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暗黑、血腥、暴力……讀原版的格林童話給小孩聽可以嗎?

  • 字級


格林童話由格林兄弟收集的民間故事而成,早先版本充滿各種現代看來「殘忍」的內容。(圖/wiki)


一本厚厚的格林童話是很難令人下咽的。會有點不知從哪個故事看起,或看了這個又忘了那個,或這故事早就聽爛了,或是很多情節類似,令人覺得無趣了,尤其主角常以「漢斯」為名(反正這是德國一個菜市場名,不用介意),買書的時候覺得收很多故事很超值,但通常沒有人會從頭看到尾,或是愈看愈不好看(都是從前有個什麽人很窮),愈看愈渙散……於是,它就被罰站在我書堆裡。

直到看了河合隼雄在《民間故事啟示錄》以「殺害」為題:「沒做錯事卻莫名被殺」、「自殺」、「全部死光」、「殺害的委託」、「異類婚姻中的殺害」這種分類來看格林童話,實在令人為之一振!就這樣我把格林童話再拿出來當字典用,這才好好看進了格林童話。

另一本是《童話的魅力》,無獨有偶,作者也和河合隼雄一樣是心理學家,這本書應該叫「格林童話的重要性」(也含一千零一夜),作者應該是地表上最推崇格林童話的人;除了這兩套童話,其他童話全被作者排除。

這兩本都是令人對格林童話改觀的書,以下為我從這兩本書整理出的問答集。

民間故事啟示錄:解讀現代人的心理課題

民間故事啟示錄:解讀現代人的心理課題

童話的魅力:我們為什麼愛上童話?從〈小紅帽〉到〈美女與野獸〉,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話的經典研究

童話的魅力:我們為什麼愛上童話?從〈小紅帽〉到〈美女與野獸〉,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話的經典研究

▌重點1:為什麽是格林童話,而非其他童話?

格林童話和之後許多有名的童話(安徒生童話James Thurber童話小川未明童話等)最根本的不同,是格林童話其實是民間故事,是集先民智慧口耳相傳的產物(口耳相傳的特質很重要,表示大家潛意識認同這則故事);其他童話是由一位作者寫出來的。格林兄弟收集的民間故事因應市場需求,後來一再改版成適合小孩子看的故事,才被稱為「格林童話」,以致我們都忘了它其實是「格林民間故事」。故河合隼雄把它當民間故事來談,和日本民間故事做了許多比較。

初版格林童話精華篇

初版格林童話精華篇

 ▌重點2:格林童話為什麼對小孩子重要?

《童話的魅力》篇篇都在剖析每則故事背後的心理學,簡言之,這些看起來動不動有巫婆、巨人出現的故事,正好迎合小孩子做為世界的新手、孩子面臨種種限制(必須活在大人的權威下、父母對他的要求突然變嚴、因為尿床父親大發脾氣、家庭生活中的種種衝突等,他不再像從前那樣百般受寵)的心理舒緩、幻想的橋樑。每一則故事其實都是一個「困境」,象徵的是人一路成長中的困境。如書內章節小標:「童話幫助孩子在內心建立秩序並找出意義」、「童話指引兒童建立認同並找到天賦」。

故事將孩童帶入神奇天地一遊,最後又以最為撫慰人心的方式,將孩童送回現實世界。這趟旅程告訴孩童,他在當下發展階段最需要知道的:讓自己暫時被幻想帶著走並不會造成傷害。(頁102)

作者提到諸多名作家談到童話於人生之關鍵性,他們是如何維護童話(相對於認為童話讓小孩陷入幻想、脫離現實的成見),狄更斯認為:

童話故事裡的意象,最能幫助兒童面對人生中最艱鉅,卻也至關重要,可獲得最大滿足感的任務:發展出更成熟的意識,馴化來自無意識的混沌壓力。

等到孩童藉由善良仙女體現了他的所有願望,藉由邪惡的巫婆體現了他的毁滅性欲望,藉由貪婪的大野狼展現所有的恐懼,藉由冒險途中遇到的智者體現了自己良心的要求,藉由啄走宿敵眼珠的動物體現了自己的妒火,他就終於能夠開始釐清自己相互矛盾的意圖。(頁106)


▌重點3:如何看待「被殺」情節?

