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8269
博客來三十,邀請十位名人作家帶來【三十而立該知道】與【給下一輪三十年指南】兩大主題的獨到見解。
從三十歲該知道的事,到未來三十年的料理、理財、旅行、影片及教養指南,
博客來攜手OKAPI作家,一起探索屬於三十的深刻內涵,給讀者最真摯的人生指南。
(林煜幃攝影)
三十世代該如何投資?
理財專家(更是樂活大叔)施昇輝認為的「懂投資」,比起預測準確,更是有紀律的投資。三十多歲的小資族,不適合選股,ETF絕對是最好的選擇,一籃子股票分散了風險,也不用進進出出。他最推薦的是高股息型的ETF「0056」與市值型的「0050」,前者防守、後者進攻,而且「市值」就是跟著大盤起伏,他提醒:「複製大盤,不要想打敗大盤。」最重要的還是好好工作,別把太多心思放在投資上,因為薪水的增加絕對比投資賺。那麼三十歲再加三十歲的退休世代,該怎麼投資?
施昇輝也直言:「退休之後,就不要再投資事業與創業。」寧可投資股票,也不要開新事業或跟著朋友投資,很容易無法退場;更不要貪心,去相信任何快速賺錢的機會,那就是詐騙!(比如收到「施昇輝」要加你LINE的訊息,絕對就是詐騙)退休之後,沒有新的收入,現金很重要,因此有穩定配息的股票(比如0056),能拿股息過生活,就是首選。不論什麼世代,人人都好奇「明牌」是什麼?施昇輝提醒,我們說的「投資報酬」其實就是「本金X報酬率」,很多投資達人都說某某明牌報酬率高,但這其實不容易,在他的觀念裡,「本金」才是該增加的,本金夠高,3%報酬率也能造就很高的投資報酬,這就是那句老話「本大利小,利不小;本小利大,利不大」。一切都在本金,所以還是要苦口婆心提醒大家好好工作,施昇輝心中最不過時的好明牌——「就是好好工作,把本金加大!」
●●●●●●
現在旅行,尤其在疫情過後,能感覺國家的界線越來越明顯,世界經歷了脫歐、排擠移民與極右派的興盛,不管是歐洲或南美洲,簽證都變得更難,許多地方反而更困難去抵達。因此越大後也越明白,旅行不一定很浪漫,因為它很容易被政治左右,世界和平時,邊界很模糊,反之則更清楚。由這裡看未來的旅行驅勢,也走向兩個極端,從虛擬到真實,AI、演算法會塑造出一個旅行的樣板,若不是特別的人、有錢的人,大數據會扁平旅行的差異性。因此另一個極端,是有些人會完全捨棄網路,我應該就是那種不想被控制、被演算的人,更渴望真實的接觸,即使它比較不便、比較疼痛。
我去年第一次走了白沙屯遶境,才發現平常快速經過的地方,在慢速、甚至比正常速度更慢的狀況下,會看見更多小事物,比如一片大蒜田,這有種超時空的感覺。現在的我很推薦徒步走路,因為可以更理解時間,旅行的意義也在理解被限制的時間,它總要買張機票、總要回來(不然就是流亡而不是旅行),它限定了一個回到現實的時間,跟閱讀有點像,迥異於平常的生活。上路就是抽離日常,也為了回到日常,然後可能再因為一處微小花香,穿越時空回到某個時刻的異地,那些所見的不同人事,幫助我能看向自己,因而有了自省的能力。以前會覺得,下一個想去的地方總是沒去過的,但下一個三十年,現在的我覺得可以重返舊地,去找找過去旅行時相遇的朋友,承諾當時的重逢。
●●●●●●
