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蔡榮峰 / 原本的革命青年史達林,怎麼會變成殺人不眨眼的獨裁歐吉桑?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1915年冬季,更準確來說又是個冷颼颼的11月,歐洲剛開打的一戰如火如荼,遠走瑞士的「熱血革命分子」列寧每天的閱讀時間總有意外的驚喜,看著自己桌上這封大老遠的來信,沒有人知道他臉上那種意義深遠的表情代表什麼意思。

我過得不怎麼樣,幾乎沒做什麼事。不過,在這裡能做什麼呢?這裡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正經的書。(…)我腦中有許多問題與議題,卻沒有材料。我手癢想做事,卻沒事可做。」信件內容也說不上無病呻吟,就像是個落魄文青嘟囔著無竹令人俗。同樣被帝國追捕、出國避風頭的列寧看了看名字,突然想起來這是誰了。

這位名叫約瑟夫.朱哈什維利(Joseph Jugashvili)的輕熟男牢騷可沒少過,自從去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小村落庫列依卡(Kureika)之後,先是因為生活眉角跟室友鬧翻,只好搬到當地一戶姓佩雷普利根的人家去long stay;正值35歲的他,馬上就跟屋裡的莉蒂亞(Lidia Pereprygia)打得火熱,一位情竇初開的14歲芳華少女。

看到這裡應該不少人皺起眉頭,姑且說這是古早時期的俄羅斯鄉下,在這個人煙稀少、冬季均溫常常跌破零下20度的北極圈小村,約瑟夫每天除了釣魚打獵,到處串門子,沒有什麼事情比談一場戀愛更能提振精神了。這位俄語帶著喬治亞腔調的頹廢系男子當時絕對料想不到,他信中抱怨的無聊鳥日子,將是他一生當中最愜意的流放歲月。

百年後,他這些「中二PO文」不僅會出現在一本嚴格考究的書籍當中,甚至會被一位台灣作者寫篇文章調侃抒情。

就這樣,本來愛寫東西的約瑟夫連續四年著作掛鴨蛋,直到1917年春,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從此他的人生捲入一個狂暴的紅色新時代,一去不回頭。

這個聽起來有點魯的騷年約瑟夫,跟你跟我都有關係。他的狂,狂到導致韓戰爆發,狂到讓美國決定防衛台灣,他的死,死死地將38度線凝固在朝鮮半島上。他的一念之間,差點就讓蘇聯加入軸心國、就此改寫世界格局。

在歷史上他還有個響噹噹的名號——史達林。

24歲的約瑟夫.朱哈什維利(史達林),1902年(圖片來源 / wiki)24歲的約瑟夫.朱哈什維利(史達林),1902年(圖片來源 / wiki)


從充滿理想的革命青年(今天看起來還有點時尚感),到最後變成殺人不眨眼的獨裁歐吉桑,究竟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多少人一聽到這名字就像撞上一堵牆,牆上各種矛盾的符號,讓人難以判讀其真實樣貌。

如果說歲月是把殺豬刀,連偉人都難逃面目全非的命運,那麼在「俄羅斯國家檔案館」擔任資深研究員的賀列夫紐克(Oleg V. Khlevniuk)就是善於解密的時光偵探。


賀列夫紐克(1959~)是莫斯科「俄羅斯國家檔案館」資深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史達林主義,研究史達林逾20年。
(圖片來源 / 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HSE

誰才是真的史達林?在賀列夫紐克抽絲剝繭的推理之下,歷史疑雲豁然開朗,本書考究功夫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境界。他寫的這本《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透過比對大量研究、從史達林個人信件、便條紙、政府文件等史料,仔細避開各種「傳說軼事」之後,為讀者重新建構出史達林各種角度的暴君人生。

最怕媽媽生氣的獨子、 叛逆的神學院資優生、寵愛女兒的父親、討人厭的岳父、「宮廷鬥爭」政治不沾鍋、職場最惹人厭的抓耙仔、操控國家機器的影武者、龜縮別墅逃避現實的決策者,帶領蘇聯打贏二戰的強人……是的,可能跟你讀過的歷史課本落差很大,聽起來還像霸道總裁系列,但「他們」都是史達林。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

史達林以一人之軀,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紅色歷史節點,想要了解當代俄羅斯、中國、北韓,絕對繞不開這個前蘇聯國家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劊子手。

在國際關係研究當中,常使用層次分析法(Level of Analysis),把一個事件,剖析成個人、國家、國際體系三個層次來探討,而「個人層次」的研究注重個別政治人物的領導風格與決策習慣,以及這些「枝微末節」如何由國家機器的頂端,向下影響整個社會、形塑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的基調,但是這類研究又是其中最困難的,主要是礙於資料取得不易,往往還參雜大量「假新聞」。

