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青春漾觀點

【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楊佳嫻:我要捕捉的正是這不經過理智、潮水一樣淹上來的燙辣。

  • 字級



編輯室報告│星空燦爛,像無數燃燒的小宇宙,創作的能量正在爆發。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為什麼要寫?要怎麼繼續?本企畫邀請六位深受年輕讀者歡迎、高中校園文學獎評審經驗豐富的作家,擔任三大文類導師,請他們回溯養成、相談創作之路。看青春與創作怎麼碰撞、怎麼摩擦?原來現在厲害的大人們,在創作的最起步也曾經猶豫徬徨。老師們又想給年輕創作者什麼建言?請看我們的訪問──── 





回溯養成:意識到「為自己寫」,這才真正開啟了創作之路


Q.還記得你的第一次發表的作品嗎?那次的發表對你人生的影響是什麼

楊佳嫻:第一次發表作品應該是小學了,可能是《國語日報》之類的兒童報刊。我完全忘了是什麼作品,但我記得教務處好幾次廣播叫我去,都是報社寄來五十元、一百元的稿費,應該是郵政匯票。
當時作品還登在《民生報》辦的《兒童天地》週刊,還有《臺灣時報》的兒童版。
不過,第一次以對自己來說真正意義的「創作」登出來,應該是到了十四歲的時候,刊登在高雄的救國團刊物《高青文粹》上。所謂「創作」,指的是明白意識到「為自己寫」、而且是自發寫下的東西,而不是作文課上的優良成品或兒童版面的主題徵文。這才真正開啟了創作之路。


Q.成長背景曾帶你創作養份嗎?你是怎麼使用(或遺棄)這個部份?

金烏

金烏

小火山群

小火山群

楊佳嫻:十七歲時得到全國學生文學獎,寫的就是高中等公車上學的那條路,高雄的民權路,種滿了台灣欒樹。我對於環境敏感,總是官能全開,花草樹木,風絲雨片,建築或街廓,人群,氣味,光線,色彩,能記得很多細節。這種敏感對於寫作具有極大好處。我在《小火山群》裡大量帶入了這些成長過程的細節。另外,一些詩集中也出現過新竹(出生地)、高雄的場景。
我想,成長於南方的烈日底下(過年穿短袖吃刨冰),也許風土真有些影響。那種乾燥高溫的風,旋轉如唱盤的金色太陽,或許形塑了我性格中高熱的底蘊,詩集《金烏》的命名與封面意象都很能表現出這種氣質。美麗典雅繁複之下埋藏著滾燙的硬底,以前陳建華教授提到我的作品可與中國古典文學「為情而死」的傳統聯繫,「為情而死」不是縹緲脆弱,其實是一往無前的剛烈。


Q.曾讀過哪些顛覆你對新詩想像的作品?

楊佳嫻:這當然得推薦唐捐詩集《無血的大戮》《金臂勾》《蚱哭蜢笑王子面》三部。唐捐出入於古典與今典,融合聖人語言、詩人語言、乩童身姿與屁孩口吻,寫起詩來天河撩亂,樓梯隨處搭著就可以爬到異世界。他的詩以非詩的語言來寫,挑戰並拓展了詩意的邊界,嘻笑怒罵中包含了對於現實的強烈批判,但那種批判不是雞湯式的批判、不是隨處可抓一大把的政治正確寫作,而是魯迅式的,不怒反笑,不哭反笑,然而笑像眼淚似的流了一臉的深沉憤怒。


Q.作品遭受批評、負面回應時,如何調適心態並堅持下去?後來做了哪些調整?

楊佳嫻:我寫詩注重聲音,一邊寫一邊唸,反覆斟酌聲響如何安排。這是因為學生時代參加文學獎,曾被余光中批評(笑),對聲音不講究。我讀了評審紀錄,他說的很有道理,我當時寫詩注重意象錘鍊,只知道在想像力上標新立異,卻尚未能領略聲響的奧妙,不知道如何以聲響來做為情感的容器。從此之後痛改前非XD
各種批評意見我想都可以做為參考,不過,寫作者也需要清楚自己的偏向、能力以及想法,才可能真正從批評中吸取有用的東西。

 

精進技藝:廣泛的閱讀仍然是最重要的事情


Q.你覺得好的新詩最必要的條件是什麼?

