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高中生讀什麼

【高中生讀什麼✈ 】在時間裡勇敢回望——賴鈺婷《親愛與星散》

  • 字級

 



撰文施彥如│有鹿文化副總編輯



七月的禮拜六,我坐在阿公的床邊讀賴鈺婷的書稿。七月午後的盛陽從窗戶照進來,我拉上窗簾,讓發燒的阿公好好午睡。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我正陪伴著他生命最後的七十二小時。

當時的我也並不知道,讀著鈺婷筆下描寫她失去雙親的那段經歷,對於如今回望這段經歷的我,是如何被承接住。

所以後來我讀到,鈺婷面對肝硬化末期的父親的醫療抉擇時,會如此觸目驚心。她回想當年聽到加護病房醫師詢問,是否為生命跡象逐漸消失的病人施予急救?年輕的鈺婷與姊姊哭喊,「救!怎麼能不救!」但生命末途的人,急救無效了,鈺婷為父親換下病服,「當我拆開父親的紙尿布,不知在何時失禁的糞便,沿著他的胯間溢流而出。」生病瘦弱的父親,也因為積極的救治,而燒焦了胸口皮膚、斷裂幾根肋骨。後來的後來,鈺婷寫下懊悔,如果有再一次的機會,她不願父親承受無端的苦痛。

(日後讀到此段,我也同樣想著,如果當時我們將阿公急診就醫,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但那些選擇,那些如果,都沒有結果。

我們被時間之流往下推去。只有逝者留在原地。

賴鈺婷父母年輕時乘坐機車約會。(賴鈺婷/提供)賴鈺婷父母年輕時乘坐機車約會。(賴鈺婷/提供)

賴鈺婷幼時穿著喜愛的紅棉襖。(賴鈺婷/提供)賴鈺婷幼時穿著喜愛的紅棉襖。(賴鈺婷/提供)


時間讓留下的人得以回望,時間讓回望變得勇敢一些些。賴鈺婷在新書《親愛與星散》中,重新凝視生命中來去重要的人們,寫下在母親加護病房外,草草吃下的一盒便飯;全家出遊烏來,卻沒有如願搭乘纜車的遺憾;相片裡穿著紅棉襖甜笑的小女孩,不知道自己將會在二十多歲時陸續失去雙親……


時間繼續流竄,通往賴鈺婷雙親、她自己以及孩子們的血脈。賴鈺婷的孤女飄零之心,在當她終成為一對雙胞胎幼孩的母親後,長出了紮根的力量,她以「媽媽小時候」為發語詞,在睡前床邊,為兒子們講述家族的故事、屬於她的「老童年」(*注:此為賴鈺婷先前幾本著作之書名,下同);她帶著他們走進郊區山林,大手牽小手重新認識台灣每個「小地方」(*),目的地不再是必訪清單的打勾,但每個意外風景,都能成為「遠走的想像」(*)。


時間的拉長,也讓她回顧教職中學二十年來,曾經相遇過、特殊美麗的學生——這也是她寫作以來,第一次以學生為題材,「當他們早已離開校園,在各自的世界裡,長成大人模樣,我還記得他們當年少男少女,青春的樣子」,是賭徒阿爸的兒子、是十七歲的小媽媽、是第一次為患病早逝的學生送行……賴鈺婷寫下的並非評斷式的班級經營指南,她柔軟反思「不夠周全,不夠細膩,擺盪在亦師亦友邊界,為師不足,為友不足的自己」,以一個人與另一人的相處互動,真摯記錄下那段日子裡,靈魂與靈魂的靠近練習。


《親愛與星散》充滿各種遺憾、不捨與「我記得」,雖然「除了相伴一段。生命的課題,從來沒有人可以代為作答」,所謂父母、子女、師生一場,終歸是星散的,但因著敢於揭露、坦露著的心,誠實面對自己,或許也能靠近一點時間的刻痕,紀念那一期一會的相遇。

 

《親愛與星散》書影和內頁(林潘/攝影)《親愛與星散》書影&內頁(林潘/攝影)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