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作者沒畫出來的畫面,你Get到了嗎?一次看懂6種繪本翻頁轉換手法(下)

  • 字級


(圖/《漫畫原來要這樣看》)

漫畫原來要這樣看【限量終極盒裝版】

漫畫原來要這樣看【限量終極盒裝版】


當我看到《漫畫原來要這樣看》(以下簡稱《漫書》)列舉6種「畫格到畫格」的轉換方式時,有種「太棒了有人講這個!」的興奮感,同時激發我想改用繪本為案例,來驗證這6種方式。

本文為借鏡《漫書》,改以繪本的
「頁到頁」為例,並稍做調整與解說。

 


\手法4. 場景到場景/



接續上篇的「動作到動作」後,「隔空」再加上明顯的「換景」,就是「場景到場景」。《漫書》定義:這種轉換會帶我們穿越一大段時間及空間。沒有比繪本中翻頁歷經的時間更飛逝了,一翻頁可以從白天變晚上、今年變隔年……特別在此種方式上最為明顯。

(圖/Frog in winter, Max Velthuijs)


Frog in winter 
裡,冬天時裸身的青蛙凍得生病了,三位朋友圍坐四周:所有角色由「躺、坐」到隔頁的「站著」,這是「動作到動作」,加上背景由「室內」到「户外」,再細看──前一頁豬正在打的毛線」,到了隔頁,已經變成青蛙身上的毛衣了!讓畫面更顯戲劇性和幽默感。

(圖/《小春家的小客人》,岡田千晶/繪)


《小春家的小客人》
「下午點心」到「晚上睡覺」場景,小兔子身為客人的疏離與不安,在一個又一個「場景到場景」中推進。

羅拉.卡爾琳(Laura Carlin)所繪的《承諾》裡,三個畫格文字分別是從「孟買」跳到「巴黎」,再跳到「紐約」,有種「場景」大於主角之意。

(圖/《承諾》,Laura Carlin繪)


主角完成家鄉綠化後遠走他鄉,每翻一頁就是一個新的城鎮,「又一個」、「下一個」的風景轉換。

(圖/Memorial, Shaun Tan(陳志勇) /繪)


(左)第一頁,下方的連續框框有顆種子發芽了──我的曾祖父說,他從戰爭回來那天他們種了棵樹;翻頁即是一頁沒有文字的巨大板根。繪者不需繪出整棵樹,光是特寫這巨大的板根就足以說明這棵樹年歲不少。由老人的言說,切換到現實的場景,下一頁又緊切回當天置樹的回憶。一部由「回憶」與「現實」構成的「場景到場景」,穿梭曾、祖、我三代人對這株樹木的回憶。本書質問了紀念碑(Memorial)究竟是「老樹」還是「士兵雕像」?是一部深入議題的難得之作。

(圖/《我在礦山的童年》,石川惠理子)


上一篇也提到《我在礦山的童年》,描繪兩小無猜的好朋友在童年回憶的高潮──我們在六個水泥墩上,來來回回不知跳了多少次。/「一、二、三、四、五、六。」/我們好像快要飛起來了翻頁瞬間,場景變成教室內同學們圍觀窗外數不清的直升機,和從礦坑傳來的警報聲。情緒從「愉快」到「不安、有災難發生」的「場景到場景」驟轉,令人印象深刻,隨後被叫到名字回家的好友,從此以後就離開了礦村,全書沒有寫明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到書末作者一段話才知曉。文圖皆令人讚嘆。


\手法5. 觀點到觀點/


 
《漫畫原來要這樣看》定義:多數情況下會穿越時間,讓一雙四處游移的眼睛,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待一個地方、想法或情緒。/讀者必須利用零碎的畫面拼湊出一個片刻。/任何事情都沒有「在發生」!

聽起來很抽象,作者有三格圖例是,「大太陽」、「帶墨鏡的女人」、「有飛鳥的天空」,以這三格描繪了「天氣」。作者在後面特別提到他對手塚治虫漫畫的研究:最教人訝異的,是第五種轉換方式的大量出現。西方漫畫家鮮少使用到此方式。幾乎從最早開始,觀點到觀點的轉換方式就一直是日本主流漫畫中的重要成分。

作者相信日本漫畫和西方有很大的差異,特別在第五點的使用上,他追根究底:

  • 傳統的西方藝術與文學不大會離題。整體來說,我們的文化非常目標導向。
  • 相較於「前往何處」,它們(日漫)通常更專注於「待在何處」。
  • 數千年來,東方人都認為藝術作品中沒有出現跟有出現的元素同樣重要。

回到「觀點到觀點」,要在繪本裡找到「用很多頁來拼湊一個片刻」、「好像有用不完的頁面」,都不是一般繪本常見的。  

(圖/かないくん(今井君),谷川俊太郎/文,松本大洋/繪)


比如,松本大洋《今井君》(かないくん)就用了三個頁面來拼湊出「今井同學缺席」一事。

左圖,本書裝幀設計利用描圖紙(紫紅色)疊蓋到教室課桌椅的巧思,一翻開描圖紙,就是人去樓空的教室。在那幾張桌椅之中,唯獨一張桌子(書名處)是空的,那張桌子上有兔子的塗鴉。

隔頁(中):今天 我隔壁桌的今井同學沒來上課
(圖為敘述者,趴在桌上看著空白的另一邊)

隔頁(右):今井同學今天也缺席了/已經一星期都沒有來學校 好像是生病了/我跟今井同學不算很好 只有普通交情而已。
(圖為今井同學的座位,桌面上有兔子的塗鴉)

