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作家伊勢英子因1998年參加阪神大地震災後重建的「千人大提琴演奏會」,而創作了《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
常常想著人與人之間有沒有可能再靠近彼此的生命一點?每個人都有好多故事還沒說出來,這些故事慢慢變成透明的泡泡,把我們包覆起來,變成一層薄膜。不過音樂啊音樂始終是消解各種隔閡的神奇解藥,當人們在音樂中相遇,他們在起伏的曲調間,聽見彼此與自己的聲音。
在伊勢英子的《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裡,小男孩與小女孩在大提琴教室相遇。男孩覺得女孩琴藝高超,只是不知為何琴音裡充滿憤怒。原來,女孩來自神戶,一場撼動萬物的地震讓女孩的家園支離破碎,還不得不在一片焦土上,野放心愛的小鳥。兩個孩子在彼此的琴音中,逐漸認識原本不曾說出口的故事。男孩雖然沒有經歷過地震的慘劇,卻也失去愛犬,所以他拉出的琴聲就像狗兒嗚喔嗚喔叫;女孩的琴音裡則有鍾愛的鳥兒振翅飛翔。
自幼便學習大提琴的伊勢英子,參與過故事描繪的賑災演奏會,1000把大提琴雖然演奏著劃一的曲調,每位大提琴手的心裡卻有一幕又一幕畫面翻飛。作者用她拿手的水彩,暈染出情感層次非常細膩的故事。男孩女孩和他們後來在準備音樂會練習過程中認識的老先生,三人的情誼愈來愈濃,時光也從夏季的綠意延展到澄黃的深秋。他們一次又一次練習合奏,指尖流洩的音符不斷淘洗著生命的悲喜。到最後,所有的失落與傷悲全部化成某種溫柔的理解。儘管曾經痛楚心傷,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歷,而音樂最擅長與生命共鳴,就像晶瑩剔透的珍珠,包藏著珍貴的記憶片段。
伊勢英子能寫也能畫,在《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中運用了流動的筆觸和留白
這本書相當值得反覆閱讀。速寫式的水彩用層層疊疊的色塊與流動的筆觸,勾勒出關於情感、記憶與音樂的交流。作者靈活調度人物神態的特寫與背景,從不同視角描摹他們沉浸在音樂中的表情,讀者彷彿也真真切切的體會到音樂與思念無遠弗屆的力量。畫面有許多留白,某些留白又聰明的映襯出大提琴、小鳥與雲朵的形狀,於是我們不但可以在定格的畫面間,感受震盪的空氣,也聽見了樂器奏出的聲音。
熱愛大提琴的伊勢英子同樣在她的另一部作品《大提琴與樹》中,呈現小男孩與大提琴的情感。相較於《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溫暖的烘托看似互不相識的人共通的感情,《大提琴與樹》用清亮的藍色調述說小男孩與自然還有大提琴神奇又緊密的聯繫。
從小仰望著父親如何一刀一刀鑿出美麗的大提琴,小男孩對這種樂器有一種近乎景仰的崇拜。長大後,他並沒有成為大提琴演奏家或製造大提琴的工匠,而是成為教導孩子們大提琴的老師。然而,他只要彈奏大提琴,就彷彿看見兩位影響他生命至深的人,同時,也聽見大提琴的家鄉──森林間的各種聲音,不斷在他耳畔繚繞。
《大提琴與樹》述說小男孩與自然和大提琴的聯繫
在這兩本書頁間流竄的琴聲,就像潺潺流水,日以繼夜,從不停歇。仔細聽吧!那也是我們對世界與生命細細傾訴的聲音。
黃筱茵
兒童文學工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文學組博士班肄業。曾任編輯,翻譯過的繪本和青少年小說超過100冊,擔任過《聯合報》年度好書評審和信誼幼兒文學獎初選評審,並為報章雜誌、書籍撰寫繪本導讀和小說書評。從每本繪本裡發現生命不同的祕密,決定一輩子在繪本森林中散步呼吸,認識形形色色可愛的朋友。譯有《蠟筆大罷工》《蠟筆想回家》等繪本。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