很多人都知道,原版格林童話的《白雪公主》、《糖果屋》中寫的是親生母親而非繼母,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殘忍,但河合隼雄以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合理的:

從常識的角度來看,格林兄弟會做出這樣的修改也無可厚非,但如果考量到人類的深層心理,他們的顧慮就顯得有點多餘。因為所有母親(或所有人類),都具有這種想要殺死孩子的傾向。而且如果讓繼母背負如此惡劣的形象,那些不得不成為繼母的人,該情何以堪。

格林童話中被殺害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呈現母親負面形象的角色,其次則是巨人、魔法師等恐怖的男性形象。……這些故事都強調主角男性的強悍,也被認為與「弑父」的主題有關。對男性而言,父親是遠比自己強大、恐怖的人物,只有超越父親,才能確立自我。

與母親、父親的負面特質有關的被殺者,可說在格林童話中占了大半也不為過。我認為,這點如實展現出象徵性的殺父弒母在西方自我確立過程中的重要性。《民間故事啟示錄》,頁41)

我之前就看過這段文字,但不是很明白,有了養育小孩經驗後,才慢慢理解,原來世界上的母性都有會有發怒等陰暗面,在那些時刻,孩子會把母親和大野狼聯想在一起,母親會有很多分身,有時是巫婆、有時是仙女,但那些都不是真的,童話讓小孩除了這個「現實」世界,可以懂得暫時迴避到「潛意識」裡,避開現實中的傷害。

書內有一章叫〈孩子都知道〉,孩子的「知道」和大人知識上的「知道」是兩回事:

孩子聽到「殘忍」故事時,可以知道這是發生在內心世界的事情,並且將其意義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就不再需要做出殘忍的舉動。但是對於殘忍沒有任何免疫力的孩子,最終將成為殘忍的犠牲品。(《民間故事啟示錄》,頁184)

讓「殘忍」內化為人的潛意識,讓它永遠只是在那個想像的世界才有的事,雖然對這樣的想法半信半疑;但從另一角度想,這是在培養一件了不起的能力,非以真實中的暴力解決,而是轉化到內心世界處理。


▌重點4:「原版」格林童話為何重要?作者對「改篇版、簡易版」的意見是?

一則故事經過簡化、並且直接陳述道德教訓,就不再是童話故事,而是將一切明說的警說故事,聽故事者無從發揮想像、為故事賦予個人意義。

看作者批評那些改寫版是很過癮的。書中詳舉貝侯的版本:

貝侯的作法更糟──他闡述過頭。好的童話都具有多個不同層次的意義,只有孩童自己知道,哪些意義當下對他來說最為重要。隨著年齡漸長,孩童會在熟悉的故事中發現新的層面。

還有一段重要的叮嚀:絕不能以說教方式將故事裡的教訓講給孩童聽。孩童只有直覺地發現隱藏在故事裡的意義,這則童話對他而言,才算是具有完整涵意,成為有一部分是他為自己創造的故事,不再只是從那人那裡接受的故事。(《童話的魅力》,頁260)

故事的意義,得由讀者自行連結,而非由大人說出來,這點連大人聽故事都很受用。讀到本書談〈睡美人〉那篇,一解我多年對「母職」的哀怨。《童話的魅力》中提到,睡美人有一個版本是公主在沉睡時,王子和她發生性交,並在睡眠中完成懷孕、產子。這段聽來匪夷所思,但童話描繪的就是潛意識,象徵女性在「無知」狀態下懷孕生子。這個版本公主不是經由王子的親吻才醒來,而是因為孩子在她身邊爬來爬去找奶吸時,無意吸到母親被亞麻碎屑刺中的手指,將碎屑吸了出來,公主因此轉醒──孩子的作用是「喚醒」人的某一部分,他們無意的舉動往往可以令大人開竅,避開人生一睡了之的危險。

〈睡美人〉有個版本是公主在沉睡時完成懷孕、產子,直到孩子吸掉手指中的碎屑才清醒。(圖/wiki)


▌重點5:格林童話需要畫成繪本嗎?