楊佳嫻:新異的意象能衝擊僵固的想像力,婉妙的聲響傳達情思如何曲折。不過,有時候如果就是具備一種特殊的、衝決網羅的、無比誠實的想法,寫下來就足夠。羅智成說的,最美好的思想就是最美好的修辭。

Q.你認為創作是可以學習的嗎?你平常是怎麼精進自己的創作?

楊佳嫻:需要天分,更需要學習的累積。廣泛的閱讀仍然是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我認為應該有意識地閱讀與自己的偏好、傾向離得比較遠的類型,可以拓寬眼界,也避免品味上太過單一。

怎麼精進自己的創作──這我無法清楚回答出方法或步驟,只能說這樣的事情可能無時無刻都在進行吧,生活與閱讀的一切都可能是有益於寫作的。

另外,我滿依賴修改,修改有時候是打磨,使之圓潤合襯,修改也可能是裁割,鑿裂,削尖,使之崎嶇,困難,銳利。任何稿子我寫完總要放一放,回頭再看,不斷做細部調整。今日聽到「雕琢」二字,多半負面,然而就其本質來說實是創作的基礎工夫;它是為了更突出藝術效果,而非濫用藻飾。當然,調整不一定就能讓作品變得更好,有時候就限於那個時候的敏銳程度與眼光,最多就只能做到某個地步。調整再三,報刊出刊以後重讀,仍感覺後悔,這樣的經驗我也有的。

 

Q.平時如何蒐集素材當作創作時的靈感?創作者眾多,如何避免與他人太過雷同的思考方式?

楊佳嫻:我不屬於有意識蒐集素材的創作者。比如說我並沒有隨身的記事本或者大量累積相關影像作為證據。也許我太信賴記憶的機制,如果是一個敏感的寫作者,平日萬事萬物萬象就會不斷像海浪般湧進來了,如同波赫士筆下那個博聞強記的富內斯一樣。寫作時某些可能相聯繫的記憶,比如畫面,氣息,溫度,就會煙影一般地浮現出來,那就可能成為作品的出發點。

張愛玲《小團圓》靠近結尾處,有一小節描寫驚心動魄:九莉與之雍分手,平日不大想起,可是就如科幻小說裡描寫牛馬變為人必須經歷的痛苦之浴:「有時候也正是在洗澡,也許是泡在熱水裡的聯想,浴缸裡又沒有書看,腦子裡又不在想什麼,所以乘虛而入。這時候也都不想起之雍的名字,只認識那感覺,五中如沸,混身火燒火辣燙傷了一樣,潮水一樣的淹上來,總要淹個兩三次才退。」也許對我來說,我要捕捉的正是這不經過理智、潮水一樣淹上來的燙辣


 
致創作新鮮人:新人與非新人,關係並非只有順服與挑戰兩種


Q.新詩創作需要新人的理由?

楊佳嫻:「新人」,應當是不限年紀的,以其是否在該領域初露,且竟然「雛鳳清於老鳳聲」來決定。雖然一般情況下,我們仍傾向把新人也界定為年輕人。
隨著年歲推移與文化需求的變化,新人本來就會不斷浮現;他們往往融合了學徒與挑戰者的身分。我自己也曾經是新人,我很了解這種曖昧性。作為學徒,新人是典範深化與傳承的明證,然而,總有新人不甘只是個完美的學徒,它會從學習中練功,以各種方式提出挑戰,最終當然有可能擠壓到原先佔據場域高位者的權威,建立不同的典範。
新人上場,戰鬥性高的,往往急於打倒前人,無論是五四時代的新文化運動或今日的文壇各種論戰,都可以看到類似的修辭與策略,二分式的,價值連結十分簡單,老=舊=腐=應當退讓。看似魯莽,有時真能掀起旋風,徹底改變價值取向,重造潮流與權威。新人如果全部毫無戰鬥性,只是學徒,那未免無聊,而且其實也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事。但是,新人與非新人,關係並非只有順服與挑戰兩種。我們還知道許多能在不同世代之間共享駱以軍所謂「神秘的嗡嗡共振之聲」的例子。
因此,作為已經不新的創作者,就像當年許多前輩也曾使我領受過的,應當盡力理解(但不能理解無須沮喪),有時並肩,有時退開。

 

Q.你參與過或評審過印象最深的高中校園文學獎是?為什麼?

