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港獨」是一時激化下的產物?香港人還有什麼可以寄望的信仰?專訪《香港三年》編者張潔平、鐘耀華

  • 字級


(攝影/陳怡絜)《香港三年》編者張潔平(端傳媒總編輯)、鍾耀華(端傳媒特約記者、社運領袖),左起(攝影/陳怡絜)


是政治的誤判成就了這些歷史嗎?兩位香港立法會議員10月12日於宣誓就職時,自行在誓詞中加入「效忠香港民族」,並在現場舉起「香港非中國」布條。11月7日,中國人大常委會釋法,取消兩位議員當選資格,超過四千名香港人聚集在北京在港辦公室前抗議

就在10月,我們在台北採訪了《香港三年》的兩位編者,其中一位是端傳媒總編輯張潔平,她認為,「港獨還沒『固化』,現在是被激化將來還有很多變數,比如換了一個香港人比較有好感的特首、中共對香港的態度從鷹派轉成鴿派,這些都會影響港獨是不是真的能持續走下去。」也不知是天朝威儀不可侵犯,還是太過自信的無知誤判,中國宣告香港議員當選失格,殺雞儆不了猴,只會把帝國邊陲的民族意識全給激發了出來,一如當年的九六台海危機

香港三年

《香港三年》梳理來時路,為面向自由未來的公共辯論打下基礎。

這本《香港三年》是回顧佔中行動後三年之間香港的變化,三年還不夠長,歷史的激情還未沉澱,另一名年輕編者鐘耀華是運動的參與者,也是記錄者,他說,「我到現在還是沒辦法談這件事對我的影響,事情都過這麼久了。」張潔平承認,三年看起來很短,但對參與者卻像一輩子這麼長,「很多情感創傷、很多細節是只有在這個時間會被記得,時間久了,這些細節都會被忘記。這是香港的轉折事件,這本書是紀錄這樣的轉折時刻。

這樣的歷史轉折,其實也是始於一個誤判。

2012年,香港法律學者戴耀廷看著剛上台的習近平,判斷他是具改革色彩的領導人,於是打算借由政治運動向中共施壓,進而得到普選的權力。戴耀廷在報紙上首度提出「佔中」,事情在2013年開始發酵,張潔平說,「戴耀廷一開始沒打算真的佔中,他是以佔中做為談判籌碼而已。」站在懸崖上的人,恐嚇大家要往下跳,有時不是真的要跳,而是以肉身換取更重要的權利。

沒想到,天朝帝國鐵了心就是要你去死。

戴耀廷引入了「審議式民主」概念,由香港市民先參與討論,再以票選決定普選方案,以民意基礎做為向中國談判的後盾。只不過,天朝帝國終究就是管你去死,學者的知識救國頓時成了笑話一則,張潔平說,「戴耀廷的確帶起香港人討論普選、關心普選的氣氛。但也有人開玩笑,戴耀廷只是做了一場很大的民調。

(攝影/陳怡絜)(攝影/陳怡絜)


原以為,睡一覺醒來,香港就會不一樣了。張潔平是這麼說的,「我原以為戴耀庭提的佔中會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但我發現這其實只是一個舊時代的結束。」戴耀廷仍是站在一個與中國博奕的位子上去談普選的權力,這幾乎也是30年來,香港民主化的主流路線:寄望中國政府給予權力。

鍾耀華解釋,從民主回歸(香港民主派人士主張,香港以回歸中國來換取民主制度)、特首普選,香港人一直在等一個民主夢,到了2014年,這個夢突然被打醒了,「好像證明了過去的路線是錯的……舊的主張行不通,但新的在哪裡?」香港政治運動每年喊得天經地義的普選口號一下子沒了,再喊普選也是拿自己讓人羞辱罷了,於是只好改喊「振英下台」,眼看梁振英也快下台了,可是下台之後呢?

所有人都陷入迷惘了,所有人也都受傷了,《香港三年》裡採訪各種參與運動的人,有主張暴力的運動者問:「去年七一運動,51萬人上街,但有用嗎?」也有運動時長住街頭的人,運動結束後,回到家看著電視新聞痛哭。無以言喻的無助與絕望在香港社會漫延開來。鍾耀華說,「很多人是第一次全心投入這個運動,這樣的運動之後得不到任何的成果,很鬱悶,互相責備別人,最後緊繃對立,乾脆就不說了。

鍾耀華解釋,這也是為什麼《香港三年》最後一部分是回顧30年前政治主張的演變脈絡,「我們這三年一定不是憑空而來。這三年中的衝突並沒有超越過去30年的討論。你要找到出口,就必需回到歷史去理解現在。

回顧過去,香港的民主運動幾乎就是在不斷的誤判與誤會裡往前走。英國誤判50年不變承諾;香港主流的民主回歸派誤判中共政權會有鬆動的一天,普選終會到來;以及中共鷹派對香港的誤判……這些誤判造成今日香港的緊繃局面,《經濟學人》甚至預測香港在未來幾年的衝突規模將會升高。

張潔平認為,「普選主張不在了,版塊就移動了,新的信念是什麼也還沒出來,以前是非暴力、遊行這些手段,但那這些手段是不是還適用呢?是不是有新的手段?大家習慣的東西改變了,新的東西有不同的看法,這不是壞事。」鍾耀華則指出一個嘗試的出路:「民主並不是只有代議制而已。

他主張迂迴路線,回到社區經營,從草根基層出發,「這是迂迴路徑,這與政治路線不同。30年都是議會路線,一直想像有一個談判桌。你期待中共有善意,這都是菁英在談,如果能談得到(普選)也好,但結果沒有嘛。民主也不是只有代議制度而已,還有很多外圍的參與可以做,從基層做起,先讓自己強大。

(攝影/陳怡絜)(攝影/陳怡絜)


70年代的香港有「紅潮」,有社會主義美好的夢想可信仰;80年代,民主回歸,寄望回到祖國懷抱,同時也換來民主的承諾;90年代,有蓬勃的經濟活動;來到2016年的當下,香港人還有什麼可以寄望的信仰嗎?

今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一份民調指出,17%香港人支持港獨,25歲以下支持港獨的比例高達45%。鍾耀華提醒,「有些香港年輕人不說『回歸』,我從來不屬於你,何來回歸呢?他們喜歡用『政權轉移』這樣的字眼。

港獨原只是一時激化下的產物,但會不會在一連串政治的誤判下,最終成為這一代香港人的共同信仰出口?又或者是,國際的現實主義、中港之間的權力結構早已決定殖民地從未解殖的命運,而所有政治上的誤判,都是不得不的必然選擇?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小死乃人生必須,最高的真實無非一吸一吐,活著的心願僅僅是『挺直腰桿做人』。」

「危險之所在,亦是救贖之所生」(Wo aber Gefahr ist, wächst das Rettende auch)──德國詩人賀德林

1409 0