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黃威融/日本編輯前輩藤本泰、都築響一、木下孝浩教我的事──讀《圈外編輯》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在台灣出生長大的我,竟然能夠以創意和編輯謀生至今,最要感謝的「精神導師」(相對於實際教導過我的長輩和工作伙伴,精神導師指那些我並不熟識、但他們的才華和作品深深啟發我的前輩),絕對是從我年輕時看日本雜誌認識的這些厲害傢伙。

首先要感謝都築響一,1976年《POPEYE》創刊,當時還在學校念書的這位年輕人直接寫信去編輯部,詢問創刊號介紹的美國滑板在日本哪裡買得到,編輯部直接叫他來打工,都築響一的編輯人生就此展開。1980年《BRUTUS》創刊,前五年他做了好多厲害的報導。

1976年《POPEYE》創刊號。(圖/黃威融提供)


再來要感謝藤本泰,1983年成立了「CAP」設計工作室,帶領一群厲害的平面設計師,承接當時許多日本雜誌的視覺構成:《太陽》、《Studio Voice》《流行通信》《GQ Japan》《Vogue Nippon》……他根本就是日本雜誌圈的視覺總管。

相對於上面兩位的輩分和資歷都是我的大前輩,2012年執行《POPEYE》改版的總編輯木下孝浩算是我的同輩。曾任《BRUTUS》副總編輯的木下先生,運用他獨特的選題和編輯風格,救活了一本曾經輝煌但不再風光的城市男性雜誌。2018年夏天他離開《POPEYE》,加入知名服飾品牌Uniqlo,負責整體傳播的工作。

▌都築響一的編輯人生,就是日本文化雜誌的現代史

都築響一很特別,他非常資深,創作興趣廣泛,他一直選擇不進入公司體制當個被供養的編輯,他所撰寫的《圈外編輯》這本書,清楚說明了他的工作理念和人生態度。

如果你還在所謂的媒體集團工作,或者你已經離開了,但你覺得那是資源豐沛的工作方法,是你認為的美好工作方式,這本書不是要給你看的。這本書是要給每個時代自己接案的編輯人看的,覺得按照過去工作方法很蠢的改革派編輯看的……都築響一這本書把過去十年我做過的事,和未來十年我應該做的事,交代得明白清楚:

  • 編輯會議通常是徒勞無功的,雜誌會這麼難看就是這些會議造成的。
  • 想當編輯不是為了在大集團領高薪,編輯的薪水少工作辛苦,我們是因為喜歡才當編輯。
  • 選擇主題不要問那些不相干的人,不要去追求不認識人的真實,而是追求自己感受到的真實。
  • 現在的雜誌和百貨公司會這麼無趣,就是他們只知道追求數量,喪失了個性。
  • 要知道編輯的竅門不是去上課,是去找到自己喜歡的雜誌,想盡辦法模仿它。
  • 不要跟編輯同行喝酒,去陌生酒館跟不同職業的人聊天收穫才多。
  • 雜誌編輯和設計師,不混在一起是不行的。
  • 編輯把作者的文章串聯起來,不是跟作者一起創作,編輯的工作是讓作者專注在創作,創作以外的事交給編輯來做。
  • 每個編輯的採訪方式和合作清單,是最重要的資產。
  • 二三十年都聽一樣的音樂,持續喜歡相同的歌手是最棒的行為。比起小時候聽搖滾,長大後聽爵士樂,最後在卡拉OK跟大姐雙人對唱,到老一直都聽 Pink Floyd 的人生輸家比較高尚。
  • 沒有必要對東京的唱片公司言聽計從。
  • 坐在公司上網找資料的編輯直接開除。
  • 二流實踐者比一流評論家了不起。
  • 考上藝術大學不是值得賭上人生目標的事。想組搖滾樂團就去買吉他,想當小說家就不斷寫文章,創作不是去學校上課學的。
  • 媒體告訴大眾現在流行什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是一個大唱片公司想不出新點子、媒體集團沒搞頭的時代,去參加獨立出版詩集發表會,去聽年輕人樂團的演奏……那裡很多人。

「去陌生酒館跟不同職業的人聊天收穫才多。」
共102本介紹當代藝術家的《ArT RANDOM》套書的催生,就起源於都築響一在酒館認識老字號出版社「驚督書院」。(圖/《圈外編輯》內頁