楊佳嫻:當然是我們高雄的馭墨文學獎啊。這是個高雄地區的高中聯合文學獎,雄中雄女是固定班底,有時候會有附中、鳳中或道明一起,並且由「永遠的學長」林達陽來教導與陪伴每一屆的馭墨工作人員。擔任過幾次評審,深感工作團隊的團結與周到,評審陣容通常也找得很到位、整齊。
另外一個就是目前已經消逝的「全國學生文學獎」(雖云全國,其實也向能寫華文創作的台灣以外的學生開放)。很多台灣目前四十到六十歲的作家得過這個獎項。它的頒獎典禮通常在中央日報報社,非常盛大,主持人邀請知名作家擔任(我記得有一次是張曼娟老師),通知信信封以毛筆龍飛鳳舞寫就,得獎名單做得跟榜單差不多,沉甸甸一份,現場還印製小冊告訴你哪幾屆得過這個獎的作者現在成了知名作家,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讓年輕寫作者有個可以想像的未來。換言之,這個獎所展示的儀式性與提供的未來想像,讓寫作者感覺自身是有重量的,是可被期待的,這樣的心情與自我認識(即使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也還是頗能鼓舞寫作。

 

Q.你認為現在年輕的寫作者優勢是什麼?

楊佳嫻:社會更為多元,可吸收養分的領域更為寬廣,政治鬆綁,性別觀念更有彈性,許多過去不允許探看的世界、難以直接爽快書寫的話題,現在通通可以。


Q.評審過這麼多的作品,你認為現在年輕的寫作者最常犯的錯誤是什麼?

也許未必是「現在年輕的寫作者」才犯的,初學者不熟悉文學獎規則或文體的普通樣式,都可能會出現毛病。例如毫無理由的讓詩稿全部置中,錯字超多,斷句、空格與空行沒有認真考慮,濫用古典詞彙與成語連發,非得要用特殊詞彙或者外語當題目然後詩末加以註解直接讓整首詩的核心意旨暴雷等等。

 


如何定義新詩 ?楊佳嫻X凌性傑線上小對談


楊佳嫻:融合多樣化的語言與材料,以恰當的藝術手法,表現現代人內心與生活的皺褶。

凌性傑:我認為新詩的定義是──置身宇宙的某一處,擷取從靈魂深處傳來的回聲。


凌性傑:關於佳嫻新詩的定義,我的回應是:內心與生活的皺褶,用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詩人就是將遭遇賦予藝術的人。仔細撫摸那些微妙的皺褶,也許就是藝術化的起點。很喜歡某一原住民族的問候語,「我可以輕輕摸摸你的心嗎?」詩人可能就是喜歡摸摸萬物之心的人吧。所有美麗的摸心術,可能都是詩。

楊佳嫻:性傑的想法有一種「冥契」之感,好像人的內在隱約去呼應了宇宙,這呼應寫下來就是詩。


online writing workshops


 


 


新星點名



 
潛力新星推薦楊智傑、馬翊航、小令

推薦理由我想推薦楊智傑、馬翊航和小令。三位詩人的詩集我都寫過序,因此讀得也更仔細,完全知道他們的能耐。楊智傑的詩擅長創造意象,緊要處斷然一躍,能幽深,能奔放;小馬的詩纏綿悱惻,又具有黃金質地,人美詩美,夭矯閃爍;小令的詩也同樣具備強大的意象力,但是她創造的世界更灰,更死,就黏在生活底部。

\\新星點名專訪即將公開//


 

三文類X六導師X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

 



 

作者簡介

台灣高雄人。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台北詩歌節協同策展人。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金烏》,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小火山群》,最新作品為《貓修羅》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