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自由?不自由?抑或逃避自由?──《監控資本主義時代》書評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哈佛大學網路心理學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去年的新書《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不僅獲得國外各大媒體矚目、好評,今年暑假中譯本在台問世後也引發了許多關注與討論。因此,這篇遲來的書評也就不打算逐章地向讀者介紹本書的精彩內容,而是嘗試提供一個閱讀的進路。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基礎與演進;下卷:機器控制力量)(套書,上下冊不分售)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基礎與演進;下卷:機器控制力量)(套書,上下冊不分售)

我想先從一個事件說起。在閱讀這本兩大冊共八百多頁巨著的過程中,我在臉書上看到一位知名的電影、說書Youtuber在一則貼文中說,他最新介紹《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的說書影片竟成了觸及率相當低的一部影片。已經讀過《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的人對此可能不會感到意外,畢竟作者在書中猛烈抨擊的兩大監控資本主義企業之一,正是臉書

過去在網路與資訊社會相關的研究中,經常會提到,網路、行動通訊與社群媒體這類科技的發展如何為一般人帶來了更多的行動自由。例如,今天一個人完全可以憑一己之力(或與少數同伴)透過社群媒體的發聲、行動,成為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但是,就如前文提到的這位被調降影片觸及率的知名Youtuber,我們仍經常會很現實地經歷到這樣的時刻:在臉書(或Google及其他監控資本主義企業)這樣的龐然巨獸面前,個人根本微不足道。甚至,我們可以(略為誇張地)想像,臉書可能沒有刻意花任何「人力」,僅需透過演算法的運作,就可輕易地「消滅」任何關於《監控資本主義》相關書介的資訊。

藉由這個事件做為引子,我在這篇文章想要做的是:從「自由」這個軸線來看《監控資本主義時代》這本書。在有限的篇幅裡,我們先設定兩個討論的前提:首先,「自由」指的是一種積極自主選擇的可能;其次,我們預期這種自由對於人來說是重要的。以此來看,《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其實是在講述:在一個矛盾的自由狀態中,人們如何將走向「沒有自由」的未來。

自由或不自由,這兩種狀態相對熟悉且容易理解。但,什麼是「矛盾的自由狀態」以及「沒有自由」?首先,所謂矛盾的自由狀態,在祖博夫看來,可以被視為監控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條件,或是令其滋長的沃土。它指的是一種同時有了自由的自主權,卻也必須自行擔負起失敗責任的境況。祖博夫非常精確地引用了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的主張指出,這是一種個人自主與掌控社會環境能力巨大落差下的矛盾處境。白話就是:我們自由自主地選擇的「那個生活」,經常不在我們的控制甚至預期之下,但所有後果仍需自負。

在祖博夫看來,正是這種通常被稱為「第二現代」的處境,讓監控資本主義得以伺機成長。在祖博夫的定義中,監控資本主義就是透過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各類資訊科技(社群媒體、普及運算、穿戴式裝置等等),收集使用者的行為與經驗數據,進行她所謂的「行為剩餘」的榨取,進而從中獲利的新經濟模式。因為在榨取行為剩餘的過程中,監控資本主義企業的宣稱與作為,往往讓使用者在表面上經驗到的是更精確、有效率的服務使用者在「更有確定性」的舒適環境中,也就經常不會察覺異狀。例如,當Google透過個別使用者瀏覽紀錄來「最佳化」搜尋結果時,使用者多半會欣然接受;又或者,當臉書將你感興趣的新聞、社團資訊顯示在你的動態牆上時,你可能還會開心地覺得「這正是我想要的!」

透過榨取行為剩餘資訊,並將這種祖博夫所謂的「數據廢氣」提煉為有效預測行為的產品,監控資本主義提供了「確定性」,撫慰了身陷第二現代境況中人們的焦慮與不安。手捧著Google、臉書等監控資本主義的產品,第二現代的消費者們讚嘆著:這就是救贖!因此,矛盾的自由狀態滋長了監控資本主義。

