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時代在崩壞,只有美食是救贖──歐陽應霽《味道台北》

  • 字級


歐陽應霽-1
(攝影/陳昭旨)

歐陽應霽身上不帶錶、項鍊、戒指,他說,「我不喜歡身上有東西掛著,負擔的感覺。」但對吃食來說,他是不太在意負擔這件事,「雖然年紀大了,吃得少,也不愛吃得那麼甜,但你說油炸的東西,天婦羅、咕咾肉,我還是很愛。」他可以清晨五點起床,只為了台南市場一碗新鮮的牛肉湯,有時候,對食物的執念己超越好不好吃,而近乎一種宗教式的偏執了,好比在京都巷弄來回走了十趟,只為了一碗雜誌上看到的親子丼飯,「是吃到了,也不是多好吃,但我還是很開心。」

他很早就知道,食物不只是味蕾感受的問題,他的外公祖籍金門,印尼出生,上海念大學當律師,後又輾轉從日本落腳香港,跑了大半個東亞,養成了對吃食的講究品味,「我從小就愛吃,跟著外公到處吃。」外公帶他上西餐廳,他印象裡有道俄羅斯廚師做的魚凍,味道極腥,他食不下嚥,外公教他,如何以婉轉而不傷人的話術在餐桌上拒絕這道菜,而不能直接說:這道菜很難吃,我不喜歡。「我那時才五歲,就知道食物是一種應對,一種人與人交往的過程。」

味道台北
味道台北
五年前,他花了二年的時間,在香港出版《香港味道》便是以人情世故帶出香港的各種飲食文化,獨樹一格的飲食散文大受歡迎,今年在台灣出版的《味道台北》則是從飲食指南出發,並融入他的散文特色,「台北這邊的食物沒有斷層,中國有文化革命,香港則是沒有農業,台灣很多老店,雖然味道或許不一樣了,人也不一樣了,但至少精神是一致的,而且東西好吃又便宜。」他的攝影助理,甚至因為一碗便宜的金峰滷肉飯而認真考慮移民台灣。

「食物通常就是反應這個社會,有多扭曲的社會就會有多扭曲的食物。」他舉中國黑心食品為例,為了追求經濟利潤,什麼事都幹得出來,「甚至做黑心食物的人覺得自己是為了要生活賺錢,這樣沒有錯。」這其實是一個矛盾:追求財富的社會造成扭曲的人造食物,但富有的社會通常才會發展出精緻的飲食,「像中國富有了,所以會做像《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節目,但同時也有人在說『舌尖上的毒』這樣的議題。」

食物也是進入一個文化的重要入口,他說起前幾日在寧夏夜市看到一群人吃「螺肉蒜」的場景,「這是一個酒家菜,流行在北投一帶,熱炒攤的那桌人,每個人都有個陪酒小姐,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我一輩子沒經歷過這樣的文化,覺得很有意思,忍不住一直偷看,可是小姐們穿得好少,又很不好意思。」最後,他叫了一盤一樣的菜,邊吃邊想像那個酒家歡樂的飲食氣氛。

他吃美食、談美食,卻不太看美食節目。「看那些穿得少少的辣妹做菜,亂做一通,根本浪費食材,而且穿得這麼少下廚,會被油燙到吧!」說的是食物結果卻叉題到剛結束的倫敦奧運,「中國有個選手的父母住在偏遠鄉下,縣城的官員接他們到城市裡看兒子的比賽,結果兒子落敗了,觀眾一哄而散,沒人理這對老父母,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鄉下……」一如童年吃魚凍的經驗,歐陽應霽始終關注的仍是各種狀況下人的處境。

「幾年前,我拿我出的飲食書給一個經營餐館的長輩,他很開心,說你拍的人都是笑的。事實上,我沒有特別想去拍笑的人,而是原來人們面對食物的時候,大多是開心的。」這幾年,台灣上下吹起一股美食風,綜藝節目談美食,通告藝人當美食入口時,表情宛若性高潮;國外媒體票選某家小籠包是全球十大必吃美食,小島上的我們,好像集體被喚起看紅葉少棒的激動情緒:台灣人終於露臉了!

食物寄託了我們各種破敗的缺憾,「我們面對食物好的那一面時,很多時候是反映這個社會腐敗、崩劣的一面,這十多年來,各種食物的書寫成為全球大宗關注的主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生活很不開心,因為不開心,所以需要食物排遣不如意。」

曾有年輕人問歐陽應霽人生目標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在等吃下一餐。」他在序言也提到,某日醒來,突然想到:「有一些東西現在不吃,恐怕這一輩子不會,不能,不敢再吃了,就是從那個早上開始,我決定要吃到底,吃下地獄吃上天堂吃回人間。」他吃得如此入世,也如此棄世。


〔歐陽應霽作品〕

天生是飯人
天生是飯人
 
香港味道1:酒樓茶肆精華極品
香港味道1:酒樓茶肆精華極品
 
香港味道2:街頭巷尾民間滋味
香港味道2:街頭巷尾民間滋味
粒粒皆興奮
粒粒皆興奮
神之水果
神之水果
 
我不是壞蛋
我不是壞蛋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第43屆金鼎獎得主專訪精選

    第43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公布了!請看OKAPI精選專文深入認識得獎人:特別貢獻獎:幸佳慧女士,文學圖書獎: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張貴興《野豬渡河》,非文學圖書獎:柯金源《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2801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第43屆金鼎獎得主專訪精選

第43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公布了!請看OKAPI精選專文深入認識得獎人:特別貢獻獎:幸佳慧女士,文學圖書獎: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張貴興《野豬渡河》,非文學圖書獎:柯金源《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28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