布幕上的光就視覺來說是兩回事,一旦失去適合的視覺再現,嚴格來說就是欺騙,也許你會說「不要這麼計較」,但生活裡的諸多不計較,會間接養成五感粗糙的讀者,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從畫冊上看畫也是這樣,雖然旁邊標示著尺寸,但我們必須自行想像,試問有多少人能夠明確的用雙手比出25吋長和33吋寬?你可能熟知10F的畫布,但無法想像100F,所以好幾次我在展場被畫驚嚇到,原來實際的它,這麼大!或是這麼小!後來我拍照時盡量以畫作旁邊的觀眾當比例尺,反正名畫網路上都能查到,有參考體的才能成為自己的記憶。遇見馬諦斯的名作《蝸牛》就是這樣的經驗。

展示於倫敦泰德美術館的《蝸牛》。(攝影 / 賴嘉綾)


以往在繪本中看到這幅作品好幾次,鮮麗的色塊,看書時並沒有特別感受,直到喜歡蝸牛這小動物後,才赫然發現這幅畫作的名稱是《蝸牛》。之前有機會在泰德美術館看到這幅畫時,驚覺「哇!原來這麼大!」這是給像我這樣無知者的幽默禮物。

有本這隻蝸牛心臟在右邊The Snail with the Right Heart: A True Story)著筆於蝸牛殼的螺旋是左旋還是右旋?那麼,在馬諦斯這幅像是以很多張巨型便利貼所組成的《蝸牛》,是左旋殼還是右旋殼呢?這幅畫創作於1953年,當時馬諦斯已經84歲,他在二戰後因為體力因素改用剪刀做畫,他要助手們為他畫各種顏色的色紙,他再剪出各式獨立的花樣,如海草、如美人魚、如鳥,這使得拿不動畫筆的他開心起來,稱使用剪刀的創作為第二人生。而半世紀後,拼貼也成為許多繪本作家的重要技法。

這隻蝸牛心臟在右邊

這隻蝸牛心臟在右邊

《蝸牛》是馬諦斯生前最後幾幅完整作品,這幅畫到底有多大?286.4 × 287 cm。如果這樣說還沒有什麼感覺,就用身高想像一下,我們將雙手平舉約是自己的身高,如果身高170公分,那這幅畫還要往上向右再延伸一公尺多一點,對人類的眼睛來說如果有這樣的蝸牛,是不是很強大?張開口就可以吞進一個小孩。許多研究都對這畫作的尺寸表示高度興趣,馬諦斯不像梵谷愛寫信、總是透露了許多繪畫的想法,似乎沒有歷史證明這幅畫之前的藝術家到底怎麼想的。泰德美術館官網上有當時助理的描述:馬諦斯要求助理們將色紙在牆上移動,直到他想要的位置,每一張色紙的大小、角度、重疊的部分都經過完整紀錄,取下之後隨即送往巴黎,請裱畫的人以背膠固定在帆布上。

這幅畫作若是命名為「無題」(Untitle)或「構成」(Composition)或「元素」(Elements)的話,那後來的命運便完全不同了,而馬諦斯身為野獸派的代表人物,看看抽象派的發展,在晚年用技法和觀念決定了這幅畫的身分:《蝸牛》不是抽象畫,即使沒有眼睛也不知道有幾對觸角,觀者自會組合出接近蝸牛的想像。回到現實,蝸牛可能在人類不小心的步伐下就被踢得老遠,即使大安森林公園裡一些大蝸牛也大約是小孩的拳頭大小。為什麼藝術家要做這麼大的畫呢?

後來有一位專注於學齡前幼兒美育的教育者 Jo Saxton 做了《蝸牛出發了》Snail Trail )這本薄薄的繪本,用一隻蝸牛向小讀者們介紹幾幅名畫。這隻蝸牛身體是藍色的,牠身上的殼有黑色和彩虹色等不同色塊,牠想要一幅自己的肖像,於是觀看了好幾幅畫,要找出一幅最像自己的;只要牠走過的地方就有一條銀色的痕跡,小蝸牛一直期待有人將牠傳神表達,創作者用這樣的方式引導讀者看畫。看過了達利的畫,小蝸牛說牠不是生活在沙漠裡;看了波洛克的,牠說自己的身體是色塊而不是潑灑的線條;看了畢卡索的畫,牠嫌太藍了;羅斯科(Mark Rothko)的顏色邊際模糊,一點也不像。最後,牠非常滿意馬諦斯的畫,因為只有馬諦斯將牠的顏色與神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蝸牛出發了:帶你去找一幅現代名畫 (電子書)

蝸牛出發了:帶你去找一幅現代名畫 (電子書)

蝸牛在馬諦斯的作品中找到自己。(圖/《蝸牛出發了》內頁)


Animals: Discover Great Art And Create Your Own! 將這幅《蝸牛》應用到幼兒美育計畫。馬諦斯不只用剪刀,還用手撕紙,藝術家選擇顏色、擺放的位置、彼此相關的視覺、哪一張要多大多小,都是謎一般的組合。藝術家對比例與色彩的經驗形成他們特殊的眼。對於這樣貌似簡單卻充滿謎樣的作品,我們來看看野獸派大師如何返璞歸真?

