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陳思宏/倖存者活下來,就是為了把故事說出去──讀《而你,沒有回來》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瑪塞琳‧羅立登-伊凡斯(Marceline Loridan-Ivens)生於1928年,15歲那年,她和父親在法國南部被納粹逮捕,遣送至集中營。她奇蹟生還,父親則沒撐到終戰,成為納粹種族清洗的受難者。2015年,她出版了個人回憶錄《而你,沒有回來》,以文字追憶父親,召喚集中營血腥證據,以倖存者的身分,為這段人類浩劫增添一筆控訴。

《而你,沒有回來》是寫給父親的信,作者以冷靜的文字重建記憶,寫被納粹追捕的時刻、集中營的飢餓、空氣中的屍臭、手臂上的囚犯編號78750。作者一入集中營,就與父親失散,父親透過一名電工,傳來了一張小紙片。遲暮之年的作者,已遺忘紙片上的內容。但紙片確實存在過,承載著父親的關愛,是作者追憶的起點。

而你,沒有回來

而你,沒有回來


猶太劫難文學作品眾多,文字出版成書,以鐵證抵抗遺忘,由於死難人數太駭人,倖存者的文字成為集體傷痕記憶。歷史需要證人,畢竟,至今仍有許多人堅信大屠殺根本是杜撰。《而你,沒有回來》的特殊在於「遲到」,這位知名的法國電影工作者,一直到年歲將近九旬,才動筆寫下這段追憶。等了一輩子才動筆,慢慢撕掉傷口的ok繃,肌膚拉扯疼痛,傷口仍未癒合。遲暮之年的傷痕回顧,語調不哭喊,請逝去的父親聆聽倖存者的荒涼。作者一生追尋自由,卻永遠與死亡周旋。她寫:要當一個生還者,就得忽視他人的眼淚,否則連自己都會溺死在淚水中。

作者父親曾預言:「也許妳還能回去,因為妳還年輕,而我是回不去了。」小女兒實現了父親的預言,幸運存活。

瑪塞琳‧羅立登-伊凡斯作者瑪塞琳‧羅立登-伊凡。(圖片來源/Alchetron

倖存之後並非天堂,承平之日處處有地獄。戰後人們試著清洗記憶,倖存者無法言說集中營遭遇,沒有任何精神療程,作者「身上永遠附著著焚燒屍體的氣味」,無法在柔軟的床上入眠,只能睡在硬地板上,怕淋浴間,怕有煙囪的工廠,兩度尋死。她在集中營裡用盡力氣活下來,戰後卻迎向死亡。努力遺忘大屠殺的家庭持續崩解,作者沒待過集中營的弟弟,自殺身亡。創傷如影隨行,反猶太幽靈一直都在。許多納粹高官成功脫逃至南美洲,在當局的漠視下,自由來去歐洲,一生未受審判。

《而你,沒有回來》的珍貴在於作者的坦誠,她是個無神論者,不信上帝,不信死後境地,贊成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共存,但捍衛以色列的存在,憎恨反猶太,不斷質疑自己的政治行動。她回到集中營,找到了當初的木板床,躺上去。

維也納的城堡劇院(Burg Theater)有一齣製作《最後的證人》(Die letzten Zeugen,把納粹屠殺的真實倖存者請到台上,訴說自己的故事。其中一位在台上獨白,說一輩子都質疑自己為什麼能存活,其他人都死了,為什麼自己卻活下來。他說,或許,活下來,就是為了把故事說出去。總得有證人,史實才有重量,不會飄散。

書寫是留存,把散佚的、遺忘的、被抹除的,歸檔重建,以出版抵制否認。瑪塞琳‧羅立登-伊凡斯忘了父親的紙片文字,如今她在自己的文字裡,與父親再度失散,與自己的恐懼記憶重逢。

《最後的證人》(Die letzten Zeugen),把納粹屠殺的真實倖存者請到台上,訴說自己的故事《最後的證人》把納粹屠殺的真實倖存者請到台上,訴說自己的故事。(圖片來源/ wiki

 


 

作者簡介

1976年在彰化永靖出生,農家的第九個孩子,現居德國柏林。
得過一些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九歌年度小說獎等。
演過一些電影:《曖昧》(Ghosted,2009)、《全球玩家》(Global Player,2013)。
寫過幾本書:《指甲長花的世代》、《營火鬼道》、《態度》《叛逆柏林》《柏林繼續叛逆:寫給自由》《去過敏的三種方法》《第九個身體》。

 


  延伸閱讀  

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

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

如果這是一個人(二版)

如果這是一個人(二版)

安妮日記【75週年紀念最終增訂版】:安妮.法蘭克基金會唯一正式授權,新增前言、後記、編輯過程、獨家照片,散佚內容全數收錄!

安妮日記【75週年紀念最終增訂版】:安妮.法蘭克基金會唯一正式授權,新增前言、後記、編輯過程、獨家照片,散佚內容全數收錄!

無懼黑暗:自願臥底納粹集中營的英雄【全新修訂版】

無懼黑暗:自願臥底納粹集中營的英雄【全新修訂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兒童節快樂!在這天一起關心兒童權益(還有教養好文)

兒童節是為保障兒童權益設立的節日,在少子化的現代,兒童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如何讓孩子在身心健康的環境下成長?

146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