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學校沒教的「圖像識讀」哪裡學?漫畫教父威爾.艾斯納教你懂看、懂畫、懂說

  • 字級


漫畫教父威爾.艾斯納教授說故事與連環畫技巧。(圖/《圖像說故事與視覺敘事》內頁)


多年前,我就想過:「做繪本」有沒有可能被教?因為涉及的面向太多元,又考量以「直覺」創作已足矣,是否有必要知道更多?又想,身為繪本作者,也做了幾本繪本,可曾以「理論」角度來審視自己作品?但創作是一場分分秒秒都在做抉擇的過程,視點、構圖、要不要這個、那個的、哪個好、哪個不好,其中每一個細瑣都得反覆推敲,這些決定仰賴的是「直覺」與經驗,而說到底,「直覺」也是來自作者至今對藝術和文學的素養積累。

像這種圖像識讀教戰書,到底看了有沒有用,也是我心裡的一大存疑,畢竟所謂的理論,也是創作的框架或枷鎖。不過先撇開「有沒有用」這件事,對於任何誠懇的創作者、這些真正的前輩,無論他們說什麽話,我都想看一看。就算內容「沒有用」,他們的行文風範還是值得感受的。等到今年,終於有漫畫界教父威爾.艾斯納(Will Eisner, 1917-2005)的教學書繁中版了——漫畫與連環畫藝術圖像說故事與視覺敘事

漫畫家、「圖像小說」開拓者Will Eisner。(圖/ wiki

漫畫與連環畫藝術

漫畫與連環畫藝術

圖像說故事與視覺敘事

圖像說故事與視覺敘事

據說這是第一部拆解漫畫元素,把漫畫視為一門藝術看待的書,威爾.艾斯納除了漫畫上的成就,也因為這系列教學書、與特別點出「圖像小說」一字,成為漫畫史上的奠基者,這套書就是他長達18年教授「連環畫藝術」之結晶。當初如果沒有那一票先驅者(書中介紹的經典美漫和各式表現風格),把漫畫往文學或「地下、實驗」拉近一大步、並在藝術形式和文字內容都大幅深化的漫畫作品,當今的漫畫也不會到演變成藝術的地步吧。

雖然《漫畫與連環畫藝術》是所謂「教漫畫」,可實際上比較是「賞析漫畫」。像我不畫漫畫,但是看著艾斯納舉的種種例子,其實都是很好的「圖像閱讀」教材,比如第一章他就舉了「手寫、繪字」配合內容的呈現效果(見下圖),也讓我更明白了《鼠族》堅持用手寫字的理由。而且,光是分析「景框」就足以自成一章節(有60多頁!),讓人見識各種可能性。這些元素能運用的範圍很廣,絕不只限於漫畫。

鼠族

鼠族

艾斯納解說「手寫、繪字」配合內容的效果。(圖/《漫畫與連環畫藝術》內頁)


紀實漫畫《鼠族》全書以手寫字呈現,更深刻了對納粹惡行的控訴。(圖/《鼠族》內頁)

與神的契約:百年冥誕紀念版

與神的契約:百年冥誕紀念版

除了圖像,艾斯納也提供相當多「說故事」經驗(不過你最好是直接從他的作品來感受,如早在1978年出版的《與神的契約》),和諸多說故事「教戰」也有雷同之處,他引用海明威的「最短」的故事〈童鞋待售,全新〉(全篇僅6個字: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示範了一則漫畫,並說這故事:

非常機智地強迫讀者去「書寫」這個故事。

如果故事可以擴展,同樣也可以濃縮。縮短故事的成功關鍵在於保存菁華。故事主軸或主要情節必須保留,附加的戲劇化枝節則刪減到極致。保留與刪減之間的空白,留待讀者挾帶自身經驗或反思推論介入。


艾斯納以海明威的「最短」小說〈童鞋待售,全新〉,示範故事的簡潔力道。


這「濃縮」的精神,在他的推崇者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的《漫畫原來要這樣看》也說得很清楚。麥克勞德先示範一篇有40-50個分格的漫畫,然後縮成一半篇幅,之後再縮、最終縮成4格,讓人切身體會「削減」之重要。也如卡爾維諾說的:我從事小說創作四十年,探索過不同的途徑,做過各種實驗,現在該是全面檢討的時刻了。就這樣說吧:我的作品大多傾向於削減「重量」。《給下一輪太平盛世備忘錄》)。