本書令人驚嘆連連的原因之一,就是連關鍵時刻,核心人物的互動都能彷若眼前,場景再現,背後爬梳了多少線索與積滿灰塵的檔案,可想而知。如果對以下任何八卦感興趣,又或是在史達林身上看到了哪位當代帝王將相的影子,本書隨手翻開一頁,都有滿滿的既視感。

\\獨裁者的第一次★恐怖統治初體驗//

1918年6月俄國內戰期間,史達林曾受命前往南方察里津市(Tsaritsyn,即今日伏爾加格勒市),負責把糧食生產運往中央,還要一邊對外作戰。雖然中央指示要他與有經驗的前帝俄軍官合作,但史達林非常不屑軍事專家,導致常常打敗仗。他的個性寧願捨棄政治立場可疑的幹才,依賴苗紅根正的革命者給予「常理判斷」,即使有錯就將錯就錯,祭出「反革命陰謀整肅運動」,在當地大肆羅織罪名「清洗」各階層。

正好8月30日莫斯科發生號稱出自社會革命黨之手的恐怖攻擊,導致列寧受傷,「紅色恐怖」這才成為共產黨的官方政策。當權者大概是經過精密計算,打壓異己的同時,用殺雞儆猴的方式來讓紀律渙散的紅軍聽命行事。

\\獨裁者給你按讚★藝術歸藝術的潛台詞//

史達林對於影視作品與音樂的品味相當保守,凡是按讚的,不只要看到爆,陪看的下屬還得發表感言,例如戰爭電影《恰巴耶夫》(Chapaev) ,光是1934年末到1936年初,不到兩年內就看了整整38次!在繪畫欣賞,他老兄也是海派地說一幅好的作品應該有「淺顯易懂的主題、寫真式的描摹、流暢的畫法」,最重要的是「麥黑白亂塗」。因此史達林時代,前衛的流派作品下場都不太好。真實描摹勞動階層的「社會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成為主流,史稱「史達林美學」。

當然史達林本人對當代戲劇與文學也很有興趣,因為以上這些都是集體洗腦社會的最佳工具。他並不在意御用藝術家的「藝術成就」到底在業界評價有多高,「政治正確」就是好棒棒。


1934年蘇聯發行的一部戰爭電影,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是瓦西里耶夫兄弟(圖片來源 / IMDb)電影《恰巴耶夫》(1934)講述紅軍指揮官Chapaev在俄國內戰擊敗擁護沙皇的「白軍」,並成為英雄的故事。(圖片來源 / travelpostersonline)


「政治正確」就是好棒棒。油畫《獻花給史達林》,1949年。(圖片來源 / horvath


\\獨裁者的成長率★厲害了我的計畫//

1929年4月蘇聯通過超高難度的五年計畫,但目標很快就被改得更荒謬,成長率從150%改成300%,計畫期限居然還縮短為三年。黨國幹部喊出一個又一個無意義的「破紀錄」數據,沒想到30年後同樣的大躍進居然還被另一個國家所學習。當時史達林宣稱:「最多十年,我們一定要消除自己和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有人說掌握技術很困難。他們錯了!沒有哪個碉堡是布爾什維克攻不下的。」像這類用修辭方式來掩蓋缺乏科學控管的缺失,主觀的口號最終淹沒了客觀經濟數據。結果碉堡是攻下了,最後人們才發現不過是座海市蜃樓。

1932年到1933年間, 蘇聯發生大飢荒,總死亡人數可能達700萬人,明明沒有戰爭、氣候正常,傳統上農業發達的地區一片蕭條,1932年秋季飢荒高峰期間,史達林還不願大量進口糧食,因為這樣就代表大躍進是錯的,任何退讓都會對獨裁體制造成威脅。當時蘇聯人口為1億6000萬,而飢荒高峰期主要影響的7000萬人,尤其集中在烏克蘭、北高加索,1933年頭幾個月甚至出現「易子相食」的慘況。如果說史達林對可能起義的廣大農民懷有戒心,對烏克蘭農民則懷有雙倍戒心,因為他們既是農民,也是最可能與西方通敵的烏克蘭人。

圖左:圖左:蘇聯1929年「五年計劃」宣傳海報。圖右:中國1958年「大躍進」宣傳海報。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也要中國農業放衛星(咦)。


\\獨裁者的制霸★終身任期制//

1924年到1925間,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曾意外出現過「集體領導機制」,避開了過激的大破大立,實質上發揮建設性作用,使溫和的政治經濟政策成為可能。這個治理系統最後在史達林、季諾維耶夫托洛茨基三位大老的鬥爭之下崩潰,1926年季諾維耶夫、托洛茨基先後出局,所有反對史達林的「反對派」,於1930年代末都被殺盡,連公認與列寧能夠平起平坐的托洛茨基,都在1940年於墨西哥被蘇聯特務暗殺。

