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今天的餐桌上有什麼?

為什麼這個料理手法要用閩南語或客語講才傳神?──專訪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 字級



陳淑華在新書《灶邊煮語》整理出105個料理動詞,12位說菜人的故事。


《島嶼的餐桌》《彰化小食記》之後,陳淑華再次動身踏尋食之記憶,這回,她從南到北,走進尋常人家的廚房、路邊小攤,一字一字蒐集日常母語對話中,關於煮食的「動詞」。經過四年的採集與整理,她終於完成《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本書源自另一個計畫,2011年,她為客籍攝影家邱德雲著書《風吹日炙》,也有機會坐進客家餐桌,嘗著各式各樣的客家菜,聽著這些料理的陌生菜名,她想:「或許,料理動詞可以成為認識客家菜與閩南菜異同的重要線索……」由此,她在2015年申請到國藝會的經費補助,展開了名為「台灣閩客料理詞彙的採集與比較」計畫。

計畫啟動,陳淑華先查閱現有的研究資料,拿著紙上的詞彙直接走入田野,而田野對象,便從她的母親開始。《灶邊煮語》的受訪者約莫23人,主要來自陳淑華的人際網絡,閩南菜的部分,沿著家族系譜,採訪了居住彰化及台南的親戚。客家菜方面,部分來自邱德雲老先生的家人,部分就著過去在《經典雜誌》工作時建立的人脈,進入美濃客家庄。另外,以《大佛普拉斯》片尾曲〈有無〉獲得金馬獎的台語詞人王昭華是她多年老友,也給予了台語文上的協助。本書並錄製「線上聲音註釋」,讓讀者能聽到這些動詞與菜名的台、客語發音。


不過,採集不像採訪,絕非一問一答能有所獲,考驗的便是採集者的漫談功力。怎麼提問呢?記者出身的陳淑華輕鬆以對,「就是聊天啊,花很長的時間一直聊,聊越久,對方越能隨時會蹦出特別的字詞,我就立刻追問。」而讓受訪者打開話匣子的祕密武器就是年菜,「我最常問人家過年吃什麼?或小時候吃什麼菜?我可能會舉我家的例子,或是把在北部聽到的拿到南部去問,相互對照。」久而久之,陳淑華的耳力也變得敏銳,從此去菜市場或小吃攤她就豎起耳朵,「很隨機啦,像是看到地上有堆菜,我就問:這要怎麼煮?

抱著大量的錄音檔回家後,挑戰才開始。陳淑華說,「最困難的就是怎麼把聽到的『音』用文字呈現!」她使用了《台日大辭典》、《廈英大辭典》、《客英大辭典》與《客法大辭典》進行比對,「我會把聽到的音輸入辭典,看看會不會跑出字,還要試著分辨客語腔調,哪些是四縣、海陸或其他,這幾部字典用的拼音法也不太一樣,必須來回交叉比對。」她反覆聆聽錄音檔,查找字詞的時間甚至比下筆撰稿的時間還多。最末,她理出105個動詞,寫下了12位說菜人的故事。


本書共分為兩部,第一部「煮食語典」將閩客語中的煮食動詞分為13類,逐字解釋,並列出常見用法。第二部為「田野隨筆」,記錄了說菜人的生命故事與料理方式的演變。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陳淑華發現閩南菜與客家菜各有慣習的烹煮方式,例如,客家菜有多種針對「加工存食」的動詞,例如:滷、晒、醬、揤等而「炸」這個料理手法的動詞,閩南語的用法比客家話更多,以糋(讀音:tsìnn)為中心,因應油炸時間長短、或油炸過程中食材的變化、乃至食物的口感,出現了乍、磅、浮、酥等不同用法。此外,同一個族群的食物也可能有不同做法,例如,北部的客家粽是用蒸的,南部的客家粽則是水煮。