作家馬欣總能從電影與音樂中讀人性,由電影談三十歲,她提供了兩種視線,一從時間、一從感受。如今近三十歲的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裡面描繪的1900年,也像是對應現代,「都在面對一個非常混亂碎片的時代,重整變成另一種商業模式。」和電影相同,時代都在用新的制度馴化我們,AI也是一種馴化,而我們所在的時代也很像是位於中間的三十世代,「可以往回,也可以向下走,只要記得你有選擇。」另一部電影,她選擇金凱瑞的《王牌冤家》,和主角相同,人都有逃避痛苦的傾向,對她來說這電影不只講愛情,而是痛苦的存在價值。「如果今天你的記憶紋理,都沒有痛苦,那就是一個荒漠,比寂寞更寂寞。」除卻生死,只要跳過時間,痛也可以是一個喜劇,而那段由痛淡化,悲劇轉喜劇的過程,對馬欣來說是避免人生變得像浮水印一樣淺的存在,是人長大後面對各種挑戰與中年危機的抓地力。她說:「許多生命中的寶物,要從痛苦中過來。」
新時代到來,三十年後的電影院還會存在嗎?馬欣並不能篤定。電影院於她,其實是人類一起仰望的所在,「它不見得會存在,可能以後AI會幫人講故事,可我覺得就像音樂回到黑膠一樣,有一部分人會意識到超譯不能真正滿足人。」在這個漸漸沒有人覺得需要仰望什麼的下一輪三十年,馬欣始終記得在影廳裡與幾十個陌生人,一起為著一部電影哭的感受,那一剎也是融入社會。「那一剎那很重要,也許就一分鐘而已,可是一旦沒有,就會長久地覺得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馬欣提醒的不只是觀影,更是仰望的經驗,當人忘記仰望,以為所有事情都從自己出發,就會變成一個有很多死角的大人。
●●●●●●
雙子座編輯問我,三十歲前一定要會的一道料理,我大驚。我也是三十六歲後才開始好好做菜。三十歲那時,大概是⋯⋯都有熟⋯⋯吧?
我想要說,到六十歲,不,八十歲都不會料理,也完全沒有關係。不過,找到自己覺得快樂的事,才重要。我剛好覺得廚房是我的樂園,市場是我的金銀島。三十六歲時從社畜生活畢業,舊時同事的投資銀行才子弟弟,透過她來說服我加入當時(現在也是)紅又年輕又賺錢的公司團隊。她打電話來問我說妳在幹嘛,我說我正在給蝦去腸泥呢,婉拒了出任的機會。對於料理大概就是這樣的真愛等級。但三十歲時哪裡知道?
把「三十歲以前一定要會」的清單丟掉,保持對各種事的新鮮熱情,像抱著一盆綠豆,給它們蓋濕衛生紙,看看未來哪一根會發芽。(結果全部發芽,整盆滿滿,恭喜你)。
●●●●●●
三十年為一「世」,許多關係與價值也往往會跟著改變,作家諶淑婷,也是「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透過觀察與親身經歷,指出了許多世代間似變未變的關注點。她發現不論何時,打罵小孩始終被認為是「家長懲戒權」,只要沒打到出事,都是「合理」管教範圍,他人無從置喙,若被質疑,只需強調父母難為、自己打總比之後讓別人打來得好,缺乏尊重兒童的概念;但同時又焦慮於兒童性暴力,一直希望小孩有能力保護自己……忽視龐大的矛盾,這或許是兩個世代間,不變的雷區。她更察覺到現代兒童擁有的空白與自由的時間,越來越少,幾乎是零;更矛盾處,是將現實生活守護得密不通風,卻忘了孩子在安全的環境裡「浸泡」在不安全的網路世界。許多時間裡,習慣以3C獎勵、安撫、照顧孩子,家長自己也沈浸在手機世界放鬆的家庭,比起親職,他們更重視自己(不是說這樣不好,而是忽視照顧滿足孩子的心理陪伴),家庭的價值觀受到社群媒體、短影音等影響,更難專心,表達溝通能力也都變差。