▌特立獨行的編輯+才華洋溢的設計=創造話題的雜誌

藤本泰自傳《雜誌上癮症》(已絕版)藤本泰自傳《雜誌上癮症》(已絕版)

接著介紹藤本泰這位雜誌設計大師。厲害的日本雜誌很多,1990年代初期在廣告公司寫文案的我,開始看《Studio Voice》,當時買了好多。這本號稱次文化綜合雜誌的《Studio Voice》選題犀利,電影、流行、音樂、寫真、文學……都可以成為封面故事;它的版面構成用色大膽,徹底啟發了當時很菜的文青小黃。

多年後的2004年《 GQ Japan》日本版吸引了我的目光,他們採用時尚雜誌的手法處理政治經濟的題材,非常前衛特別,它的題目拆解和美術表現玩得非常高明,把雜誌視覺拉高到一個極高的層次,美術總監就是CAP集團的藤本先生,到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十多年前我在廣告公司時期迷戀的《Studio Voice》也是藤本泰負責設計的,2011年台灣原點出版社出版這位日本雜誌首席藝術指導的自傳書《雜誌上癮症》,我受邀寫了篇推薦序,我透過那篇文章向這位大師致敬: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藤本先生的存在,我想我是不會走上編雜誌這條路的。因為有藤本先生這樣對雜誌有熱情和驚人才能的人投身其中,一個許多人看不上眼的東西,可以變得如此充滿詩意和創意,鼓舞了我以及許許多多在雜誌這行苦戰的夥伴。感謝你,藤本先生,因為你因為CAP,我們更加了解雜誌是多麼有趣的事業啊。

2005年前後的《 GQ Japan》。(圖/黃威融提供)

90年代的《Studio Voice》。(圖/黃威融提供)

1995年10月號《太陽》。(圖/黃威融提供)


▌昔日城市男孩雜誌總編,今日服飾大牌內容創造者

兩年前的2016年夏天,誠品書店找我共同策劃了「城市潮流編集術—— POPEYE + &Premium台北限定特展」,那個週末我除了主持木下總編輯的公開座談,晚上還有一場木下和當時台灣 《GQ 》總編輯杜祖業的封閉工作坊,中間的空檔我跟他聊天,他對於我離開設計雜誌和生活雜誌之後的工作形態非常好奇。如今回想,也許他早就開始想雜誌編輯的下一步。

台灣太小看編輯這件事,台灣社會不知道厲害的編輯可以打動人心,我們以為所謂的編輯就是把文字材料和圖片放在一起。我常說「編輯是料理情緒的事業」,透過不平凡的企畫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們眼光。這應該就是知名品牌看重資深編輯的關鍵吧。木下選擇離開長期服務的雜誌公司, 前往了Uniqlo,祝福他。

2012-2016由木下孝浩主導的《POPEYE》,產生許多經典的期數。 (圖/黃威融提供)


因為很重要,最後再說一次,感謝這三位日本雜誌前輩,你們真的教了我們好多事,真心感謝。
 

圈外編輯

圈外編輯

圈外編輯 (電子書)

圈外編輯 (電子書)

 


雜誌俱樂部,招生中!: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雜誌俱樂部,招生中!: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黃威融
在台北出生長大的五年級後段班,90年代中期在廣告公司當過文案,2000年前後出過幾本暢銷書,2004年起進入台灣雜誌圈工作至今。2006年擔任《Shopping Design》創刊總編輯,2012年擔任《小日子 》創刊總編輯,2013年起參與誠品書店免費刊物《提案 on the Desk》,並協助不同雜誌和品牌提供編輯創意服務。


 延伸閱讀 

想法誕生前最重要的事(王志弘特別設計海報珍藏版)

想法誕生前最重要的事(王志弘特別設計海報珍藏版)

編輯這一行:日本實用書傳奇編輯,從40年經歷剖析暢銷書背後,編輯應有的技藝、思維與靈魂

編輯這一行:日本實用書傳奇編輯,從40年經歷剖析暢銷書背後,編輯應有的技藝、思維與靈魂

編輯樣(附贈獨家設計「雜誌編輯專用筆記本」)

編輯樣(附贈獨家設計「雜誌編輯專用筆記本」)

來到少女雜誌的編輯君

來到少女雜誌的編輯君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國際不打小孩日 小孩不打不成器?別讓暴力成為家長無能為力的藉口

教養小孩很多時候讓人理智斷線,深感挫折的父母可能會選擇以體罰做為手段,但打出來的乖小孩是真的乖嗎?

244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