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潘家欣/陶藝?逃逸?轉身也是一種人生的路線——評張卉君《逃逸路線》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拉坏的第一步是『定中心』,這是最基礎也最困難的一步。」

這段話,既是書中陶藝課的開門定錨,也是作者全書的定錨。

何謂人生的中心?作者張卉君曾擔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程達六年,走在動保議題的道路上,作為一名習於擔任「見縫插針」的議題倡議者,始終「為他人」發聲;然而,過於積極持續的付出,卻造成了自己身心的嚴重耗損,《逃逸路線》是一本為人生從頭「定中心」之書。作者從自己如何踏入陶藝工作室娓娓道來,學習拉坏、修坯、調配釉藥,一路寫到自己返家團聚炊粿中如何重新「發現」埔里的民藝陶碗之美,乃至於從環保議題工作者的觀點看陶藝創作的廢棄物問題,這條「逃逸」之路風景萬千。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陶作家」,張卉君抱持著初學者的眼光,拋下過往的頭銜與枷鎖,讓自己重新學習柔軟。


逃逸路線

逃逸路線

書名引述德勒茲的「逃逸」概念,當作者「去做陶」時,心裡浮現的同義詞即是「去出逃」:「那些因為過於熱切而灼傷的焦慮;那些不知所措、無法安放以致於轉身逃走的反射;那些需要打破秩序、跳脫框架,在廢墟的裂縫中得以逃逸的自由;那些既無法改變過去也看不清未來的茫然,因此迸裂出的種種逃逸路線,所有最終的歸處無不指向對「當下」的覺察。」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修訂譯本)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修訂譯本)



 

得覺察自己身在牢籠,才有出逃的可能。而困住作者的「牢籠」,究竟為何?作者在書中一章章慢慢爬梳。例如,在網路社群時代,議題工作者往往必須二十四小時跟上時事脈絡,在與政府、財團抗爭過程中也是分秒必爭,方能有效「見縫插針」。而作者在一次美濃的公益講座中偶遇一位因為經商失敗而返鄉,從此精神失常、無所事事的「仙人」,也開啟她對於溢出生活常軌的思考:「功利主義的『有用論』究竟為人們帶來了多麼劇烈的影響。年輕的美國作家珍妮.奧德爾(Jenny Odell)在《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中鼓勵人們需要有「無所事事」的時刻,並認為這是一種自我修復的手段:『當過度刺激已成為人生現實,我建議我們要把『#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重新想像成『#NOMO』(necessity of sometimes missing out,錯過的必要)。』」當社群時代的「無所事事」、「不立刻反應」幾乎成為一種罪名,人看似擁有「隨時隨地關心一切」的自由,卻反而被這種無所不在的關注所捆縛。而當作者雙手泥濘、坐在轆轤前拉胚時,反而終於可以從無止盡的訊息中解脫,不必急著回電或是回訊,從而奪回與自己相處的「自由」。

NGO組織工作內容中,包含了大量與民眾、政府、與財團溝通交涉成本,作者自承在追求理想、熱血奮鬥過程中的種種衝撞耗損,不僅傷害了自己的身心,也傷害了與夥伴的關係。這本書作為中年的禮物,表面寫陶,其實處處懺情,實為對過往的悔憾告解。例如她寫陶藝燒成素坯後,必須進行砂紙打磨,而在這打磨的過程中,不斷與自我辯駁、拿捏,最後磨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沒有標準可以依據,你只得隨自己的心意。『適可而止』是多麽政治正確的答案,但誰知道要到什麼程度才是「『可』,而這樣不斷續的努力和辛苦,究竟什麼時候才應該『止』?