1927年政治局的政治氛圍是和諧的「團結為上」,所以想取得壓倒性的政治權力,就要在檯面下悉心營造內部分裂,史達林在檯面上擺出「欲求團結而不可得」的委屈姿態,再把害群之馬的罪名灌到政敵頭上去。1927年12月,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更新的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中,史達林欲擒故縱,先表態要辭掉總書記一職,並稱列寧有過「反史達林遺囑」,幫忙黨內清理門戶、把反動派攆走之後,自己就該功成身退了。全體會議否決了他的辭職案,史達林以退為進贏得了政治紅利,還藉機提醒所有人,他才是最終的勝利者, 「集體領導」最終名存實亡,史達林從此大權獨攬,至死方休。

\\獨裁者的再教育★不聽話的民族//

共產黨誕生於內戰當中,一面對抗外國干涉,一面對內統戰,所以成天把「外部勢力」或「敵人」掛在嘴邊,不過布爾什維克自己可能也忘了,自己也曾屬於代理人戰爭的一部分,絕口不提過去是如何在外國勢力支持下才發展起來的。1943年底到1944上半年,正值二戰,蘇聯境內好幾個民族遭到集體迫遷或流放,卡爾梅克、數個北高加索民族、克里米亞韃靼人,甚至住在克里米亞的保加利亞人、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

表面原因是通敵的人有些的確出自少數民族,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史達林想要把「不聽話的整個民族」發配邊疆,一次性地永久解除他眼中的邊界禍患。如果不集體迫遷民族意識較強的群體,想必會刺激部分留在原居地的其他人真的逃往他國,成為反動勢力。克里米亞在俄羅斯歷史上還算是新納入的疆土,當地韃靼人因為跟土耳其有較深的文化歷史淵源,特別受到懷疑。史達林向來把土耳其看成蘇聯潛在的敵人。

克里米亞地理位置

身處在「強人回歸」的年代,我們正見到,在某些不算太民主的國家,愈來愈多人在位子上賴著不走,民主憲政元素卻在他們口中如咒語般叨絮著,一天得念上好幾回,產生詭異的奇妙感。再加上美國總統川普「推特治國」的非典型國際互動模式,關於領導者風格的研究,一時之間成為顯學。

俄羅斯社會經歷了1990年代的失序震盪,寧願重新投向保守主義的懷抱,老一輩的人有時會說就是太民主了才會生亂、國家需要強人重建秩序云云。普丁長期執政,大家自然也跟著一窩峰說丞相起風了。

1950年代開啟了「去史達林」、批判個人崇拜的蘇聯第三代領導人赫魯雪夫,開始轉向改善民生,將人們從可怕的公社遷到一棟又一棟的個體公寓。令人不解的是,在俄羅斯的右派當中,常常能聽到人們嘲笑那個時期的國家公寓品質,戲稱為「赫魯雪夫樓」,同時間卻認為史達林是帶領俄國打贏「偉大衛國戰爭」的偉人,至於那些大饑荒與大躍進,他們寧願相信史達林絕對是受到下屬蒙蔽,背了黑鍋。

獨裁者真正可怕之處,在於提供給被統治者自我催眠的想像

(圖片來源 / wiki)造價低廉、盒子式或砌體結構的公寓「赫魯雪夫樓」(圖片來源 / wiki


史達林過度簡化現實,把各種因素,都能齊頭式歸納進「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這種階級鬥爭的框架,在本書作者鑽研的史達林各類檔案中,幾乎看不到什麼「專家意見」,人口破億的蘇聯上上下下卻得鑽研他一顆腦袋寫出來的著作。

史達林擔心西方世界「腐蝕人心」,所以相當排斥當代科學研究如遺傳學等等,只相信直觀經驗,或對政治無害的事物。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反智主義,造成蘇聯社會集體弱智的現象──重點不在事實本身,而是有沒有站對邊。

本書作者賀列夫紐克希望藉著嚴謹的學術考究,帶給俄羅斯社會、甚至國際間更多元的討論。可以說,這一本鉅細靡遺的史達林傳記書,超越了純粹認識歷史人物的範疇,是一本認識獨裁者思維邏輯的教戰手冊。後勁強烈,請小心服用。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 (電子書)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 (電子書)


文/蔡榮峰(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人員)

 延伸閱讀 
1.【人物】當總統前,先成為螢幕英雄?──專訪《製造俄羅斯》作者奧卓夫斯基:媒體是國家掌控人民最有力的心理武器
2.【書評】難攻博士:誰能逃脫科技進化的獨裁強國?──讀王力雄《大典》
3.【書評】房慧真:美麗是種傷──讀《美傷》

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新版)

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新版)

十月的教訓:俄國革命一百週年,不論回顧或前瞻都必須讀的一本書。

十月的教訓:俄國革命一百週年,不論回顧或前瞻都必須讀的一本書。

普丁的國家:揭露俄羅斯真實面紗的採訪實錄

普丁的國家:揭露俄羅斯真實面紗的採訪實錄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夜深了好想來一杯?那就喝吧,出門喝、在家喝,或是在飛機上喝

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在家喝就不用擔心酒駕囉~)

263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