《灶邊煮語》包含「煮食語典」、「田野隨筆」兩部分。


採集談話時,陳淑華總會刻意詢問老菜的說法及煮法,不過,隨著煮食器具的革新進化,大灶消失,電鍋上場,不少詞彙也跟著消逝。或者,字詞仍在,但做法已改變,例如客家封肉的「封」(將肉類加調味料蓋鍋慢煮到軟的手法)。陳淑華發現,「把各種菜一起『封』可能是美濃特有,美濃人拜拜時需要很多種肉,拜完就拿來封。」製菸是昔日美濃主要產業,勞動力需求高,對準備餐食的人來說,將多種食材放進一個大鍋裡一起封的料理方式較為省時。不過,古法的封是將肉密封於容器中,放入有熱灰的坑內,靠熱灰的餘溫把肉燜熟。「顯然,料理方法會因應各地人文、歷史、產業而有所變化,發展出在地特色。」

聆聽紀錄之餘,陳淑華也不免手癢,直接將聽來的菜譜搬進廚房試做,她尤其鍾情客家小炒。她從邱德雲的女兒那聽來的客家小炒特色是,「他們會一次炒一大盤,但不會在第一餐吃完,而是連吃好幾餐。通常第一餐後會留下肉絲和魷魚,第二餐再放蔥炒一次,魷魚的香味就越來越濃厚。」她抓到訣竅後,還自行替換食材,將蔥換成洋蔥或韭菜,又變出一道新菜。「這道菜很棒,有很多玩法!」


在書裡的「田野隨筆」中,陳淑華簡筆寫下幾位說菜人的故事,筆調雖輕,卻清楚勾勒了從日治晚期到戰後的女性宿命。廚房裡的男人可能是大廚或總鋪師,那些同樣長年在廚房裡奔忙的女人,卻沒有頭銜,始終是歷史的配角,但是陳淑華認為,「這樣的生命,更襯出了前面的那些字詞的意義。」其中令陳淑華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彰化賣灌大腸箍的王黃香女士,她婚後一直守著小食攤,幾乎全年無休,難得遇上農曆年假,她每每必吃的年菜是「芹菜」。當地的閩南話偏漳州腔,芹菜發音為 khÎn-tshài,取 khÎn 接近「輕」的閩南語發音,而有「輕鬆」之意。陳淑華感慨地說,「我可以想像她有多辛苦,她一定很期待有一天可以不用煮菜,輕鬆一點……」

陳淑華曾在2009年出版紀錄她母親家常菜的《島嶼的餐桌》,她序文寫道:「我並不知道這張小小的自家餐桌,有如此廣大無邊的田野。」如今,她踏出家門,走進更廣大的田野,從北到南,為台灣的尋常家庭記下他們的尋常料理。此番民間採集紀錄的工作看似素樸平凡,卻珍貴而重要,當外食成為新世代的日常,這些庶民語彙也將逐漸消逝。近十年後的今日,陳淑華在新書《灶邊煮語》序文寫下:「傾聽的旅程已啟動,只盼有更多人加入,讓過去被忽略的庶民之聲可以從不同角度被聽見。



  陳淑華作品 

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

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

彰化小食記(增修版)

彰化小食記(增修版)

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

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




恭喜《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陳淑華榮獲第43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完整得獎書單請點右圖看更多!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有多久沒說母語了?莫讓母語成為「第三外語」

    你的母語是什麼?在臺灣,以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環境再配合長年英文作為競爭指標的風氣下,人們若還對語言學習有興趣,多半會考慮影視大夯的日韓文或浪漫的歐洲語系,那何時才會理所當然地談起母語呢?難道母語得排到「第三外語」?甚或更後?來看如何找回母語力

    2663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有多久沒說母語了?莫讓母語成為「第三外語」

你的母語是什麼?在臺灣,以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環境再配合長年英文作為競爭指標的風氣下,人們若還對語言學習有興趣,多半會考慮影視大夯的日韓文或浪漫的歐洲語系,那何時才會理所當然地談起母語呢?難道母語得排到「第三外語」?甚或更後?來看如何找回母語力

266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