這兩本書都有異口同聲的見解,也就是:畫成繪本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害的

將民間故事寫成書,已經有點困難了,畫成繪本或是做成電視節目,更是極為困難的事情。因為繪本或電視節目在孩子聽到故事、建立自己內在現實的印象之前,就已經給了他們來自外部的影像,而這些影像將成為一種外部現實。因此製作民間故事的繪本,需要仔細的考量與相當程度的技術。理想的繪本不能灌輸孩子既定的印象,而是要幫助孩子將他們的印象擴充得更加豐富。但到底有多少製作民間故事繪本的人,擁有這樣的自覺呢?(《民間故事啟示錄》,頁187)

比繪本更可怕的,還是河合隼雄提到的「電視節目」,很多粗製濫造的動畫以格林童話為題,你試著想像那些殘忍的情節被具象化,就能體會河合隼雄的憂慮。

圖畫書即使深受現代無數大人小孩喜愛,卻不是最符合孩童需求的選項。圖畫不僅無助於孩童,還會讓他們分心。

托爾金也認為:插畫無論本身多麽出色,對於童話故事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假如我們讓繪者決定我們的想像,想像出來的就不完全屬於我們自己,而故事也喪失了大部分之於個人的重要意義。

當我們依循了藝術家的想像,也就無從發現自己想像出來的形象的意義。之後我們想到怪獸,可能會覺得興趣缺缺,無法從中獲得任何重要訊息,甚至會覺得驚嚇,但除了焦慮之外,無法引發任何深層意義。(《童話的魅力》,頁97-98)

普曼在他的《格林童話》改寫集前言也有提到對插圖的看法。他的想法較上兩位較開放一些,但本質是一樣的。

格林童話【新裝版】:故事大師普曼獻給大人與孩子的53篇雋永童話

格林童話【新裝版】:故事大師普曼獻給大人與孩子的53篇雋永童話

▌小結:盡信書嗎?

目前要找到沒有改編過的格林童話還真不容易,家裡有的是普曼格林童話改寫集,就順手講給孩子聽。普曼會在故事後面注記他修改、增減了什麽部分,但看過《童話的魅力》很快可以辯識出那些他增減的部分其實有點多餘,於故事本身沒有助益;但普曼也不是隨便選的,前面看起來是照順序,河合隼雄特別提到的他幾乎都有選(第一版有80多個故事,後增至100多個;普曼選了53個)。

雖然河合隼雄一直強調殘忍不是真的,但在講〈熊皮人〉時,最後兩位姐姐上吊自殺,這段我還是說不出口;而在講〈糖果屋〉時,孩子自己說,那不是他們真的媽媽吧?又覺得巫婆準備吃掉兄妹那段太恐怖不想要聽,我只好隨機改成糖果屋的主人是一位小矮人,供他們衣食無缺的一陣子,但條件是得幫他做家事(我馬上犯了不可改編的大忌,但可留意《童話的魅力》作者忌諱的原因與方向)。講故事的方式不是照唸,若不熟情節可邊看書邊用自己的話講出來。

〈糖果屋〉裡,巫婆打算把兄妹養肥了吃掉。(圖/wiki)


《童話的魅力》有其被批評之處,童話研究學者古佳艷有補充在導讀裡;但對於普通讀者,撇開專家意見,能有所樂所趣已足矣,不必因小失大。總的來說,我能感受不依賴圖畫、用口語講故事時,孩子專注津津有味地想像、感受故事這件事,甚至超越繪本的上癮感,果然領教了格林童話的魅力;其實很多民間故事,單以口說就非常吸引人,多年前我講日本民話〈會漏水的老房子〉給小孩聽時,第一次感受到小孩入迷的模樣(那時我還沒意識到原來這是民間故事的魅力),後來我入手了那本繪本,但小孩對繪本興趣缺缺,果然像河合隼雄說的那樣!

後來看到木心在談歌德時:(歌德)幼年時愛聽母親講神話──最初的家教,感慨啊!以前母親、祖母、外婆、保姆、傭人講故事給小孩聽,是世界性好傳統。有的母親講得特別好,把自己放進去。……這種非功利性的教育,滲透孩子的心靈。

格林童話,或許是提供給父母們「口說」的契機。

 


作者簡介

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人。讀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台灣藝術大學美術所。
作品有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繪本《貓面具》與「隱晦家庭」繪本三部曲《詩人旅館》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繪本《絨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插圖。中馬雙語繪本《馬惹尼》《吃風集》最新作品為《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

網站:馬尼尼為&繪本亂讀會


 延伸閱讀 
童話故事裡的心理學:從榮格心理學解析格林童話(《童話心理學》新修版)

童話故事裡的心理學:從榮格心理學解析格林童話(《童話心理學》新修版)

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

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

閱讀孩子的書:兒童文學與靈魂

閱讀孩子的書:兒童文學與靈魂

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孩子啊,媽媽想跟你說_____

從懷在肚子裡到看著你長大成人,不同的階段我有不同的話想對你說......

277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