監控資本主義企業的宣稱與作為,往往讓使用者在表面上經驗到的是更精確、有效率的服務


但,何以我們會邁向「沒有自由」?
這裡我們要注意到,「沒有自由」並非不自由。一般來說,當我們談到「監控」時,相應地就會說這可能導致「不自由」。然而,祖博夫認為,監控資本主義的精妙且危險之處便在於:它導致的並非傳統極權主義統治那樣的「不自由」。

什麼是「沒有自由」?祖博夫在《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的第三部主張,監控資本主義相應地催生了一種新的權力支配形式,她稱之為「機器控制主義」。祖博夫認為,機器控制主義做為一種權力支配,其根源理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重要且充滿爭議的心理學家史金納的「基進行為主義」學說。史金納最為人知的論點就是:行為是刺激反應的結果。在史金納看來,「自由」是無知的幻象。也就是說,人們感到的自由、自主,其實只是因為尚未認識到行為背後的影響機制,才會誤認為人有本質上的自由狀態。史金納甚至主張,只要我們能全面地認識人的行為機制,那麼「自由」的幻象就不再存在,但同時,我們也能有最好的和諧秩序與確定的生活。

換言之,當祖博夫主張,監控資本主義的出現同時生成了機器控制主義,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如今面對的不是「不自由」的問題,而是根本地取消了「自由」狀態的存在,成了「沒有自由」。當然,這樣的說法一定會有人反對。一定會有人心想:不對,各種機器或科技都只是工具,一切的主宰仍是人,所以科技的發展並不會危害或取消「控制工具」的人的自由。但從祖博夫的討論來看,這種工具觀點其實是一種假象。

也就是說,我們所以為自由、自主地控制機器、工具,且不覺得自己「不自由」的狀態,其實從機器控制主義的運作邏輯來看,可能正是機器控制主義最成功的展現。實際上,我們的行為都在史金納所謂的「行為工程」中被和諧地調校、校準了。我們所以為的自由,恐怕只是「無知」於背後控制著我們行為的機制。而這正是祖博夫認為監控資本主義危險之處。甚至對於監控資本主義來說,「侵犯自由」恐怕根本被視為從不存在的假議題。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套書】(上下兩冊不分售) (電子書)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套書】(上下兩冊不分售) (電子書)

因此,就如同我一開始說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講述的是,在一個矛盾的自由狀態中,人們如何將走向「沒有自由」的未來。不過祖博夫並不全然只在敲響「自由末日」的喪鐘,她並未放棄尋求出路的可能。而那個「可能」就在貫穿全書的三個提問上:誰知道?誰決定?誰決定誰來決定?這三個問題突顯出監控資本主義與機器控制的問題所在,甚至也可以用來批判史金納的行為主義烏托邦。

簡言之,即便我們接受史金納的說法,自由是無知的幻象,這都不意味著某些人「就有權力」決定行為該如何被修正,當然更遑論如監控資本主義那樣,由此而掠取大量利益。因此,誰知道關於我們行為的相關資料?誰決定如何修正行為?誰決定這些決定?這些問題突顯出監控資本主義與機器控制的根本問題:也就是實際上,就是有某些人(在祖博夫看來就是監控資本主義家)占據了「知道」與「決定」的位置。或是用祖博夫的話來說:他們獨占了第二文本。

循著這樣的觀點看下來,有一個祖博夫比較沒有著墨的問題便會跟著浮現:為什麼人們甘願接受機器控制主義的宰制?當然,答案可以很簡單:因為監控資本主義巧妙的運作機制,讓我們根本沒有察覺有一群人占據特殊的「知道」位置,並決定了行為被導引、修正的過程。但我在這邊想提供另一個同樣圍繞著「自由」這個軸線的答案:監控資本主義的成功,源於我們「逃避自由」。