為何得強調「兔子塗鴉」呢?因為這是繪者的布局,書後面在文字出現「今井同學過世」這句話時,頁面呈現上只有幾隻活過來的兔子。若照《漫書》的脈絡,西方作者可能只會以一頁來處理「今井同學缺席」這件事,但在日本作者,「好像有用不完的頁面」的感覺就出現了,作者用了一個教室場景、一個主角特寫、一個空位子,加上大量的留白(沒有出現有出現的元素同樣重要),令人在感受「缺席」這件事上,似乎聞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今井君》這本繪本還有很多合乎《漫書》「觀點到觀點」的畫面,因尊重版權無法在此一一列舉。我不確定是否因為松本大洋本人也是漫畫家的緣故,但這種轉換方式確實很「不同」,才會被《漫書》作者大費周章,大力讚嘆。

要找出此類案例實在是一大挑戰(最後那項也是),下面舉這例就分類上也許無法很到位,但在描繪主角內心戲、感性時刻,似乎很適合用此法。

(圖/ヒワとゾウガメ(小金雀與象龜),安東 みきえ/文, ミロコマチコ/繪)


象龜和小金雀是朋友,可有天小金雀說要暫時離開牠,象龜心裡的受挫、失望,以抽象的圖來表現(左圖);來到右頁,是象龜的自圓其說,認為鳥類都比牠早死,與其一直忍受這種事,不如不要當朋友好了。畫面是象龜巨大的腳踩在草叢上,驚動了一群鳥,讓讀者彷彿感受到說話者的不滿情緒、鳥群鼓動、還有草被踩踏的聲音。這兩張畫又驗證了「沒有出現有出現的元素同樣重要」,繪者 mirocomachiko 由這兩張畫面來描繪象龜心裡的恨,由「抽象」(色彩和筆觸)到「特寫象龜的腳步」來拼湊這個無法言說的長壽之苦。


\手法6. 不連貫/


 
終於到了最後一種!《漫書》定義:這是一種畫格與畫格之間毫無邏輯關係的轉換方式,跟任何敘事目的都毫無關係。換成繪本就是:頁與頁之間毫無邏輯關係

《漫書》有三張圖例是「有個人在笑」、「樹枝特寫」、「水中魚」。這樣讀者完全看不懂吧?若是「看不懂」,也沒這樣安排的意義吧?但《漫書》作者還是肯定這類作法是可行的,他認為:間白(畫和畫之間)裡總會有種魔法,能幫助我們找到相關的意義或共鳴,就連落差最大的組合也不例外;但在他研究分類的案例中,此種方式皆是零(只有一例除外,是美國漫畫家斯皮格曼(Art Spiegelman,《鼠族》作者)的早期作品《迷你偵探艾斯荷》),連日本漫畫也沒使用,有些實驗漫畫會探索此種方式。

只要去看高栗(Edward Gorey)的那四大本作品合集,就可以找到很多看起來是「不連貫」的畫面;他最喜好「無意義」,他最喜歡的作品是讀者看無的作品,當然,不會是他最有名的那幾本。

舉這本The West Wing(西翼樓)為例。

(圖/The West Wing, Edward Gorey)


左頁是橫躺在房間地上的三隻鞋子,右頁是走廊與房間。這兩頁該如何連結呢?翻到封底有《紐約時報》的評論:高栗先生最傑出的無字作品之一。("one of Mr. Gorey's wordless master works.”—New York Times

再舉一個有趣的作品,若嚴格分類的話,此例尚有邏輯可言,只是比較不在我們一般的思考邏輯裡。

(圖/オオカミがとぶひ﹝大野狼跳起來的那一天﹞,ミロコマチコ )


(左頁)下起雨來了。(右頁)花豹來了

「下雨」和「花豹」有什關係呢?這兩件事和左頁裡小朋友彈琴的內容也沒有關係。但我們再翻兩頁就懂了。

(圖/オオカミがとぶひ﹝大野狼跳起來的那一天﹞,ミロコマチコ )


左:一隻接一隻不斷集合過來/右:雨也一直下

全頁的「花豹」和「雨點」乍看沒有關係;再看我們才知道原來作者把花豹身上的「斑點」和「雨點」做了形狀上的連結。


〔後記〕
這件「六種轉頁方式」的功課我大約做了半年,先是在電腦上放六個資料包,分別把覺得可能是的丟進去,中間有一次對大學生分享,這回寫成文時,自己又推翻了一次。我還是想強調,不必緊緊糾纏於理論、方式、分類,僅做為一種看繪本方式而已,未臻完善歡迎指教。


 本篇提到的作品 

Frog in Winter

Frog in Winter

小春家的小客人

小春家的小客人

承諾

承諾

Memorial

Memorial

我在礦山的童年

我在礦山的童年


かないくん (ほぼにちの絵本)

かないくん (ほぼにちの絵本)

ヒワとゾウガメヒワとゾウガメ

The West Wing

The West Wing

オオカミがとぶひオオカミがとぶひ



作者簡介

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人。讀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台灣藝術大學美術所。
作品有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繪本《貓面具》與「隱晦家庭」繪本三部曲,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繪本《絨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插圖。中馬雙語繪本《馬惹尼》《吃風集》最新作品為《詩人旅館》

網站:馬尼尼為&繪本亂讀會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言論自由日 長大後,你也開始隱藏、審查自己的聲音嗎?

1989年4月7日鄭南榕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自焚明志,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噤聲,恐怕難以想像那種恐怖。限制言論自由的影響甚大,包含歷史的斷裂、名士的殞落、藝術文化的斷層等等。透過五篇文章,一起體會自由的可貴。

337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