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離奇的「身分盜竊」案,兇手竟是最親愛的家人──2020愛倫坡獎「犯罪實錄」得主《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因為缺乏破產的法律知識,會搞得家破人亡、沒有工作呀。隨便更動戶籍或居民卡的資料,馬上就會被討債公司的人知道行蹤,所以只能讓小孩假就學,得偷偷摸摸的過日子。據說這些『棄民』人數多達二、三十萬,完全沒有人管。」

本間心想,簡直是活著的幽靈。一群漂浮在財富河流裡的棄民。
──宮部美幸,《火車》(1992)

去年底我在老家得知數位身分證(New eID)開辦的消息,沒有細想便去拍了照登記,未料不久後便因資安爭議的民間反彈而臨時中止。主要癥結點在於,晶片卡儲存的個人資料與生物特徵,很高機率會在駭客攻擊下無所遁形(如銓敘部59萬筆公務人員個資流出事件),另一方面也有國家管理下的隱私權問題。

在這個犯罪手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時代,即便是紙本個資也常有被盜用的新聞。今年二月便有報導:歹徒盜走身分證,並找到長相神似受害者莊男的共犯補辦了一張健保卡,便可持有雙證件將莊男的郵局、銀行帳戶重新變更資料,領走五百多萬元存款,也引發後續受害者與銀行間索賠的官司。

根據最近的統計,每19分鐘,美國就會發生一起新的身分盜用事件。每年至少有1000-1600萬人被盜用身分,動機基本上都是為了錢,甚至讓學者嘲諷感恩節變成一個有點尷尬的節日──因為「身分竊賊」有超過30%是家庭成員。身分盜用犯罪讓國家與人民付出龐大的成本:2006年,包含受害者的財產,共造成490億美元的鉅額損失,而這個數字在這十年間有增無減;在時間成本上,如到金融機構重辦證件等瑣事,受害者平均得花600小時去取回他們的身分。

古典推理小說中盛行的「無頭屍體」這種身分交換詭計,在20世紀後以「身分盜竊」(Identity Theft)的嶄新型態改頭換面,結合科技發展,再度登上小說/影視舞台。尤其長年沒有身分證制度的日本更容易發生,東野圭吾與宮部美幸皆曾以此主題交出相關代表作,曾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宮部,以深厚法學功底與犀利社會觀察,在平成初期便揭露身分盜竊背後巨大陰影的《火車》,在往後的《週刊文春》百大推理榜單高居第五名、「社會派」作品第一名。

而美國犯罪大師傑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也曾經歷因資料外洩,向信用卡公司申訴卻屢遭質疑,轉而寫下「林肯.萊姆系列」傑作《破窗》(2008),敘述神祕企業藉由販賣個人情資牟利、甚至進行殺人遊戲;而志駕晃《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2017)則結合了「科技驚悚」,揭開過度依賴手機的現代人輕易遭有心人士毀滅人生之恐怖(連續兩集都改編為電影,並入圍「推理小說真厲害!」大獎)。在19世紀推理小說誕生、本格推理逐漸陷入窠臼後,「身分盜竊」的主題為這個類型文學注入了強而有力的生命力。

火車(經典書衣版)

火車(經典書衣版)

破窗

破窗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II:被囚禁的殺人魔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II:被囚禁的殺人魔


了解這些類型創作史後,我們接著打開這一本《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腦海中逐漸湧現美國中西部的鄉村家庭、和樂的農忙生活……一張張黑白照片的臉孔,卻逐漸變奏為陰森的民間傳說;耳內更不由自主響起Netflix紀錄片《未解之謎》詭譎的主旋律。「AIR MAIL」評論這是一部由貪婪、恐懼、背叛和自我回顧所構築的《黑鏡》影集,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書中一切情節都是真的!本作在「犯罪小說界的奧斯卡」愛倫坡獎上擊敗了調查記者莫琳.卡拉漢執筆的《掠殺》,在2020年「最佳犯罪實錄」類獲獎。對本書作者艾克絲頓.貝茲-漢彌爾頓(Axton Betz-Hamilton,也是書中主人翁)來說,或許是這場漫長悲劇最欣慰的回饋。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一個關於背叛、家庭祕辛與身分盜竊的未解之謎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一個關於背叛、家庭祕辛與身分盜竊的未解之謎

父親約翰經營農場與牧場,母親帕姆則是自行開業的財務會計師,本應無憂無慮的艾克絲頓卻比一般人更早結束她快樂的童年。11歲那年,她家的信件、帳單、訂閱的雜誌開始無故失蹤。她母親說,這是所謂的身分盜竊事件,有人盯上了他們家。雖然他們一一列出可能嫌疑犯(從鄰居到親戚),卻都找不到證據。父母決定採取與世隔絕的因應之道,與外人接觸愈少愈好,不要被發現這個醜聞,以免更多賊人進一步拿被盜用的資料來做文章。艾克絲頓回憶,進入青春期本應走出家門、拓展交友圈,但她卻被恐懼深深束縛,表面上一家人「一切都很好」,但整個家、每個人已漸漸崩壞……