兩極化發展成為現代父母的不易,諶淑婷認為就像「母職」,從照顧孩子的「裡」,變成掌控孩子的「外」,過去家長照顧孩子有吃有睡有上學,即是盡力,現在母職涵蓋更多更廣,包括為了孩子安排社交、舉辦節慶派對等等,努力讓孩子的興趣變成有助升學的才藝,全面性的協助、規劃,只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忙裡忙外的現代,諶淑婷卻想提醒所有父母,那不變與最重要的價值其實是——不要控制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一個人,看見他的特質,陪伴他發展自我,唯一的擔心,永遠只有正向肯定的話語、愛說得不夠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無條件被愛著的。
●●●●●●
我在英國讀書時,曾聽到兩個人對話時說道:「三十歲後,不像二十幾歲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在失去。」那時覺得三十幾歲的人真帥氣,不知道我是否能成為這樣的人?直到後來、自己面臨了許多失去才更深地理解到這席話的意思,迎上明天必然會面臨不同的失去,但從前的經驗能讓自己更清楚與世界、與自我的關係,能更自在而有彈性地決定該回應與關注什麼。三十歲前的離別總是很巨大,其實無論年齡歷經道別,都還是會有或大或小的失重感,只是越來越能掌握自己的狀態,於是敢於墜落、敢於放手讓自己往不同的階段走去。
過去我熱愛的舒壓法是散步或寫日記,去年因為健康亮紅燈,現在煮健康餐對我也很紓壓,並且發現吃得健康時,面對壓力也比較能抗壓,這就像是在不能控制的生活中,還有能掌握的東西。人生是流動的旅程,我很高興自己正活在三十代裡。
一些張西給登入三十代人們的須知:
1. 登入不同面貌或角色的帳號可以複雜,但是密碼越簡單越好。
2. 抽屜裡隨時有一本空白的筆記本,有情緒時先告訴它,無論好壞。相較於人有不同的時區,空白筆記本就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時區,亦是情緒的緩衝良伴。
3. 在身上放一個「好理由口袋」(時不時要記得補充),當生活中偶遇唐突或負面事件時,把手伸進此口袋,大方地給它一個好理由。
4. 確認自己的輪廓:我的輪廓即是我的界線。好壞無懼,愛恨有度。一切都有節度。
5. 定期健康檢查,多喝水、不要吃宵夜。
啊,原來我也會說這些。真的過三十歲了呢。
●●●●●●
三十歲讓我想起草東沒有派對的歌詞:「你說你不想在這裡/我也不想在這裡/但天黑的太快想走早就來不及」。
雖然我目前才二十七、八歲(但BMI超過30),逼近三十歲的我也有種遊戲被迫開始的感覺,像是親戚忽然跟自己的小孩介紹我說:「這個叔叔是作家也是老師喔。」我滿腦子就是想,當作家跟老師要有什麼樣子,在小孩眼裡才會比較不丟臉?這讓我想起一張梗圖,有一個媽媽跟兒子說:「Tom,你必須要去上學,」Tom說:「我想請病假。」結果媽媽說:「可是Tom,你是班導。」就像我原本以為自己只是道具或史萊姆,結果瞬間變成大人,變成了遊戲角色要跟著跑進度條。但邊緣人變成大人後,也不是沒有好處,比如我很早就知道這個社會沒有義務給你關懷跟愛(風雲人物可能會怕變得慘淡,但我是一直慘淡,所以沒在怕!)。
我想像的三十而立,那個「ㄌㄧˋ」可能是嚴厲的厲、不寒而慄的慄,以後可能不會好受的遊戲開始了;但或許長大的一環也是明知道沒有回報、很辛苦,還是要繼續闖關這個遊戲,一邊迷茫,一邊前行。
________________
●●●●●●
comma books的社長陳夏民,也是做書的人,他在三十歲那年,決定回到故鄉桃園開一家出版社,當作送給自己的「而立」之禮。而立不一定是真的立而不倒,如今離三十稍稍一段距離後再看,仍有些疑問不減,像是仍會「一直問自己,是不是已經變成大人了?」職涯裡,有成功的出版,也有許多不能言說的職傷,不論起伏,他都坦言:「三十歲之後,最大的領悟,就是知道自己的長項和弱點,不要變成別人的負擔。」