前文我們已提過,祖博夫認為第二現代的矛盾自由狀態乃是滋養監控資本主義的沃土。我們可以將這樣的境況看作是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包曼在其晚年的重要著作重返烏托邦中,更清楚地指出:人們如今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開始懷念起過去的美好,甚至覺得應該要回到過去那種「不自由」的生活。台灣社會這幾年也不乏那種覺得過去威權體制下的生活「好得多」的言論。2016年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也被包曼認為是這種懷舊主義的結果。

換言之,這正是如精神分析學家與哲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指出的,現代人「逃避自由」的樣態。佛洛姆在其重要著作《逃避自由》主張,現代人其實面臨一種矛盾的處境:一方面現代社會結構的變遷讓人們更加獨立,成為個體,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人們必須自己面對孤單與恐懼。而為了排除這樣的恐懼,佛洛姆認為,我們便弔詭地看到現代人「逃避自由」,也就是放棄積極的自主自由,選擇與外在的某些人或事依附在一起。例如,心理學中所謂權威型人格就是一種逃避自由的機制。

重返烏托邦

重返烏托邦

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

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

也絕非巧合地,在佛洛姆指出的幾種逃避自由的機制中,有一種被他稱為「機械化的順從」。簡言之,在「機械化的順從」中,個人放棄「自我」,接受外在給予的各種暗示或指令,但卻自認為是「自己做的決定」。例如,成長中的青少年大概很多都會覺得「我就是應該要唸書啊,這樣才能出人頭地」。但事實上,這個想法恐怕只是順從著社會的期望。佛洛姆當然不可能經歷過監控資本主義的運作,但我們應該不難發現,今天我們習慣、順從著各種監控資本主義的運作,其實正是一種機械化的順從。例如,人們在社群媒體上的各種行動便是最好的例子,「我們相信是自己想要按讚、上傳各種光鮮亮麗的照片」等等。而用祖博夫的概念來說,那個今天我們選擇依附、順從的,便是機器控制主義的「大他者」。

最後在本文結尾,從佛洛姆帶給我們的啟發,關於「自由」,或許我們該問的是:我今天,逃避自由了嗎?同樣重要的是,要打破監控資本主義的運作機制,就得想辦法打破祖博夫所謂的社會學習分化的狀態,也就是使用者的「不知道」。因此,另一個接著要問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有試著去知道更多一些嗎?

\\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接受荷蘭媒體的採訪//

 


曹家榮
資訊社會研究者,《數位時代》網路專欄作家。目前為科技部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始終相信人與科技的關係是理解當代社會的核心,也希望能透過文字傳播相關的社會學觀點與知識。


 延伸閱讀 

演算法的一百道陰影:從Facebook到Google,假新聞與過濾泡泡,完整說明解析、影響、形塑我們的演算法

演算法的一百道陰影:從Facebook到Google,假新聞與過濾泡泡,完整說明解析、影響、形塑我們的演算法

打開演算法黑箱:反噬的AI、走鐘的運算,當演算法出了錯,人類還能控制它嗎?

打開演算法黑箱:反噬的AI、走鐘的運算,當演算法出了錯,人類還能控制它嗎?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

修復未來:反制大數據壟斷、演算法統治、科技性失業、民粹主義、贏者全拿,保存人類價值的5大行動指引

修復未來:反制大數據壟斷、演算法統治、科技性失業、民粹主義、贏者全拿,保存人類價值的5大行動指引

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

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童話新讀法:政治正確、性別倒置、劇情改編!

    童話寓言流傳幾個世紀,大家早已對這些故事滾瓜爛熟,但隨著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故事也能有多元的切入方式,讓讀者讀出更多新滋味。如果童話完全講求政治正確會怎麼樣呢?如果主角們改變種族與性別又會如何?透過以下文章看看各種超乎你想像的童話新讀法。

    1959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童話新讀法:政治正確、性別倒置、劇情改編!

童話寓言流傳幾個世紀,大家早已對這些故事滾瓜爛熟,但隨著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故事也能有多元的切入方式,讓讀者讀出更多新滋味。如果童話完全講求政治正確會怎麼樣呢?如果主角們改變種族與性別又會如何?透過以下文章看看各種超乎你想像的童話新讀法。

195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