無形的壓迫感無所不在的對漢彌爾頓一家造成破壞,「他」使用母親簽字的非法支票讓警察找上門來、竊取電費讓房子斷電,父親是傳統農稼硬漢,灌輸女兒要保護家園的觀念。他們拉上窗簾緊閉門扉孤立於小鎮、艾克絲頓在學校也形單影隻,無法相信任何人,導致遭受霸凌。她青春期最受到父母稱讚的行為,是揮舞著菜刀大吼嚇跑一名靠近家門的水電工。艾克絲頓說自己糟糕到了極點,壓力讓她罹患恐慌症,直到考上大學離家才平復。

然而,身分強盜的魔爪沒有放過她。她在19歲收到厚厚的報告書,那是以她名義刷爆各家銀行信用卡,以及高利貸的討債文件──第一張信用卡是1993年辦的,當時艾克絲頓只有11歲,那是她爸媽身分遭竊的第一年。她報警並向銀行解釋,這些金融機構難道相信她那麼小就開始刷卡消費?然而窗口告訴她,這張卡片曾經在刷爆前繳過兩次卡費,因此無法接受她的說詞。對一個還沒出社會的學生來說,信用破產意味著她「以後什麼都買不起了,無論是車子或房子」,還就此背負與自己無關的龐大債務,和瘋狂的討債騷擾。

值得敬佩的是,艾克絲頓並未就此放棄人生,她遇見真愛、持續認真念書,進入研究所後以身分盜竊為研究主題,最後取得博士學位與大學教授職位,更成為美國知名的身分盜竊專家。而真正的故事,卻在她功成名就、修復信用過程中的31歲生日之後展開──母親帕姆因癌症去世,由她精心打造的紙牌屋終於解體,揭露出驚人真相:20多年來所有漢彌爾頓家的財務困境、羞窘與恐懼,全都是掌管家中經濟大權的帕姆一手造成。這到底是什麼不可思議的完全犯罪?

\\艾克絲頓上節目談新書//

這並非全無徵兆,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問題與祕密。童年的艾克絲頓曾親眼見到母親毫不節制地購物,而她的會計專業,讓家裡收支看似正常,成了「監守自盜」的最佳案例。統計下來,母親無所不偷,包含稅金、電費、女兒的學雜費與生活費,累積超過50萬美元。帕姆在家裡、床底藏著大量未拆封的鞋子與首飾,卻讓唯一的女兒童年挨餓到肚子痛、付不出學費。

是一個什麼樣的母親,犯人偽裝成受害人,說了長達20多的謊言?這成了如今艾克絲頓案舉世聞名後各方探討的重點。

美國身分盜竊資源中心在2006年預言,針對兒童的身分盜竊會在未來持續增加。一方面是兒童的信用紀錄「乾淨又方便」,另外在信用卡申請時通常不會仔細比對申請人的出生日期與社會安全號碼,讓竊賊有機可趁。更糟的是,這類犯罪「低風險,高報酬」,很難調查與起訴。因為詐騙金錢的方式有時候會跨越法律管轄範圍(帕姆掏空家中財務就是一例),竊賊知道就算被逮,懲罰也不大,這讓他們更肆無忌憚地對兒童下手,父母便是最常見的犯罪者。老人也常是身分盜竊的受害者,加害者有高達60%是其親屬。老人往往害怕失去照護者、不願破壞家庭和諧,讓許多事件永遠不會浮上檯面,是相當悲哀的。

2005年,有一位母親在兒子於伊拉克戰爭服役期間,使用兒子的身分支付各種費用,甚至借錢上網賭博。除了父母,有機會拿到兒童個資的學校雇員,或衛生保健工作者也是一部分的罪犯來源。在艾克絲頓的碩士論文「The Experiences of Child Identity Theft Victims」個案採訪中,6位幼年曾受害的受訪者裡,就有2人是被父母竊取身分。

這些受害者的經歷與艾克絲頓相當雷同:缺乏家人的支持、執法部門無法提供協助、以及最關鍵的「親子關係不睦」。身分盜竊資源中心指出,家人的支持對於受害者的信用重建過程至關重要,如果家人淡漠以對,受害者的負面情緒影響將更重,帕姆在女兒哭訴時大事化小即是如此,不重視其感受,甚至否定女兒的碩士研究。6位受訪者中也有5位表示,家人並不鼓勵他們的奮鬥,思嘉莉的大家庭成員就事不關己地叫她「放著就好,不用理會啦」。