漫畫原來要這樣看【限量終極盒裝版】

漫畫原來要這樣看【限量終極盒裝版】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我也很喜歡艾斯納提到電影和漫畫之異同。電影人口應該遠遠大於看漫畫人數,原因就是看電影比漫畫輕鬆,你只要坐在那裡,連續的畫面、同時還有對白、配樂自動送上面前;可是看漫畫是需要腦力參與的,特別是無字漫畫,雖然讀者可以有自己的閱讀速度,可以在這裡停留久一點,或先翻到後面,可以有時間胡思亂想;但對於圖像閱讀經驗較少的人來說,看漫畫其實是吃力的。

對圖像閱讀經驗較少的人來說,看漫畫可能很吃力。(圖/《漫畫與連環畫藝術》內頁)


艾斯納也提到大量的電影觀看經驗、製作手法影響了漫畫,但若用電影的思路來畫漫畫是會失敗的,因為本質就是不一樣——看漫畫得自行填補空缺、解讀圖畫配置的含義。這也是後來史考特.麥克勞德把漫畫教學再進一步,或說把艾斯納的想法觀點,再延伸擴充成為《漫畫原來要這樣看》Understanding Comics:The Invisible Art),原文書名的「Invisible(看不見)」部分,就是圖和圖之間的跳躍過程,必需由讀者自行腦補;而靜止的、連續圖像的藝術,關鍵就在於「留白」之處。電影是一連串動態放送,沒有這些空白的。

艾斯納在《圖像說故事與視覺敘事》提到的幾位全圖像小說(silent graphic novel、silent novel)先驅,我們現在回看都是一件多麼瘋狂的事,像是Frans Masereel 以一百多幅木刻版畫構成的Passionate Journey以及Lynd WardOtto Nückel的「無字木刻小說」。漫畫可以「藝術」至如此,也為漫畫留下了一個無限寛廣的未來。

Passionate Journey: A Vision in Woodcuts

Passionate Journey: A Vision in Woodcuts

Gods’ Man: A Novel in Woodcuts

Lynd War的木刻小說Gods' Man

\Passionate Journey 內頁/


不過當然,這套教學書的寫作背景較早,現在想想,漫畫是否一定承載著「敘事」?或是傳統認知的故事?現在一切都更開放多元了,作品有無厘頭的、也有放棄故事情節的,但不變的是創作者們對「連續圖像」(非單一幅畫)的痴迷與挑戰。

我也不禁反思,美術教育常常局限於「寫實」、「把東西畫像」,大大忽略了「把東西畫不像」,也忽略了「連續圖像」這個更廣大好幾倍的世界,就算是漫畫課,大多也是偏重技術層面。退一步看漫畫大師的教學格局,從「故事」到「圖像說故事」、「視覺敘事」都談到了,可惜我以前讀過的美術系完全沒有這種課。想想看,「圖像」能夠像文字一樣「說故事」,就像你多學會了一種語言那樣,令人躍躍欲試。

漫畫與連環畫藝術 (電子書)

漫畫與連環畫藝術 (電子書)

圖像說故事與視覺敘事 (電子書)

圖像說故事與視覺敘事 (電子書)


作者簡介

本名不重要。出生於大馬。高中畢業後赴台灣迄今。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著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
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我現在是狗.老貓簡史》《幫我換藥》
繪本《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數冊;策劃、翻譯《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
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另也在博客來OKAPI寫繪本專欄文。
偶開成人創作課。獲國藝會視覺藝術、文學補助數次。目前苟生台北。

Fb/IG/website keyword:馬尼尼為 maniniwei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性侵潛在的本質是一場人格的殺戮,我們該如何面對?

我們該如何理解遭受性侵害者在身體與心靈上的傷痛?我們該如何談論性侵事件與相關議題?我們該如何避免憾事發生?

39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