歐陸1939年進入戰爭,許多法國的藝術家和思想家紛紛前往其他國家避戰,出生於1869年的馬諦斯這時已經70歲了,他選擇留在南法的尼斯。1940年,他的胃癌讓他到鬼門關走了一圈,術後奇蹟式復原。1943年一場大空襲之後,他決定搬到旺斯(Vence),礙於行動力,較不費體力的剪紙成為他創作的主力。他讓助手們將不透明水彩塗在白紙上,一張張色紙成為剪裁拼貼的素材,每個色系都有深淺不同的紙可取用。他先用剪刀剪出他想要的樣子,成為模板(Stencils),再複製出許多不同顏色的紙片,他將這種剪貼技法稱為「Painting with Scissor」——以剪刀作畫,他的圖樣乍看也像裁縫師傅的服裝打版紙樣。整整兩年他都沉浸在這樣的創作,1947年時,他先出版了限量的藝術書《爵士樂》Jazz,裡面有20幅拼貼作品。

Animals: Discover Great Art and Create Your Own!

Animals: Discover Great Art and Create Your Own!

Henri Matisse Jazz

Henri Matisse Jazz

接下來,他為了曾經照顧他的護士女孩,設計建造了玫瑰經教堂(Chapelle du Rosaire),彩繪玻璃上的圖案就如同他的剪紙創作再現。《色彩之王馬諦斯》Matisse, King of Colour)便是敘述他與女孩莫妮卡(Monique)的情誼,這位在馬諦斯最虛弱的時候照護他的護士,後來成為Vence一處小教堂的修女,她們經濟拮据,連一瓶水都不能接受外人贈與,馬諦斯決定建一座教堂送給她們。遵從教義,只能是黑白的教堂,但最終,馬諦斯設計了17片直立彩繪玻璃,採用黃、藍、綠引入自然光。教堂完工於1951年,直到現在還是南法著名的觀光景點。

色彩之王馬諦斯:亨利.馬諦斯的故事

色彩之王馬諦斯:亨利.馬諦斯的故事

(圖/《色彩之王馬諦斯》內頁)


教堂內部的彩繪玻璃利用黃、藍、綠引入自然光。(圖片來源 / Musée Matisse官網 


除了原先已經頗有地位的畫與雕塑,馬諦斯晚年在書籍創作、建築都留下重要作品。1952年的「Blue Nude 系列」與1953年的《蝸牛》,彷彿又回到他剛剛開始藝術創作的分色概念,但經過將近六十年後,他用色紙呈現了單純的分色,甚至放下剪刀,以徒手撕紙的方式創作了《蝸牛》。這幅巨大作品傳遞了充滿密碼的多元訊息:互補色的應用、致敬蝸牛、簡化的意象、開創拼貼的藝術地位、應用了裝置藝術的概念。

它吸引了大人和小孩的目光,我站在《蝸牛》面前,感受人類在藝術、自然、甚至面對蝸牛都矮了一截的渺小。不知道馬諦斯當時想的是什麼?!

This is 馬諦斯

This is 馬諦斯

馬諦斯的剪刀

馬諦斯的剪刀

 

 延伸書單 



作者簡介

作家、繪本評論人。「在地合作社The PlayGrounD」工作室負責人。因為陪伴孩子閱讀,而與繪本結緣,從繪本中學到各種知識,也呼應生活經歷到各種繪本裡。她將手中的繪本變成百科,致力推廣繪本閱讀,籌組讀書會、撰寫專欄、策劃展覽與講座、聯繫國際交流、推動國內繪本創作者接軌國際,從事所有繪本相關活動。曾任金鼎獎、台北市圖好書大家讀、書展基金會書展大獎評審,亞洲Scholastic Picture Book Award主審。2017年由Scholastic Asia贈予繪本大使榮譽。
著有《與圖畫書創作者有約》《動物們的讀書會: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童書遊歷:跨越時間與國界的繪本行旅》《是真的嗎?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2》《什麼這麼好笑?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3》《賴嘉綾的繪本報一報》《懂得欣賞,是件快樂的事!》《神奇的32頁:探訪世界繪本名家創作祕辛》等書,最新作品為《動物們的讀書會II: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4》。
部落格:Too Many PictureBooks
專欄:OKAPI閱讀生活誌「主題繪本控」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4博客來年度選書(二):勇敢回望歷史、看破真相,穿越黑暗才有晴天。

展望未來,你心頭有哪些害怕?如果你始終不安定,不彷透過這5本推薦書籍,帶你穿梭回到歷史盡頭、看盡社會與生命的黑暗。讓這些文字與圖像陪著你,鍥而不捨的閱讀和思考,就有可能迎來放晴的一天。

1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