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個人意見|閱讀Remix

個人意見:教養的終極目的,是養出一個聰明又乖巧的孩子嗎?──讀《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 字級

情緒管理這條路上,過與不及都會出現問題。父母教養的焦慮,讓教養書如雨後春筍,五花八門。(Photo by Jessica To'oto'o on Unsplash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解救現代直升機父母的親子關係人類學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解救現代直升機父母的親子關係人類學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解救現代直升機父母的親子關係人類學》這本書的內容其實不止是中文標題說的那樣,與其說這是一本對現代教養概念提出看法的書,不如說這是一本有關養育兒童的演化心理學書籍,書中提到兒童發展、如何看待玩耍、人類的幼年期為何這麼長,養育孩子與單一伴侶之間的關係,乃至於祖母在人類演化中的重要地位。

會選到這本書,其實是因為我對一系列的教養書感到有點厭倦,現在回想起來,《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是對我來說真正最有意義的,那本書講的也不是怎樣教養小孩,而是如何去面對人的不同層次,《厭世女兒》的意義在於它挑戰了對傳統親子關係的狹窄想像,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則具體的呈現了不同父母對教養這件事的共通焦慮。

其他大多數的教養書,我總覺得對於成熟的讀者來說,讀之會有不安感,因為那些教養書的作者太確定了。他們非常確定自己做的就是對的,非常得意於自己的每一個技巧,都成功地讓小孩變成這個或那個樣子(那樣子其實是很單一的,不是快樂,不是自足,而是自動自發功課好,身上乾淨有禮貌,簡而言之,就是乖),在那樣的討論裡面,我們看到的往往是結果論,是「達成了這種目標」,至於「為什麼」甚至「為什麼這樣比較好」乃至於「你哪來的自信告訴我這樣就一定對」,在大多數教養書裡面,這樣的反省是缺乏的,在自命為開明要了解孩子的書裡,背後卻有著根深蒂固的「因為我說的就是對」這種概念,讓我對許多教養書心懷疑慮。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這本書,提出幾個非常有意義的論點,書中各種演化心理學的例子,可以視作佐證(但我不得不提出,這本書有它不容易閱讀的地方),作者自己身為祖母,特別提到祖父母是人類特有的一個產物,大多數的雌性動物都在不能生育以後自然壽命就終結,只有人類在演化上,演化出祖母這個幫助養育的角色。

作者也以自身經驗出發,她的一個孩子在金融界工作,每天面對高風險數百萬美元的投資,她說沒有父母教養小孩的目的是「讓他成為一個每天做高風險困難決定的人」,我認為這段描述恰當地點出了我對多數教養書的疑慮,我的疑慮就是,寫教養書的作者怎麼樣知道這樣才能成為最好的大人?而這本書回答我,養育小孩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讓他成為怎樣的大人,而是讓他有能力去面對不斷改變的世界的挑戰。

作者也提到對子女的愛這件事,她以科學家的理性描述不可控制的熱情(比如身為祖母,明明沒有懷胎十月,卻對孫兒產生不可遏止的愛意),但更有趣的是,她說教養書其實沒效,跟減肥書一樣,在市面上流通的教養書減肥書有幾萬種,那代表很多人需要教養和減肥,這是一般人的想法,而作者提出一個敏銳的觀察,那就是,這些書都沒效,因為如果有效,那最後就會只剩下一種,有效的那一種。她沒有再進一步,但我認為,這些書其實不止代表教養和減肥的需求,它代表的是一種普遍性的焦慮。

作者最重要的觀念,其實就是「當一個好父親或母親,並非把小孩變得聰明或快樂或成功的大人,而是養出一個健康、適應力強、有彈性的孩子,去面對難以預料卻必須面對的世界。」



【看更多個人意見育兒書書評】
個人意見:奏不完〈春神來了〉的鄰居與育兒寶典
個人意見:從《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找尋和反同婚人士溝通的方法

個人意見:在浩如煙海的育兒書裡,我突然明白了什麼
我不認為《男孩情緒教養》這本書只能被當成一本教養書來讀,這根本是一本兩性書!
個人意見:家長的愛怎麼變成怪獸吃人?──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得不外向的時候,想想甘地與碧昂絲──個人意見讀《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個人意見:看完《戒吼媽:挑戰二十一天不生氣》,忍不住要問「老公人呢?」
父母應該像沒有千手的觀音,或是植物跟貓──個人意見讀《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提供的不是操縱技巧,而是與自己和別人溝通的起點
個人意見:6歲開始注重外表,總比25歲才發現自己需要大改造好──讀兒童穿搭書籍
個人意見:《厭世女兒》是一本很誠實的書,召喚出讀者兒時的傷痛記憶



作者簡介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以藝術投資為興趣,時尚評論部落格「個人意見」格主。著有《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個人意見之愛情寶鑑》以及《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待過飲食產業的人,是不是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

從法國、美國、英國到義大利,他們輾轉在不同的廚房裡求生,不管受過多少傷害與挫折,食物仍然是他們一生摯愛,邀請你看5位廚師的故事。

275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