在他心中,「社畜」並不完全是貶義詞,有時也是非常好的選擇,當個社畜更能在「生活」與「工作」模式間切換,反而對生活很健康,也能夠持續與人互動。
許多伴隨著「三十而立」、三十歲得立業成家這條分水嶺的焦慮,陳夏民以「多數人都會活到一百歲」來破除歲數的迷思與限制,他想說的是:「所以不用擔心年紀,只要想清楚財務規劃,一切歡迎出發。」有沒有什麼紓壓與真正的排毒法?他認為直視弱點非常重要,持續鎖定工作與生活或是習慣中的毒素,持續排毒。「我個人喜歡簡單的重訓、飛輪課、美食和打電動(動森)。」遇到難題?對策如下:「我會建議對方去桃園大廟拜拜。」(拜完順便吃大廟後博愛路上的潤餅或是蚵仔麵線)。
●●●●●●
孩子的繪本最重要的是故事,故事要絕對好聽,可以聽一百遍、一千遍,圖畫要有趣味性,可以發現、可以想像。大人的繪本通常文本較雋永,文體可以更複雜多變,圖畫更著重美感與設計性,不管幾年過去,你讀起來仍然覺得有滋有味,就是屬於你的好繪本。
三十歲是一個成熟卻又很年輕的歲數,有遠大的夢想可以實踐,是很棒的年紀。在此也推薦給三十的你繪本閱讀指南:
《野獸國》獻給每個人心中的小孩;《夏綠蒂的撲滿》大衛麥基用滿滿的幽默提點大家「人生哪有那麼簡單?」本書的插畫比找尋威利更加有趣,除了主述的故事外,尚有許多條不同人物的故事線隱藏在圖畫中等著被讀者發現;《我選我自己》現代社會挺身而出,為自己的權利發聲很值得讚賞,但當每個人的權利主張都被放到無限大,完全不用遵守任何秩序和法律時,理想的世界仍舊存在嗎?
臺語繪本《兩撇喙鬚醫生賴和》28歲的賴和醫生第一次因為治警事件被捕入獄,他的一生除了是醫生、文學家,更是一位社會運動者,一百多年後的每個台灣人,都應當好好認識他。《情批》是阿尼默寫給樹木的臺語情詩。
最後推薦《影子裡的大象》生命中何時會被陰影籠罩我們不得而知,他人的安慰有時讓陰影更黑更深。如果有人願意耐心等候、聆聽,或許就是那道足以讓陰影退去的光,但願我們需要時會有那道光灑落,或者,可能成為別人掃除陰霾的那道光。
●●●●●●
蘇軾有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所謂三十歲到得還來別無事,走過一些瀑布,見過一些斷橋,才發現不過原來就是那句「廬山煙雨浙江潮」。不再無病呻吟,三十歲後的她決定回頭說說美與俗氣,決定種花不渝,姑且聽她談談種花,說愁與俗氣————
三十歲養了盆香水玫瑰,深紅花瓣隨機散落雪白絞紋,品種名曰「說愁」。朋友看了說:開得這樣璀璨,哪裡說愁?
三十歲以前的我,就很愛說愁。當然是年少不識愁滋味了,只是覺得世界如此黑暗,到處是骯髒事。所以作品裡必須說愁,說愁與批判是流行,美必須正義。至於談論純然的美、談論中產階級的享受,則被我視為媚俗。
三十歲以前,是人生璀燦的時間點。很快就走到自己的議題裡面被捲進去了。三十歲之後開始負重。每個人各自負有各自的重擔前行,也有人走著走著,突然就沒了聲息。這時候突然覺得,喔,說愁是一件很俗氣的事,因為我並不是真的愁,我說愁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也迎合自己的野心。坦白說,人年少時怎樣困頓,都不會壓在心上太久,那是年輕的本錢,因為時間站在你這邊。
過了三十歲,哀愁不用說,這時候只說天涼好個秋而已。美學必須誠實,現在的我會回頭提醒三十歲的自己:不要再說愁,去記錄你現在擁有的快樂,越多越好,對自己坦誠相待,越早越好。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