施力過度就會破損,施力不足則難以成形。這是造型的練習,更是人情的練習。

修飾過度,陶作便會破損;又或者,好不容易燒成作品,卻在日常的使用過程中不小心磕碰、受傷了,那些傷痕又該如何面對?作者回想起年輕時曾經萬分珍惜、卻因為兩造都施力過猛,最後破損無可挽回的人際關係,將之比擬為修補陶藝的「金繼」工法,娓娓向自己和解:「當我能夠在原諒他人之前,懂得先原諒自己,鬆綁情緒重新回過頭去連結、修復關係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個大人了。」

此外,這本書中尚有一個不時出現的引路人「利利大師」,即台灣陶藝家利庭芳老師。利庭芳老師從事陶瓷創作逾三十年,曾赴法國凡爾賽美術學院進修平面繪畫,,並於2016 年創立陶藝品牌「青青土氣」。作者長年在工作室習陶,向利庭芳學陶、學飲食、學生活,在書中有不少如同紀錄片一般的貼身視角,使讀者看見一位藝術家如何謙沖自在地過生活。其中有一段,利庭芳老師提及自己很少會主動去爭展覽、駐村等曝光的機會,這一點在藝術圈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僧多粥少,當代藝術家多半必須主動去「曝光自己」以爭取補助資源與未來的發展人脈,但是,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利利大師,卻反其道而行。隨著一簞食一瓢飲的路線,「青青土氣」工作室在南方安靜、穩定地持續成長,這本書提供的無為觀點,同時也讓我們一窺品牌建立的另類路線。而花費近二十年時光在NGO組織衝鋒陷陣,一日日拚命向前爭取資源、尋求「我們現在必須立刻做點什麼」的作者,也從利利大師身上,學會了後退、不完美的藝術——「正是許多的不完美,才堆疊出「完美」的一刻。唯有什麼事都沒有要做的時候,不趕著去哪裡,也不急著向世界表達,我才嚐得出此時此刻,如此甜蜜美好。」

至此,作者從前二十年上山下海過得波濤洶湧、活在浪尖上的熱血女子,轉身營造了一隅歲月靜好:「『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做得多輕、多薄。』利利大師意味深長地說:「拉坏到最後,重要的是作品能不能看得到過程。」體驗到過程遠比結果重要,這也應合、歸結了作者早年幾本著作的議題:在與鯨豚同航,深愛海洋的NGO工作中,她誠懇寫下《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與劉崇鳳合寫的《女子山海》則是兩名勤懇女子親近山與海洋的往復對寫,在走進山中、踏入海洋的過程裡,以自身與環境碰撞,寫下保育領域中社會性別與位階的種種觀察,形成獨樹一格的女性自然書寫筆調;而在治療憂鬱症的過程中,作者一點一點地學習覺察「病」,理解「病」,直面、理解那個求好心切的自己,最後與劉崇鳳合寫出版《人生有病才完整》;而後在《逃逸路線》中,從一開始製陶的追求完美秩序,到後來的突破完美、勇於接納破碎,有別於專業陶藝家,她在轆轤高速旋轉與修修補補中自我詰問:「此後我似乎可以在秩序之中,找到叛逃的出口了。坐在拉坏機前面向作品的時候,不再因為害怕下手太輕或太重而膽戰心驚,只選安全的路走。因為知道就算不跟著隊伍、失去可依恃的舒適圈,搞不好也會有跨越邊界後的遼闊風景。」

至此,作者終於學會「逃逸」與「卸甲」,逃避並不可恥,轉身也是一種人生的路線選擇:像是找到再一次與世界和好的方式,終於有機會重新與自己相遇。

女子山海

女子山海

黑潮尋鯨:遇見噴風的抹香鯨(黑潮25年人文與科學調查紀錄首度公開)

黑潮尋鯨:遇見噴風的抹香鯨(黑潮25年人文與科學調查紀錄首度公開)

人生有病才完整

人生有病才完整

 


作者簡介

1984年生,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曾獲楊牧詩獎、府城文學獎新詩獎等。著有散文集《玩物誌》;詩集《如蜜帖》、《如廁帖》、《妖獸》、《失語獸》、《負子獸》、《雞卵糕仔雲》等八冊;主編詩選《媽媽+1》;藝術文集《藝術家的一日廚房》;插畫作品有《暗夜的螃蟹》、《虎姑婆》等。

OKAPI專訪:玩物有情,懺中有情──專訪潘家欣《玩物誌》,與她心繫的小廢(寶)物(藏)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的房間是「他的」房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紀伯倫,《先知》 爸媽在跟孩子溝通時,是否也無意識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這幾篇文章推薦給控制狂爸媽。

    5641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的房間是「他的」房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紀伯倫,《先知》 爸媽在跟孩子溝通時,是否也無意識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這幾篇文章推薦給控制狂爸媽。

564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