執法部門對身分盜竊的無能為力與沉默態度也大同小異,艾克絲頓第一次報案時,警察只做了備案,連筆錄都懶得做。受害者安妮則說,報案過了半年,都還收不到警方任何調查聯絡。這種案件很難像一般竊盜案那樣鎖定嫌犯,另一個麻煩點在於,警方對於受害人的報案多少心存懷疑,全國保險公司首席隱私官赫拉特的解釋是,「身分盜竊是唯一一種,受害者在證明自己完全無罪之前就會被推定有罪的犯罪」。

最後,身分盜竊屬於一種「機會犯罪」,往往建立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的特殊連結。2位受訪者與盜用他們身分的母親關係不好,艾莉的母親與帕姆很相似,敷衍逃避女兒針對受害的自救討論,重視自己的慾望更大於母性。艾莉母親甚至還偷了其他兄弟與祖母的身分,造成全家幾乎破產,付出的代價只是坐牢一個月。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最精彩的是,作者對於母親人格的挖掘與推理調查。她從母親去世後留下的社群軟體發現,帕姆以謊言構築的多重生活,以不同身分周旋在各個交友圈。顯然,帕姆可能患有「強迫購物症」的精神疾患;而她於不同場合自在切換人格,又很像是「解離性身分障礙症」,家人與朋友眼中的她根本是截然不同的性格。

母親的童年也是一個巨大謎團,似乎繼承了外婆許多強迫症與失貞的行為模式,帕姆在12歲便誘惑約翰發生關係,婚後也有祕密外遇,這些都可以套用在童年性侵受害者逃離痛苦所發展出的特徵。

作者從細微的回憶發現到不少母親對家人缺乏關心的線索。她認為帕姆更有可能是精神病態(Psychopathy):毫無內疚感、行事魯莽、自私、過度自戀。她很可能沒有愛人的能力,而是喜愛以操控他人為樂。這也能夠解釋在這場完全犯罪裡許多她不合常理的行事。艾克絲頓為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下了結論,精神病態習以打壓孩子的自尊,若孩子闖出成就,他們卻搶先邀功。就在作者舉起兒童身分竊盜研究國家獎狀的家庭合照中(下圖),帕姆那燦爛的笑容──她正是逼迫女兒不得不開啟這門研究的幕後黑手。

艾克絲頓(中)以「身分竊盜」研究獲獎,父母親開心與她合照。(圖/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內頁,提供 / Laura Sprague)


艾克絲頓對母親竊取款項的調查仍在進行,還有很多帳目不明,或許有隱藏的祕密帳戶或埋藏處。她坦承,如果母親還在世,她會依法提告。《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出版後,她得到大量關注以及幾個願意「挺身而出」的情報來源,因此獲取了更多解鎖帕姆人生的密碼,未來可能會發表續集,便讓我們拭目以待這未解之謎的水落石出。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一個關於背叛、家庭祕辛與身分盜竊的未解之謎 (電子書)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一個關於背叛、家庭祕辛與身分盜竊的未解之謎 (電子書)


作者簡介

百萬書評部落客,日韓劇、電影與足球專欄作家,本業為製作超過百本本土推理、奇幻、愛情等類型小說的出版業編輯,並成功售出相關電影、電視劇、遊戲之IP版權。興趣是日本文化的深度觀察。

 延伸閱讀 

竊資達人 DVD(Identity Thief)

竊資達人 DVD(Identity Thief)

天才雷普利 (藍光BD)(The Talented Mr. Ripley BD)

天才雷普利 (藍光BD)(The Talented Mr. Ripley BD)

數位公民素養課:線上交友、色情陷阱、保護個資,從孩子到大人必備的網民生活須知

數位公民素養課:線上交友、色情陷阱、保護個資,從孩子到大人必備的網民生活須知

個資保護2.0(2版)

個資保護2.0(2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掌握另一種語言,就是擁有第二個靈魂。」包含那些失落、邊緣的語詞嗎?

    百年前的《牛津英語詞典》,博學高雅的編纂師小心翼翼避開可能被女人、印度、下層社會所汙染的字詞,與其說掌握正確語言就掌握了權力,不如說,掌握了權力,就掌握了正確語言。在語言的場域裡,角色們相遇的地理/時空位置,主宰了他們彼此所要面臨的不同問題,你掌握的語言有幾種,你真的「掌握」了語言嗎?

    3372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掌握另一種語言,就是擁有第二個靈魂。」包含那些失落、邊緣的語詞嗎?

百年前的《牛津英語詞典》,博學高雅的編纂師小心翼翼避開可能被女人、印度、下層社會所汙染的字詞,與其說掌握正確語言就掌握了權力,不如說,掌握了權力,就掌握了正確語言。在語言的場域裡,角色們相遇的地理/時空位置,主宰了他們彼此所要面臨的不同問題,你掌握的語言有幾種,你真的「掌握」了語言嗎?

337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